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五十四章 太尉人選(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四章 太尉人選(上)

第五十四章 太尉人選(上)


更新時間:2015年05月22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0

趙國最終還是屈服了,雖然平陽君據理力爭,但面對這樣的困局,想要保全趙國實力的趙王還是選擇了向韓國妥協。

八月十日,韓國為表誠意,從邯鄲退兵,撤往漳水南岸。邯鄲、武安兩地共計二十一萬趙國大軍分批北上,經刑縣、柏人、房子、郜縣抵達宋子城。

趙軍抵達宋子城后,也信守承諾,讓韓軍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邯鄲、武安、刑縣、房子、郜縣。兩國以目前所占城邑為分界線,休兵罷戰。

失去了都城邯鄲,趙國必須另外選擇一座城邑作為都城。對趙國治下的城邑而言,論人口,論富庶,自然以中人、陽城、顧縣、苦陘、肥縣、宋子、安平、饒縣、武垣這九座城邑為最。尤其是中人城,曾為中山國的都城,還保留著宮殿。如果作為都城,再合適不過。

但有鑒于韓國占據了易水以南的大片土地,這九座城邑東、西、南三個方向已經皆為韓土,容易遭受韓國的夾攻。因此,幾番思量,趙國決意遷都代郡,以避韓國鋒芒。

和韓國議和后,進入云中郡肆虐的秦軍就成為了趙國的心腹大患。憋了一肚子氣的趙王以廉頗為將,統兵十萬,前去云中郡平亂。廉頗也不負眾望,僅僅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將秦軍趕出了云中郡。隨后,趙軍更是攜大勝之威,對秦軍一路窮追不舍,直到兵臨狼孟城下,攻城受挫,廉頗又忌憚太原郡的秦軍渡河切斷自己的退路,才不情不愿地退兵北上。

至此,持續了半年的諸國混戰才宣告結束。秦國渾水摸魚,先敗后勝。奪取了太行山以西的大片土地。楚國則是趁機滅掉越國,雄霸南方。齊國損兵九萬,退守濟水南岸,又被韓國團團圍困,不得不依附韓國。

韓國則是從燕、趙、楚三國身上奪取了大片土地。為了鞏固統治,韓國在河水以東、濟水以北設置濟北郡。在易水以南、河水以北設置河間郡,在漳水南岸設置山陽郡,在河水南岸設置平原君,巨鹿、邯鄲兩郡得以保留,只是所轄地區各有增減,再置冀州管轄之。

在南方,韓國有感得到的楚地地廣人稀,不易管轄,增設了巫郡、南郡、洞庭郡、蒼梧郡、黔中郡。加上原本的九江郡,共六郡之地,設荊州管轄之。

至此,韓國已經擁有了冀州、青州、徐州、涼州、益州、荊州、豫州、并州、司隸州總共九州之地,郡的數目也從原來的二十個增加到三十二個郡,天下之地,韓國已經占據三分之二。

論人口,韓國有民兩百萬戶。齊國有民十八萬戶,趙國有民二十萬戶。燕國有民十七萬戶,秦國有民二十萬戶,楚國有民二十五戶。齊、趙、燕、秦、楚五國合起來的人口也不過是一百萬戶,堪堪是韓國人口的一半。

天下能人志士已經看出來,如今的韓國遠勝當初的秦國,一統天下之勢。再難阻擋。當初,山東各國領土互相接壤,往來便宜,尚且不能同心協力。如今,齊國、楚國完全被韓國包圍。燕、趙、秦三國有所齟齬,又怎么可能多么齊心協力?!

韓國,洛陽。

為了震懾宵小,維持冀州的穩定,韓騰率領六萬韓軍坐鎮冀州,李牧、蒙驁、白起、王翦則是率領二十萬大軍返回洛陽。

韓王親自出城十里,迎接凱旋的大軍,并在城外犒賞三軍。白起擊敗燕軍主力,迫使燕國獻出河間、濟北;李牧擊敗趙軍主力,奪取山陽、邯鄲兩郡,并為功勞第一。白起封為伯爵,食邑八百戶,李牧賞賜千金,食邑增加八百戶。韓騰奪取巨鹿郡,蒙驁、王翦奪取平原郡,功勞并為第二,增加食邑五百戶,賞賜千金。其余將士,各有封賞。

無論是不是真心,天下列國都知曉,韓國已經不是自己可以得罪的。因此,九月份韓王生辰的時候,齊、趙、燕、秦、楚、周六國紛紛派遣使者前往洛陽朝賀韓王。一時之間,洛陽熱鬧非凡。

不過,除了向韓王送上壽禮,各國使者還在張望著一件大事。那就是有關韓國太尉的人選。

暴鳶年事已高,前些日子酒后染上風寒,病體愈發沉重。趁著清醒,暴鳶已經向韓王上表請辭,韓王三不許,暴鳶堅持己見,韓王最終才勉強答應暴鳶的請辭,但依然讓暴鳶享受俸祿,至于空出來的太尉一職,卻不任命。

三日前,暴鳶卒,韓王憐其忠義,謚曰“忠”,以其長子暴奉承襲爵位。按照新法,后代無功者,爵位遞減。因此,暴鳶雖然生前是勇武侯,但他的嫡長子暴奉只能受封為勇武伯。如果暴奉不能立功提高自己的爵位,他的嫡長子以后承襲的爵位只能是子爵。甚至于,暴家子子孫孫無功于韓國,爵位會一直降低下去,直到成為最低的一等爵位,也就是十二等云騎尉。

原先將太尉一職虛位以待,還能解釋成期待暴鳶發生奇跡,病體康復。但隨著暴鳶一死,新太尉的人選就成了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

論能力,暴鳶不如衛尉李牧、郎中令蒙驁;論勇力,暴鳶不如執金吾衛云、征東將軍韓騰。暴鳶之所以可以成為太尉,其實還是仰仗這些年在軍隊中樹立的威望。身為兩朝老臣,暴鳶門生故吏極多,又最早追隨韓王然,韓王然也因此樂得將暴鳶放到三公這樣的高位。

正是由于這樣的經歷,李牧、蒙驁這些后來投奔韓王然的人尊重暴鳶;白起、王翦這些身份顯得尷尬的人禮遇暴鳶;韓騰、衛云這樣的后起之秀敬服暴鳶。他們心甘情愿地屈居暴鳶之下,而無怨言。

但暴鳶這樣的老臣一死,韓國就再無一個威望遠勝其他人的大臣可以眾望所歸地繼任太尉一職。

李牧也好,蒙驁也好都會生出更上一層樓的心思。畢竟,三公九卿,三公是秩三千石。九卿是兩千石,中間差了一千石。這倒不是說大家在意那區區一千石的俸祿,而是在意這是地位象征,是韓王對自己信任程度的象征。能夠繼任太尉的,總比落選的大臣更受韓王倚重。

李牧、蒙驁之輩信服暴鳶,那是因為資歷問題。身為軍人的榮譽。不渴望更大的舞臺是假的。越是有才的人約會恃才傲物,大家都欣賞彼此的才能,但不覺得對方遠遠勝過自己。這太尉之職,自然是有才者居之。雖然出于謙虛,顧忌情誼,大家不會毛遂自薦,但卻可以矜持,暗示自己的興趣。尤其是在韓王遲遲沒有表態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對這個職位生出野望。

太尉掌管兵事。不知道用兵之道的人自然排除。身為三公,接任者至少也是九卿這樣秩兩千石的,否則,群臣必然不服。秩兩千石,除了九卿就是各州的刺史。如此說來,人選就那么幾個。

不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選誰成為太尉。不僅僅牽扯到這些有資格成為太尉的人,也牽扯到大部分朝臣。甚至許多國家。畢竟,同朝為臣,總有黨派。因為治國的理念一樣而走得近也好,因為鄉黨關系走得近也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圈子。或許為了國家大事,大家可以達成一致。但在細節問題上,還是由分歧的。譬如出兵的人選問題,譬如太尉的人選問題。

韓王自從下達招賢令,引得各國人才來投奔,朝堂之上。也充斥著各國的人才。韓國越是壯大,黨派也就是繁多。從出身國家來說,有齊人一黨,楚人一黨,秦人一黨,趙人一黨從地域來說,有司隸州一黨,有關中一黨各種黨派的劃分各有差別,但圈子里的人互相扶持,卻是不爭的事實。

比如說衛尉李牧,是趙人出身,雖然忠心于韓王,為韓國立下赫赫戰功,卻也不影響與巨鹿、山陽、平原、邯鄲這四個郡縣的的地方官員交好。韓王也樂得以李牧作為典型,讓四郡的官員死心塌地地為自己效力。

比如說郎中令蒙驁,是齊人出身,不少齊國的士子在韓國謀取一官半職之后,也愿意經常拜訪蒙驁,依附蒙驁,以便施展自己胸中的抱負。

比如說御史大夫范睢,身為魏人,東郡、碭郡、河內郡的官員但凡入洛陽述職,但凡有魏地的士子出人頭地,敢不來拜訪范睢?!朝中有人好辦事,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

如果韓國一步步蠶食各國的土地,尚且可以同化。但這些年韓國領土擴張的太快,被韓國新占領的土地上的官員百姓,只能下意識地尋找可以依附的對象,以保全自己的官職也好,獲取更好的政策也好,都是人之常情。鄉黨之情,同窗之誼也就顯得很重要。

人吃五谷雜糧,自然就有諸多心思,為自己謀利,圣人也不能免俗。有人說,韓國的新法一視同仁。但即使再完善的新法,也是靠人來執行的,也有漏洞給人可鉆。在朝堂之上的官員時常可以見到韓王,似乎可以潔身自愛,秉持公正,不必有求于地方官員。但不要忘了,這些朝堂官員也有宗族,也有產業在地方,尤其是遠離家鄉的人,如果不交好家鄉的地方官員,也許就會給家族帶來不小的損失。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各種潛規則對混跡官場的人來說都是心知肚明。

這也就不難猜出,為什么在暴鳶死后,從朝堂到地方,但凡可以在韓王身前說上話的人都對新太尉的人選極為關心,極為熱衷。就連齊、趙、燕、秦、楚、周六國派出的使者,也游走在洛陽權貴之處,打探風聲。

是李牧來接任太尉,還是由蒙驁來接任,看似對天下列國沒有分別,但其實不然。如果新任的太尉是本國出身,如果新任的太尉對本國親近,那形勢大為不同。當然,各國還有不懷好意的存在——如果可以用這次太尉人選來制造分歧,讓韓國陷入內耗,大臣之間產生齟齬,那豈不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消息?!

毫無疑問,衛尉李牧、郎中令蒙驁是太尉的大熱人選。白起、王翦雖然有才,但畢竟在韓國的資歷不夠。又是秦人出身,身份敏感;韓騰、樂乘雖然屢立戰功,但威望沒有李牧、蒙驁高。所以,此四子者,雖然有人支持,但呼聲沒有李牧、蒙驁高!

最重要的是。最能左右韓王決定的莫過于三公九卿。丞相張平、御史大夫范睢、典客陳筮、太常王方、太仆黃勃、宗正韓澤、治粟內史劉光、少府陳穗、司寇韓甚這九人,并無一人支持白起、王翦、韓騰、樂乘接任太尉。

丞相張平、典客陳筮、太常王方、太仆黃勃、宗正韓澤五人以李牧功勞大過蒙驁,支持李牧接任太尉。

御史大夫范睢、治粟內史劉光、少府陳穗、司寇韓甚以蒙驁年長、穩重為由,支持蒙驁接任太尉。

白起、王翦、韓騰等人則不偏不倚,既不表態支持誰,也不表態反對誰,擺明了不愿意插手其中,任由韓王一人決定。

除了秦國還慫恿著韓國,支持白起接任太尉。除了周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燕、齊、楚、趙都有了明確的態度。燕、趙兩國希望李牧接任太尉,齊、楚希望蒙驁接任,大體上也是由于李牧、蒙驁的出身,只不過,他們派人放出消息,詆毀對方,用心的邪惡可見一斑。

朝堂上風起云涌。爭執不斷,但韓王就是遲遲不愿意表態誰來代替暴鳶的職位。饒是李牧、蒙驁用兵如神,從容淡定,也不由開始嘀咕、不安起來。莫非韓王認為爭端全都是因自己起,對自己心懷不滿?!韓國現在欠缺的不是人才,少了李牧、蒙驁,依然有白起、王翦、韓騰、衛云、樂乘、朱亥。依然有馮亭、魏轍、靳黈等人。因此,李牧、蒙驁也知道,韓王倚重自己,但卻并非離不開自己!如果韓王真的以為是自己慫恿朝臣,引發爭執不斷。那事情就大條了!畢竟,身為君王,最忌憚的就是朝臣互相勾結,架空自己!最忌憚的就是朝臣結黨營私,不一致對外!

想到了這一點,李牧、蒙驁的態度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反轉,從之前的矜持變成了謙讓。李牧推薦蒙驁,蒙驁推薦李牧,似乎在他們眼里,對方比自己更勝一籌,自己遠不如對方,也沒有資格擔任太尉一職。

韓王對此的反應也極為微妙,不置可否,似乎想要吊足所有人的胃口。丞相張平、御史大夫范睢等人這才醒悟過來,不再上書向韓王推薦太尉的人選。只有幾個利欲熏心的官員,不怕死地敦促韓王早下決定,得到的結果是革職的革職,梟獸的梟獸。當然,韓王是拿出了足夠的證據證明他們是咎由自取,要么是徇私舞弊,要么是勾結他國,泄露情報。自己這么做并非是要獨斷專行,打擊報復。

太尉的人選問題一直拖了整整三個月,拖到公元前二六零年的正月,拖到群臣以為韓王決定不再設太尉一職。

公元前二六一年十二月,經過長達四年多的努力,鄭國渠完工。渾濁的涇水一路東行三百余里,注入洛水,流域面積達到四萬公頃。原本干旱的扶風郡大受其惠,旱地變成良田,八百里關中沃土才算是名副其實。涼州刺史魏親自前往洛陽向韓王報喜,韓王大悅,從總設計師鄭國到各個渠段的工匠,從州郡長官到縣里面的小吏,皆有賞賜。

在原本歷史上,秦國動用了關中大半的財力物力人力,用時約十年(斷斷續續而非自始至終)才完成了鄭國渠的修建。韓國國力遠勝歷史上的秦國,投入的精力也不是歷史上秦國可以比擬的,這才提前了五年多讓鄭國渠完工。

在公元前二六零年正月初一的新年大會上,各州郡長官皆向韓王獻寶,以表示自己治下政通人和。韓王素來體恤民間疾苦,自然不收黃白之物,至于良馬、寶劍更是不合時宜。畢竟,論寶馬,韓王身為一國之君,想要的話自有其他國家雙手送上。論寶劍,漢邑多能工巧匠,所出產的寶劍更不是各地所能比較的。

在新年初一的朝會上獻寶是約定成俗的,本意不是為了向韓王獻寶,而是為了展示在過去的一年,各州各郡取得的最新成果。也許是產量提高的糧食種子,也許是增加射程的弓弩,也許是增加效率的工具,也許是新近投奔韓國的蠻族獻上的投降文書,也許是不服韓國教化的蠻族部落首領的首級,也許是一本百十年前流傳下來的名家大作的孤本。總之,凡是利于韓國教化百姓,利于韓國國力增強的,都稱得上是寶物。

所有的人都知道,隨著鄭國渠的修建成功,今年最大的成就非涼州莫屬。只不過,眾人沒有想到,涼州確實獨占鰲頭,但卻不是因為鄭國渠。(未完待續。。)


容:使用簽名檔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