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十四章 艱難的抉擇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四章 艱難的抉擇

第十四章 艱難的抉擇


更新時間:2015年04月20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0


書架上章目錄下章

“易地?”秦王在韓國使者唐雎道出來意后,神色變得極其琢磨不定。

就因為吃過了太多韓國的虧,在秦王的潛意識里,和韓國打交道要萬般小心,一不小心,就會落入韓國的陷阱。沒了面子事小,吃了虧事大。如今的秦國可沒有多少家底了。

唐雎微微一笑,擺出一副人畜無害的表情,道:“此事也是因趙國而起,趙國有意將太原郡獻給我們韓國,太原郡南北八百里,東西三百里,得之足以成霸業!秦國事韓甚恭,韓王有意與王上易地,不知王上意下如何?”

秦王愈加小心,這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情,如果韓國是打算用秦國的兩郡甚至三郡來換取太原,秦國可就吃了一個大虧。如果韓國只是想要索取三五個城邑,那秦國就占了一個大便宜。問題是,秦王可不相信韓國會做虧本的買賣。另外,趙國肯獻出太原如此一個大郡,肯定是有所圖謀的。只是,韓國不愿意道出原因,只能由自己揣測了。

“不知如何一個易法呢?”秦王試探性地問道。

“太原舉郡十五縣,民八萬戶,秦國堪與太原相比者,無非內史、河東兩郡而已。河東富庶,內史貧瘠,韓王憐王上的憂困,請以內史換之。”唐雎說得極其道貌岸然。

秦王的臉色瞬時變得極其難看,關中之地,是以洛水作為分界。如果失去了如今的內史郡,那秦國就成為了關外的國家,完全就不要指望重新奪回關中了。關中乃是秦國之根基,根基已壞,如無根之萍,談何發展?!

論富庶。內史確實遠不及河東,論人口,兩者相差無幾。但論及對秦國的重要性,河東卻是不及內史郡的一半!偏偏韓國打著大義的旗號,如果自己非要用河東來換取太原,沒有堂堂正正的理由。怕是令韓國難堪,繼而嫉恨自己!至于完全否決易地之事,更加不可。因為這件事很明顯,趙國想用太原郡挑撥韓國和自己的關系,韓國據有太原,秦國將成為甕中之鱉,任由韓國拿捏!

“茲事體大,寡人想要與群臣共同商議,再回復貴使可好?”秦王找出了一個借口。

“自然可以!只是韓王一片赤誠。力排眾議,欲要以富庶之太原換貧瘠之內史,還望王上思量其中的利弊,不要影響秦、韓和睦不是?!”唐雎笑吟吟地說道。

“寡人曉得!寡人曉得!”秦王忙不迭地點頭。

自有宦者令親自安排唐雎前往驛站以示秦王對韓國的尊重不表,唐雎的一席話直接讓櫟陽城忙碌起來,千石以上的官員悉數趕赴秦王行宮。誰也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大事,以至讓宮中的寺人傾巢而出。每家每戶地通知城中的大臣,為的就是節省時間。

惡意者揣測。或許是韓國按捺不住,再動刀兵,成為天下眾矢之的,秦國將兵發涼州,收復失地;善意者揣測,或許韓國良心發現。欲要以公主和親,以結秦、韓之好。

就算位高權重如丞相嬴則者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因為負責傳召的寺人只是轉達了秦王的要求,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入宮,別的。寺人也是一無所知。

入宮見到秦王,行過大禮后,秦王終于道出了召集群臣覲見的緣故——韓國欲要以太原郡換秦之內史,答應還是不答應,這是個問題。

丞相嬴則聽聞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就是震驚,太原郡南北縱橫八百里,東西最長也超過三百里,下轄十五個縣,民八萬戶,其北接雁門、云中,東連代郡,如此要地,趙國怎么會如此心甘情愿獻給韓國的呢?!

之所以說是獻地而不是索地,是因為弭兵之盟結束才三個多月,如果韓國以武力相逼,必然為天下所不齒!即使趙國畏懼韓國,不愿多生事端,也只會割讓三五城邑,而不是如此重要的一個大郡。平白無故地就拿下了一郡之地,韓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至于韓國要求秦國以內史郡來換取太原郡,反而顯得沒那么意外。韓國在據有太原郡后,已經堵死了秦國向外發展的可能。秦國想要開疆擴土,就必定與韓國為敵,即使秦國安于現狀,韓國也不會放心秦國。想要解決這個矛盾,就必須易地。在秦國最初的策略,從河東北上太原,與趙國爭鋒,謀奪太原郡乃是上策!韓國也知道這個策略,兩國在議和的時候,心照不宣地認可了這個計劃。如今,太原郡易主,秦國的計劃就胎死腹中了。想要繼續維系兩國的關系,一致對趙,易地也是必然的選擇。

秦國眼下只有三郡,上郡五萬戶,東連河東,西接內史,韓國得之,秦國將一分為二。秦國無論如何都不會同意以上郡換取太原郡的。那剩下的選擇只有河東和內史,無論是哪一個,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啊!而韓國,已經替秦國做出了選擇,那就是內史!

“王上!此事萬萬不可!內史是我們在關中的最后一塊落腳之處,若失內史,我們秦國將在關中無尺寸之地!想要圖謀關中,收復咸陽、雍城故地將遙遙無期!”頓時有大臣反對。

“是啊!王上!失去了內史,我們大秦就成為了無根之萍!韓國將據有關中!以韓國之強,數十年內,我們休想踏入關中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臣吐漏心聲。

“寡人何嘗不知內史于我大秦意味著什么,可若是不答應韓國,我們大秦將被韓國包圍!與趙國為敵,我們還能勝之;與韓國為敵,韓國只需兵發櫟陽,我們大秦拿什么來抵抗?”秦王面露無奈。

大殿內頓時安靜下來,誰都清楚,韓國是要將大秦趕出關中,將關中經營成韓國的關中!秦國不答應,韓國確實不好立即敲打秦國,但日后一旦撕破臉皮,那近在咫尺的櫟陽將成為眾矢之的,以秦國的國力和超過自己數倍的韓國為難,乃是取死之道!相反,如果秦國答應了,或許還能忍辱負重,保留一線生機。

“如果韓國真要易地,可否以河東之地易之?”有人出言道。河東取之于韓國,如今奉還給韓國,也算合適。相比較內史而言,河東雖然富庶,但失之卻不可惜。太原郡完全可以彌補河東對秦國的重要。

“寡人觀韓使語氣,如要易地,非內史不可!”秦王回道。

這就讓群臣犯了難!韓國屬意內史,已然不能更改,那秦國只有兩個選擇,要么答應下來,要么拒絕。

丞相嬴則長嘆了口氣,說道:“王上,以臣觀之,易地之事,也未嘗不可!”

話音剛落,大殿內的群臣便紛紛側目,用或懷疑或震驚或不解的眼神盯著丞相嬴則,如果這句話出自其他大臣之口,大家肯定認為他是被韓國收買的細作,即使不是細作,也多半是被韓國打怕了的秦國臣子。但這句話卻是出自德高望重的丞相嬴則,若論忠心,論威望,滿朝臣子無出嬴則者。越是如此,群臣越是覺得瞠目結舌。

秦王卻沒有動怒,而是疑惑地問道:“請丞相教寡人!”

嬴則解釋道:“太原郡乃趙國故地,其郡治晉陽更曾為趙國都城,論及險要,不下洛陽、大梁。更兼以河水、汾水為其界,灌溉方便,物產可謂富足!但以富庶而言,河東不及太原,內史不及河東。”

“太原之富庶是超過內史,但丞相也不能因此就同意易地吧?”有心急的大臣心里想道。

“關中八百里,雖然其地肥沃,但說到產糧,卻是大半出自天水、隴西兩郡!但以如今的內史而言,每年所產的糧食僅占關中的四分之一,若遇災年,甚至可能只有五分之一。何也,旱也!涇水多沙,內史(郡)若要用水,多取自洛水。以臣粗略估算,太原可養民二十萬戶,內史卻至多十萬戶!故臣以為,太原遠勝內史!此其一也!”

“其二、以秦國眼下情況,想要開疆擴土,要么伐韓,要么伐趙,除此之外,別無二途。與韓國為敵,韓國大軍須臾可至櫟陽城下,到時,大軍必然回師櫟陽,伐韓無異于自尋死路。伐趙,趙國主力皆在邯鄲,我們秦國可以舉國之兵,壓趙國一頭。可如今,太原為韓國據有,若要伐趙,只能以山間小道潛入云中,山高路險,國力不可支撐。伐趙之路斷絕,則必定要與韓國為敵,但更不可取也!若是易地,以太原之險峻,王上秣馬厲兵,隱忍數年,待時局有變,我們大秦北窺雁門、云中,東望燕國,可成席卷天下之勢!”

“故臣以為,內史已然是死地,守之難,于我大秦沒有裨益。太原乃是新生之所,得之可一改國運之頹勢,若再得雁門、云中、代郡兵燕國之地,南下與韓國爭鋒,無論成敗,都好過受制于韓。”

“臣亦知,關中乃我大秦根基,但以我秦國之國力,想要光復關中,絕非朝夕之功。韓國只需以一郡之兵就能令櫟陽一日三驚,王上何不遷都晉陽又或者安邑,示韓以弱,待韓國勢微,再卷土重來,光復關中?”(未完待續……)


容:使用簽名檔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