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三十四章 商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四章 商議

第三十四章 商議


更新時間:2015年05月07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最新章節

本站即將更換域名為,如果你習慣本風格,也可以訪問零點書院和風格一個樣。

“中山國?”韓王聽到范睢的這個提議后,莞爾一笑

中山國民風彪悍,又是狄族所建,一直被中原各國視為心腹大患。在春秋的時候,中山國最早為鮮虞部落聯盟,曾經出擊邢國,征伐衛國,結果就是邢君出逃,衛君被殺。最后還是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才將邢、衛兩國從滅亡中挽救回來。

春秋中后期,晉國崛起,成為中山國的主要敵人。對于中山國這個鮮虞部落聯盟,晉國也沒有實力一舉吞并,而是采取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最后消滅鮮虞的戰略。

在長達五十多年的戰爭中,中山國受到多次沉重打擊,晉國也多次大敗于中山國之手,但最終,還是中山國失敗,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段時間,晉國因為被中山國消耗了太多的國力,以至于無力南下與楚國爭鋒!但中山國并無就此滅亡,而是蟄伏起來。

也許是上天的垂青,中山國蟄伏了幾年以后,三家分晉,晉國滅亡。戰國七雄爭霸,中山國在被打壓了半個多世紀后,開始了自己的復興之路。

四十年后,中山國遷出易守難攻的山區,轉到平原地區建都。(以下章節一點半以前修改好,兩點就能正常閱讀)

河內的道路行不通,從上黨北上趙國的道路也是被趙軍死死守住,韓國只能從其他地方渡過河水,圖謀邯鄲。這個地方,只能是平邑、博陵一線方圓兩百里的土地。韓王料定,趙國一定在河水南岸的這六座城邑設下了重兵,韓國想要渡河,絕非易事。當然。韓國也可以不管閉城不出的趙軍,堂而皇之地渡河,但即使初學兵法的初哥也知道,這里面蘊含著多么大的風險!

而且,即使韓國攻克了趙國河水南岸的土地,在抵達邯鄲前。也還有兩條逾越不過去的防線。一條是洹水防線,一條是漳水防線。趙國完全可以用空間來換取時間,從雁門、云中、代郡抽調大軍回援邯鄲,在韓軍兵臨邯鄲前,構筑新的防線。

所以,當韓王提出自己的顧慮之后,張平、范睢皆是沉默下來。如果燕國有韓國這樣強的實力,大軍一路南下,必定是一路碾壓。滅亡趙國不過在須臾之間。從南往北攻打邯鄲的難度則是很大,韓國不是不可以做到這一點,但需要付出極大的犧牲,以及比較長的時間。

良久,范睢才開口道:“經略河水以南的六座城邑,臣以為,可派舟師從旁協助,再命東郡、泰山郡兩個方向的大軍齊出。如此,三面夾擊趙國河南地。當可在短時間拿下。洹水以東,不過有東武城、靈丘兩座城邑而已,拿下也不在話下。洹水、漳水兩條河流,中間不過十數里的土地,趙軍即使有軍隊,數量必然也不多。趙國真正的防御重點在于漳水防線!能不能迅速突破漳水防線。在趙國援軍抵達前包圍邯鄲,才是計劃的成敗關鍵所在!”

張平點頭認可,補充了一句,說道:“邯鄲畢竟是趙國的都城,成功當然可喜。如果事不可為,能夠奪取漳水以東的數百里土地,也可震懾趙國。”

韓王失笑,趙國又豈會是那么好相與的。既然趙國敢派出半數的精銳去攻打秦國,想來是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這其中,就有韓軍大舉來犯的情況。只是不知道趙國有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派出三十萬大軍!之前只是分出五萬大軍,救援齊、越兩國,有沒有成功迷惑到趙國,更是不得而知!自己還是太過貪心了一些,想要一下子占領邯鄲,絕非易事。

不過這落到張平、范睢眼里,韓王的失笑是失望之情。兩人不再言語,開始仔細思量趙國可能的破綻。從上黨、河內進軍的道路已經被趙國堵死,從平邑等地渡河北上,應該是唯一的辦法。除非。。。范睢想到了一個可能,但這似乎可能性不大。

看到范睢幾次欲言又止,韓王從方才的失望中回過神來,主動問道:“愛卿與丞相皆是寡人的左膀右臂,有何想法,但說無妨!”

范睢深吸了一口氣,正色說道:“臣方才想到一計,不知可不可行!”

“愿聞其詳!”韓王實在想不出還有什么計策可以圖謀邯鄲,頗為好奇地說道。張平也是有些奇怪,想要攻打趙國,就必須渡過河水,而且是接連渡過三條大河。韓軍的速度再快,怕是也無法在趙國反應過來前兵臨邯鄲城下。

“臣的計策,在于齊,在于燕。”范睢開口言道。

“莫非愛卿的意思是聯合齊、燕兩國討伐趙國?”韓王面露凝重。

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齊、燕兩國都與趙國相鄰,尤其是燕國,和趙國的邊境長達千里。對于隔壁的這個國家,燕國既忌憚又垂涎。趙國強大的時候,燕國不會生出一點異心,夾起尾巴坐任;趙國衰弱的時候,燕國必定是第一個落井下石。歷史上,長平之戰后,燕國糾結六十萬大軍進攻趙國便是明證!

如果得到齊、燕兩國的襄助,韓國想要謀略邯鄲,必然容易得多!但想要說服兩國,需要割讓一部分利益!利益大了,韓國并不心疼,但韓國忌憚兩國實力會因此增長地太快!利益小了,則完全起不到拉攏的作用!而且,即使利益合適,也搞不好會出現齊、燕兩國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尤其是燕國剛剛在自己身上吃到了苦頭,會不會不與自己合作,更是難說。

“是也不是!”范睢的回答讓韓王更是迷惑!

“如今齊國之兵還不到二十萬,齊王尚未掌權,齊太后當政,臣聽聞齊太后素來愛惜民力,多半不會愿意為了趙國而大動干戈!想要齊國伐趙,難上加難!最多,齊國只會派出三五萬大軍,擂鼓助威!臣所說的需要依賴齊國,乃是從齊國借道!所說的依賴燕國,方才是和燕國結盟,讓燕國伐趙,分散趙國的注意力!”范睢解釋道。

“借道齊國?御史大夫的意思是從歷下渡河?四面圍攻趙國的河南地?”張平問道。

從齊國的歷下渡河后,韓軍就可以直取博陵,算上河水、東郡、泰山郡的兵馬,可不正是四面圍攻嗎?!

范睢卻是搖了搖頭,說道:“燕國若是不肯結盟,自然只能從歷下渡河。但如果燕國同意結盟,臣以為,可從平原渡河,取東武城、靈丘。攻下兩城后,直接渡過洹水、漳水。”

齊國如今依附韓國,以韓國的威勢,齊國絕對沒有拒絕韓國借道的勇氣。至于會不會有假途伐虢的可能,齊國也清楚,韓國如果對自己有所覬覦,齊國是怎么都不會躲過去的!所以,范睢、張平都很篤定,齊國肯定會同意。至于會不會派出三五萬大軍從旁協助韓軍,以三十萬韓軍的數量,不過是錦上添花,可有可無的事情!

平原位于河水以東,隨著高唐失守,濟水以北皆屬燕國,平原可謂一面環水,三面被燕國包圍。只要燕國愿意,隨時都可以吞并平原。只是迫于燕、趙兩國存在一個并不牢靠的盟約,燕國并沒有打平原的主意。但如果燕國聽從了韓國的建議,背棄盟約,平原反而成為韓國最好的踏腳石。只要拿下東武城、靈丘,有河水的阻隔,平邑、博陵等地的趙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對岸的韓軍絕塵而去,趙國希望的用自己的河南地換取時間的策略也就失敗了。因為會有舟師封鎖河水水面,會有另一支大軍好好招呼趙國河南地的大軍!

“若要說動燕國,當許何利?”韓王沉聲問道。

這世上朋友、敵人的轉換也許就在一念之間。各國交往,都是以利益來權衡,合縱連橫的變換才會如此之快!雖然因為韓國的干涉,燕國十萬大軍折戟濟水南岸,讓燕國深以為恨!但如果韓國拋出誘人的條件,燕國未嘗不能倒戈,捅趙國這個友邦一到!

齊國太弱了,幫助不了韓國太多!燕國尚且有近三十萬大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戰力!而且,好消息是這十萬燕軍就在濟水北岸,只要燕王的一紙詔令,就能成為韓國的助力!

“中山國如何?”范睢笑得很是陰險。

中山國可謂春秋戰國歷史上打不死的小強的存在,屢次被滅國,又屢次復國,直到耗盡了最后一絲人品,被趙國滅掉。而且,中山國的故土與燕國接壤,對于這片土地,燕國可是垂涎已久了!

韓王聽后連連點頭,經過這三年的發展,趙國的舉國之兵應該在三十萬上下。趙王先后派出十五萬大軍伐秦,三萬大軍封鎖上黨,加上雁門、云中常駐的五萬大軍,邯鄲方面還能調動的大軍絕對不超過十萬!

如果換做自己是趙王,在賭上半數的精銳攻打秦國后,一定會把剩余的精銳集中起來,隨時準備支援太原或者防備韓國聲東擊西,討伐自己。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訪問: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