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十八章 決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八章 決議

第十八章 決議


更新時間:2015年02月05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正文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雨停之后,信陵君借助左師觸龍向趙太后宣揚了這個道理。對趙國而言,長安君就是魚,如今魚困洛陽。河內、上黨之于趙國,就是熊掌。得之,足以成霸業!

如果既想長安君平平安安地從洛陽返回邯鄲,又想得到河內、上黨,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依照眼下的時局,哪怕趙國想要徐徐經略河內、上黨,同時保住長安君的安危甚至也會是一種奢望!

因為誰又敢保證,在秦、楚、齊三國伐韓后,韓國會不會拿長安君作為要挾,逼迫趙國對秦、楚、齊三國開戰呢?!所以,趙國哪怕想置身事外、從長計議也不可能!

如今,眼看著下個月秦、楚、齊三國就會舉兵伐韓,趙國在這個時候出爾反爾,不但失信于諸侯,還會錯過一戰而平中原的天賜良機。韓國是趙國在山東的最大敵人。趙國若想成為中原霸主,就必須利用這個天賜良機,舉全國之兵,將韓國打趴下,讓韓國一蹶不振!

信陵君借助左師觸龍向趙太后獻計,認為此時是趙國出兵的最好時機!早了,沒有秦、楚、齊三國的牽制、幫助,趙國的犧牲會很大!晚了,韓國的實力會增長到趙國不可戰勝的程度。

趙太后最擔憂的長安君的安全問題也不存在!因為四國一旦開始伐韓,韓國勢必應接不暇,這個時候殺不殺長安君都于事無補!韓國若殺長安君,不過是逞一時之快,換來的是趙國無休無止的報復!會徹底斷了韓、趙議和的退路!以韓國君臣之英明,絕不會做這樣的蠢事。相反,韓國若是善待長安君,還能給自己留一條后路!到時。無論韓國或勝或負,都可以拿長安君做文章!

至于失敗的可能,有秦、趙、齊、楚四國合力。在信陵君看來,絕對沒有失敗的道理!等韓國戰敗后。趙國攜戰勝之威,完全可以令韓王派遣心腹大臣將長安君親自送到邯鄲,還能讓韓國割讓趙國心儀的城邑。

如此,算得上是魚與熊掌可以得兼!長安君不過是擔驚受怕些時日罷了!到時,長安君攜大功返回邯鄲,一生一世的富貴就不用愁了。等到趙太后百年之后,國人也不會認為長安君是尸位素餐,失去權勢。

趙太后聽后果真心動了。一番思考后,就答應了下來。趙國在原本出兵二十萬的基礎上,追加了十萬大軍,共計三十萬大軍,將兵分兩路,一路取河內,一路取上黨,畢其功于一役。

因為征召這么多的大軍所需的糧草也是倍增,夏秋正是收割糧食的集結,所以趙太后建議將出兵的時間推遲到九月。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秦、楚、齊三國最好也是九月。如此一來,方能打韓國一個措手不及。

信陵君想了想,便答應了下來。別看三十萬只比二十萬多出了十萬。但考慮到趙國的軍力之強,完全可以在戰局膠著的時候起到壓倒性的作用!秦國缺糧的問題在夏糧收割后只是有些緩解,現在多出兩個多月,給秦國充分的時間籌集、運輸糧草,秦國也沒有好的借口再出工不出力。何況,秦國在聽到趙國追加兵力的消息后,肯定也會安奈不住。因為擊敗韓國后,各國所能獲取的利益是和兵力成正比的。簡單來說,你用的兵馬越多。可以搶占的地盤自然就大。能取得多少土地,全看各國自己的實力!

事實正如信陵君預料的那樣。在得知趙國建議推遲攻打韓國并且追加兵力后,秦國果真坐不住了。三十萬趙國大軍分取河內、上黨。趙國若是真的成功了,秦國至少也要拿下河東、三川、南陽才能磨平這個差距。因為上黨的地理位置太好了,誰擁有了上黨,誰就可以居高臨下攻打邯鄲、洛陽,這就是地利!

秦王把丞相魏冉、武安君白起招進宮中商議了一番,很快就做出追加五萬大軍的決議。這倒不是說秦國不能出動更多的兵馬,而是因為秦國的糧草實在不多了,就算就食于韓國,沉重的后勤也能拖垮秦國。何況,秦國不可能不考慮韓國的反擊。在整個秦國只有四十萬精銳的情況下,這已經是秦國的極限!

齊國、楚國原本已經躍躍欲試,得知秦、趙要求推遲行動的建議后,思考了下得失也同意了。夏糧搶收完畢了,還有秋糧呢!誰又會嫌糧草太多呢!

何況,有秦趙兩國足足五十萬的大軍吸引韓國的注意力,齊國、楚國相信,自己的兵馬可以給韓國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楚國盤算了下自己的家當,決定增加十萬大軍到前線,無論如何,楚王都要求二十五萬的大軍要給自己搶下汝南,如果有機會,甚至是潁川。齊國想了想,覺得東郡和碭郡都不錯!也許不用讓魏國擁有兩郡之地,一郡之地足以讓魏國當自己和韓國之間的緩沖!至于是選擇東郡還是碭郡作為開疆擴土的對象,齊國有足夠的時間去猶豫。

一時之間,陽謀、陰謀充斥在天下。各國互相算計著,評估著在這場一戰決定天下命運的大戰中可以奪到多少利益,韓國,顯而易見地成為了秦、趙、齊、楚四國眼中的肥羊!

韓國是肥羊嗎?顯然不是!韓國自然知曉,暗流涌動的天下是多么的不平靜!雖然七月份的時候,各國君王都派遣了大臣來恭賀自己的生辰。雖然韓國和各國的貿易一如既往地順利,韓國的商隊在各國通行無阻。但韓國知道,一場針對自己的巨大陰謀已經形成。

巨大的利益和對韓國這個天下霸主的強烈忌憚讓各國走在了一起,這是韓國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危機。龐涓攻打新鄭的時候與這個相比不過是一次有驚無險的考驗罷了!而這一次,事關韓國的生死存亡,勝則興,敗則亡。韓國沒有退路,只有迎難而上!韓國瓦解不了這個打定了主意的聯盟。只能頑強相抗!

這個時候,遍布各國的細作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秦國方面。各國集結到一半的軍隊突然解散原本讓韓國君臣大松了口氣。但他們隨即接到密報,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故。不是因為四國打消了主意,而是因為四國想征收、籌措到更多是的糧草,更多的士卒來完成對韓國的致命一擊。

數量已經出來了,趙國出兵三十萬,秦國、楚國各出兵二十五萬,齊國出兵二十萬,總共百萬大軍,將從四面八方殺向韓國!各國都清楚。韓國也清楚,這不單單是兵力的比拼,也是后勤、意志、幸運等各種影響戰爭勝負的比拼!誰也不想輸,誰也不能輸,戰事一旦爆發,勢必曠日持久!

論軍隊數量,韓國當然可以拼湊出一支百萬大軍。但問題是,百萬大軍每日耗費的糧草不計其數。秦、趙、齊、楚是用兩倍于韓國的人口、三倍于韓國的土地供養這百萬大軍!這一點上講,韓國占據完全的下風!

而且,似乎考慮到各國都不是那么齊心協力。都想占據更多的利益,這一次的伐韓行動各國是各行其是!每個國家負責一個方向!韓國是他們的唯一共同敵人!韓國想要分化對方,像白起在伊闕之戰對韓、魏聯軍做的那樣針對四國聯軍各個擊破就已經不再可能!

韓國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他們相互間不能呼應、各自為戰。而且,韓國必須有取舍。因為韓國不可能在四個戰略方向上都占據絕對的優勢,如果想要做到這一點,那肯定是顧此失彼,全面處于下風!

好在時間還來得及,雖然不知道各國具體出兵的時間,但九月前后的大致時間還是可以確定的——只要不再出現什么變動。

四國伐韓在韓王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說是意料之中是因為韓王知道,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絕不是靠和平就能做到的。在崛起的道路上,必定夾雜充滿著血與淚。自己聽從張平、范睢的建議未嘗不是未雨綢繆!說是意料之外則是因為韓王沒想到,秦、趙、齊、楚四國國君會下這么大的決心。出動百萬大軍。尤其是齊、趙兩國,老一輩的國君尸骨未寒,主少國疑,兩國主事的太后拋卻了謹小慎微的治國理念,敢和韓國爭搶中原,這不得不說,歷史有時候也會騙人!因為趙王知道,像齊國的君王后在原本的歷史上是不愿意攙和中原的事情的。趙太后呢,也是老好人一個,喜歡的是休養生息。

既然秦、趙、齊、楚四國鐵了心要和自己過不去,韓王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在六月中旬確定事情無法挽回之后,韓王召集了心腹大臣商議如何應對!

韓王沒想到,爭論的第一個焦點問題就是該不該先發制人。暴鳶提出先滅楚國這一路大軍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楚國在四國當中最弱,這倒不是說楚國的國力屬于墊底的存在,而是楚國吏治混亂,上位者只知爭權奪利、尸位素餐,百姓們呢則是民不聊生,飽一頓饑一頓。這樣的軍隊能有多少戰力就可想而知了!

只要韓國集結二十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攻打郢都,則楚國必敗!到時候,楚國勢必大傷元氣。即使秦、趙、齊三國反應過來,援救楚國,也來不及了!韓國就可以沒有后顧之憂,專心對付秦、趙、齊三國!從這一點上來講,無疑是一個妙計!

但從另一方面講,這也會把韓國置于不利的境遇!首先,去年新鄭會盟是韓國發起的,韓國出爾反爾,率先違背,顯然會讓自己的威望大失!以后也就無法取信于天下!更是會給四國光明正大的理由,四國完全可以脅迫燕國也加進來一起伐韓,燕國還不能不從!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其次,楚國太大,不易征服!如果不能俘虜楚王,楚王完全可以逃到壽春乃至陳縣,在這里,楚國也有一支數量在十萬以上的大軍!楚王若是不肯屈服的話,完全可以向北繼續攻打韓國。而韓國對新占領的郢都等地需要分出兵力駐守,無形中削弱了自己!

道義在這個爾虞我詐的戰國時代雖然不值錢,但在某些時刻。還是有著巨大作用的!譬如現在。四國伐韓一旦成為事實,韓國就可借著這個由頭反攻各國。沒人會說韓國是第二個暴秦,真計較起來。人們會發現,韓國信奉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攻打秦國是這樣。滅亡魏國是這樣。一戰而決定十年的天下形勢,什么代價都值得!而且,與主動出擊相比,固守的成本更小,損失更小。韓國完全可以消磨掉四國大軍的士氣,甚至以空間換取時間,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要知道,地利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關鍵條件。

所以。一番爭論后,韓王最終決定以靜制動,耐心等著四國挑起戰事!接下來的議題就是各個方向的攻守問題了,更準確的說是在各個方向投入多少兵力來應付四國大軍。兵力少的方向自然是固守,兵力多的方向自然是要求勝!

從目前得到的情報來看,趙國最感興趣的地方是上黨和河內,齊國最感興趣的地方是東郡和碭郡,而楚國呢,對汝南甚至碭郡,都存著不小的心思。當然。如果可以的話,楚國肯定也不介意拿下潁川。唯有秦國,細作們再三打探。也不知道秦王真正想要的。或許,整個秦國,只有三個人才知道秦國真正的目標。一個是秦王,一個是丞相魏冉,最后一個是武安君白起。

韓國當然可以推斷,秦國用兵的目標只有三個,要么漢中,要么武關,要么函谷關。更準確的說是兩個方向。要么經略中原,拿下河東、三川、南陽;要么經略漢中。窺探巴蜀和南陽。

韓國關心秦國不僅僅是因為秦國最強,也是因為秦國對自己最了解。收縮到關中的秦國占據的地盤、人口雖然少了。但調兵遣將變得很容易。反觀韓國,地盤太大,防守成了問題。秦國完全可以玩一出聲東擊西,把韓國弄得暈頭轉向,這樣的事情,秦國就曾做過!如果不是宛城的韓軍增援的及時,也許,武關在三年前就被秦國收復了也不一定!

對秦國的防守成了最大的問題,因為韓國不清楚,秦國會如何對付自己!是借道太原直取河東,還是借助風陵渡偷襲河東;是順流而下直奔澠池,還是強攻函谷進入三川;是翻山越嶺奇襲南鄭,還是穩扎穩打拿下武關,太多的可能性了。無論哪一條,都能給韓國制造不小的麻煩。

其他方向上,趙國、齊國、楚國如何攻打韓國,韓國知道的一清二楚,自然也好防御。秦國,這個被韓國束縛在關中的諸侯國,反而成了最大的隱患。

本來,在平時,這個隱患是足以消除的,因為韓國有足夠的兵力扼守住秦國出關中的每一條要道!哪怕秦國出動舉國之兵,韓國也不怕!但兩個多月后,隨著齊、楚、趙三國七十五萬大軍壓境,韓國的兵力會顯得格外緊張!這就是秦國可以利用的最好機會!韓國可以設想,拼著巨大的傷亡,秦國也會取得想要的突破的。如何對付秦國,這才是真正擺在韓國君臣面前的最大難題。

韓國十二個郡,除了潁川和蜀郡完全不和他國相鄰,其他十郡均有可能被這場戰爭波及。韓國君臣估算了下,按照戰爭持續一年來算,各郡能夠湊集的兵力最多八十萬。再多的話就難以應付突發的狀況,更會嚴重影響民生。因為韓國是防御的一方,八十萬的數量應當足以應付這場戰爭。當然,如果形勢極其不利于韓國,韓國還是可以陸續增加兵力的。

大臣們對秦、趙、齊、楚四國該采取攻勢還是守勢,爭執不休。毫無疑問,秦、趙兩國給韓國的壓力最大,其次是齊國,最后是楚國,這和各國實力有著最直接的關系!所以,丞相張平本著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思想,建議韓王把主力優先對付齊、楚兩國。至于秦、趙兩國,因為兩國的國力很強,戰況肯定會很膠著,韓國即使投入大量兵力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的戰果!

御史大夫范睢則是另一種想法,秦、趙兩國固然難打,但正是因為難打,只要韓國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齊、楚兩國必然退縮。對這四國而言,秦、趙才是主心骨,齊、楚兩國不過是渾水摸魚來占便宜的。分清了這個主次,就不難下正確的決斷!

太尉暴鳶的主張和張平、范睢兩人相比,無疑更加激進了些。他認為,秦、趙乃是大敵,既然兩國都想畢其功于一役,韓國何不一舉殲滅秦國或者趙國的主力。只要能取得這樣的勝利,哪怕的丟掉東郡、碭郡,那又如何?!

一時之間,韓王犯了難!(未完待續)

ps:如何破局,大家有什么要說的?書評區或者貼吧,等你回答啊!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