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十六章 齊國之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六章 齊國之變

第十六章 齊國之變


更新時間:2014年11月26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


小說:

作者:

類別:歷史軍事

同樣的情形在郢都上演。成功說服魏王往魏、楚邊境增兵的蘇厲,用重金賄賂了楚王身邊的近臣,加上兄長蘇代在楚國的影響力,得以順利見到楚王。

此時,恰逢楚軍攻打郯城十日而不下,加之齊國又源源不斷地增兵,安平侯項承多番請求增兵,楚王本來就心生退意。在得知魏國突然往邊境增兵的消息,更加猶疑不決。

蘇厲抓住了楚國畏戰的心理,一上來就渲染齊、魏聯盟在即,楚國大禍臨頭的情形。楚王兀自強辯,表示齊國才是飽受燕、楚圍攻的對象,應該擔心的是齊國,而不是自己的楚國。

蘇厲辯稱,以齊國兩千里之地,四十萬披甲之兵,足以抵擋燕國的入侵。魏國垂涎楚國的淮泗之地久矣,以前忙于經略河東而無暇顧及。如今河東已定,又剛剛擊敗趙國,魏國攜大勝之勢,正好趁著齊楚鷸蚌相爭,自己漁翁得利!

楚王乃信,作揖求計。蘇厲順勢提出了交好齊國,共抗魏國的的主張。并表示,以齊、楚兩國十倍于魏國的土地人口,百萬之眾,魏國只能屈服。兩國合力伐魏,逐步蠶食魏國,則楚國北可與趙國爭鋒,西可卻韓國之胸,霸業由此始!

楚王當即心動,以為齊、楚兩國可以就此罷兵,握手言和。蘇厲卻是連聲長嘆,表示對齊國來說,聯楚伐魏也好,聯魏伐楚也好,并無太大的區別。如今楚國攻占了齊國的兩百里土地,齊國不能善罷甘休。楚國若想和齊國早一步達成結盟協議,只能是主動交出攻占的土地。

楚王吝嗇,自然不肯。與長遠的利益相比,楚王更看重的是眼下實實在在的利益。這兩百里土地是楚國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平白無故地送還給齊國,絕不是楚國的作風!一時之間,雙方僵持了下來。

這個時候,左徒黃歇正好有急事拜見楚王,得知了蘇厲的來意。左徒黃歇當即對楚王勸說道:“王上!魏國乃好利之國,今魏國屯兵于楚、魏邊境。無非是看到了我們楚國在淮泗流域的空虛。王上不如集合大軍前去淮泗,如此可防止魏國有異心。王上再派遣一使者游說魏王,表示愿意和魏國平分故魯(國)之地。臣敢保證,魏王一定會放棄伐楚的決定,轉而伐齊。”

楚王聽后頓時樂了,自己怎么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即饒有興趣地看向蘇厲。蘇厲表面不動聲色,心里面卻是開始慌張了。他自信可以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跟楚王討價還價一番后,讓楚王同意割地和齊國結盟。但黃歇可是有名的賢臣。今天這關怕是不好過了。

打了個哈哈,蘇厲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對楚王諄諄道:“楚國之兵雖有四十萬,但精兵皆在郢都附近。王上若是聯魏伐齊,因為齊國兵強馬壯不好攻打,楚國發兵多則郢都空虛,發兵少則楚國所得少。反觀魏國,君臣一心。有信陵君之賢,晉鄙之勇。尉辛之智,加之魏國緊鄰齊國,人口密集,魏國伐齊所獲得的利益必定遠遠大于楚國。齊國被削弱,強大的就會是魏國。魏國一旦再次經略淮泗,楚國將拿什么來抵抗?相反。齊王昏聵不堪,雖有田單也不重用,反而將其排擠出朝廷。王上若是聯合齊國伐魏,齊、魏兩國必定相互削弱,到時得利的還不是楚國?!”

楚王一聽也是這個道理。轉而看向左徒黃歇。黃歇直接點破蘇厲言語中的破綻,說道:“中原者,四戰之地。無論趙、齊、韓抑或楚,都不愿意看到魏國的強大。但同樣的道理,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坐視他國滅魏而自強。依先生所言,齊王昏聵,那齊國將如何做到先生所說的擊退燕國?齊王昏聵,齊國是否會大敗,到時反而只剩下我們楚國一國和魏國為敵?若是齊國與魏國僵持,不相上下,我們楚國自然沿睢水北上,睢陽西北兩百里即是大梁,往前每進十里,魏國之民愈多而將愈廣,楚國何以為繼?故臣以為伐魏不妥也!”

稍一停頓,黃歇繼續道:“齊國兵強馬壯不假,但田單去職,齊國正值動蕩不安之際,燕國伐齊,齊國不勝其煩,臣斷言,齊國精銳之兵必在臨淄附近。故魯(國)之地民風文雅,戰力不高,齊國在長城以南,兵馬雖眾,不堪死戰!觸之即潰!”

楚王聽后大為贊同,點了點頭,承認道:“愛卿所言不錯!魏國民眾而兵盛,不好攻取也!那寡人就依照愛卿的意思往淮泗增兵,聯魏伐齊?”

蘇厲大急,求助似地望向一旁的兄長蘇代。蘇代略一沉吟,大概知道了自己的弟弟應該是為齊國游說而來。

用眼神示意蘇厲稍安勿躁,蘇代對楚王緩緩說道:“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臣以為,往淮泗增兵也好,聯魏也罷,皆不能立刻解決眼前魏國增兵帶來的危局。不如派遣使者游說韓國,韓國若是可以牽制魏國,則魏國之危消矣。同時和齊國虛與委蛇,營造齊、楚結盟的假象,迷惑魏國。這割地之議,自然是萬萬不能答應齊國的。不過,王上大可派遣蘇厲為使,前去游說齊王。齊國若是不用我們割地就答應和楚國結盟,臣以為聯齊抗魏未嘗不可。”

蘇代的意見和黃歇“聯魏伐齊”的意見明顯不同,但黃歇卻是笑著對楚王說道:“臣以為客卿之見可行!”

楚王完全愣住了,自己的左徒是沒聽明白嗎?蘇代說的可是“聯齊抗魏”啊!不是黃歇剛才一直夸耀有種種好處的“聯魏伐齊”啊!

見楚王不解,黃歇上前向楚王耳語了一番,徒留下一臉驚愕的蘇厲、蘇代兩人,兩人原本以為,免不得還要和黃歇一番唇槍舌劍呢!現在看來,倒是省下了。楚王的臉色也是一陣喜一陣憂,最后興高采烈地說道:“先生可愿意為寡人走一遭臨淄?商討結盟一事!當然。前提是寡人不會割地也不會歸還土地!”

整個大殿,唯一可以讓楚王稱呼為先生的自然只有蘇厲一人。雖然和自己的預期有些出入,但經歷了“聯魏伐齊”這一番動蕩的蘇厲已然慶幸可以達成眼下的目標。當然是恭敬地回道:“愿為王上效犬馬之勞!”

接下來發生情節可以用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來形容,后世的史學家在研究公元前267年的史料時,只能將其歸咎于歷史的必然性。這一年的火花四射給了無數歷史愛好者無限的遐想,歷史在這一年完全流向了一個不可控制的方向。并不可逆轉!

一月十日,屯兵在中山的趙國越發失去了耐心。燕國遲遲不給趙國想要的答復,相反用增兵、修繕城墻來回擊著趙國施加的壓力。為了不讓剛剛“倒戈”的齊國大失所望,為了齊國許諾的百里之地,為了趙國的尊嚴,趙國決定教訓一下自己北面的鄰居燕國。忙于等待燕、趙開戰看熱鬧的列國,包括當事人趙國,誰也沒意識到,齊國河西的最后一座堅城扶柳在一個幾天前的夜里突然開城納降。河水(黃河)、漳水中間的燕軍悄悄地撤退到漳水對岸。齊軍悄悄地越過河水,占領了燕軍撤離的地方。一切顯得風平浪靜,一切顯得默契至極。

一月十一日,趙奢奉命領兵八萬討伐河西的燕軍。士氣高昂的趙軍雄赳赳,氣昂昂,想著如何追亡逐北,大展身手,趙奢也是意氣風發。有齊國在腹背牽制燕軍。燕軍勢必東西不能兼顧,一場大勝絕對是手到擒來。

可這個時候。游走在齊國的細作卻告訴了一個令趙奢怎么也接受不了的事實——齊、燕兩國的國君在兩國的邊境上歃血為盟,原本應該是生死仇敵的兩國一笑泯恩仇,原本應該是幫助趙國的齊軍轉眼成了敵人——燕軍的盟軍!

這樣的劇本再天才的編劇也想不出,但卻硬生生在趙國,在天下人面前眼前上演。趙國無疑成為了最好的背景!這就好比一個自己喜歡的女人遭受了別人的侵害,自己勇敢地站出來了。想要打抱不平,好好教訓一下那個流氓。所有的人都期待著英雄救美的上演,在觀眾看來,流氓必然被趕跑,英雄則收獲美人心。這是多么動人的結局。多么美好的結局!可現實卻十分狗血,美人居然從了流氓,兩人勾搭在一起,并指責英雄是多管閑事!趙國無疑就扮演了英雄的角色,齊國則是那個美人,燕國則是那個流氓。

這也就足以解釋趙奢在聽聞這個消息后,久久不語的失望之情還有憤怒的表現。進軍是不能了,前面可不是單單八萬燕軍那么簡單,還有本土作戰、源源不斷的齊國大軍。這樣的變故顯然超過了趙奢所能決定的范圍,所以趙奢命人快馬加鞭,將這個消息傳遞到邯鄲,交由趙王決定。

趙王一聽這個消息就慌了,心想這還得了,自己一直垂涎的齊國和北方兵強馬壯的燕國勾搭在了一起,趙國還有好日子過?!隨即就是憤怒,魯仲連這個片子,居然欺騙寡人的感情,說好的游說齊國割地呢?!齊國倒是割地了,卻是給了燕國,換來了兩國結束了長達數十年的對峙。

將一干親信大臣以最快的速度召集到宮中,趙王毫不避諱地說起了趙國目前的窘境。是進,擊敗燕、齊聯盟;還是退,暫時避讓燕、齊聯盟。怎么看,這都是一個很需要魄力的決定。趙王不缺乏魄力,但卻缺乏準確分析利弊的能力。趙王希望,趁著燕、齊結盟的消息還沒有傳遍天下,趙國做出最有利的決定。

平陽君趙豹在軍中鍛煉了許久,變得越發成熟穩重,因為有名師的指點,看問題也是越發地直指要害。身為王室人員,眼見自己的兄長平原君趙勝沉默不語,當即說道:“王上!臣以為燕、齊兩國剛剛會盟,氣勢正盛,此時伐之不易。不如行欲擒故縱之計,待燕、齊不察,一舉而克之,或伐燕或伐齊,逼迫燕、齊兩國之盟消散!”

趙王眉頭下意識地皺了皺。這和自己的初衷有所不同,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燕、齊兩國既然敢大大方方地會盟,想來已經做好了和趙國交戰的準備。有齊國的協助,趙國想要攻下燕國的河西之地,怕是不容易啊!而且,自己最怕的就是齊國兵分數路。趁勢攪亂趙國的南部。到時趙國也要分兵,燕、齊兩國以兩國之兵馬,完全可以戲耍趙國,令趙國疲于奔命。

燕周卻是搖了搖頭,反對道:“世人皆知我們趙國要為齊國出頭討伐燕國,可如今齊國背趙而親燕,此趙國之恥也!王上若是不發兵攻打齊國,恐傷趙國士卒之士氣、百姓之心,天下也必嘲笑趙國被齊國戲耍。王上的聲威受到影響,所謂君辱臣死,天下又有什么人會來投奔王上呢?!故臣以為,無論傷亡多大,我們趙國都要立即反擊燕、齊,尤其是齊國。王上若是信任微臣,臣愿意提兵殺進臨淄,以雪王上之恨!”說完立即下跪請命!

趙王很是感動。這才是自己喜歡的忠臣。君辱臣死,自己被齊國的魯仲連戲耍就等于趙國被齊國戲耍。若是齊閔王在世時。齊國國力堪比秦國,趙國自然忌憚齊國,姑且忍讓。可如今趙國國力遠勝齊國,自己又何須忍讓呢?!處處忍讓只會讓人覺得趙國君臣怯懦,讓天下輕視趙國!

親自將燕周扶起來,趙王感慨地說道:“寡人知道愛卿的忠心。但此事事關天下大勢,不可不察,還是從長計議!”

燕周還想爭辯什么,卻是被趙王阻止了。趙王看向藺相如,真切地說道:“藺上卿。你覺得我們趙國該如何應對?”

藺相如嘆了口氣,作揖道:“此事甚為棘手!如今整個天下都知曉趙欲助齊而伐燕,王上令人向燕國陳說厲害,可燕國依然不肯向趙國請服,自然是已有不臣之心。為了我們趙國后方的穩定,即使沒有齊國許諾的百里之地,打壓燕國已是必然。齊國的所作所為更是將我們趙國推到了風口浪尖,不伐之無以彰顯趙國之威,無以維護王上和趙國的尊嚴,無以震懾宵小!但臣也知,燕、齊初盟,我們趙國伐之越急,燕齊之盟越是堅定。相反,我們若是對燕齊之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甚至派人離間燕、齊兩國的關系,不需要多久,燕、齊兩國必然貌合神離。到時,王上再遣一老成之人,將兵不過十萬,足以令燕國臣服,齊國請朝。”

平原君聽后心里暗自點頭,藺相如說得字字屬實,可也正因為字字屬實,才更加難以下決斷。從表面來看,立即出兵和晚一些時間出兵的好處和壞處一樣明顯,任誰來了也不能說哪個一定對,哪個一定錯。站在利益角度上說,自然是晚一些出兵為妙。可站在維護趙國聲威上講,自然是越早出兵越好。實實在在的錢糧利益和趙國的大國、強國形象,哪一個都重要,可兩者不可得兼,趙王又想兩者兼顧,臣子們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就來了。

只聽藺相如繼續分析道:“臣以為,諸國所欲者,莫如趙國急攻燕、齊,如此秦、韓兩國作壁上觀,魏、楚兩國幸災樂禍,趙、燕、齊既弱,四國彈冠相慶。既為諸國之欲,蓋不為趙國所取者。所以臣以為,當緩慢行事,從長計議!”

平陽君趙豹頗為欣賞地看了藺相如一眼,自己的想法和藺相如一致,那就是趙國完全沒必要這么快地回擊齊、燕聯盟。趙國攻之越急,齊、燕兩國關系越是牢靠。不如分而化之,派人離間兩國,待兩國貌合神離,趙國以雷霆一擊一舉降服燕國,令齊國請朝,豈不更好?!切切實實的利益總好過虛無縹緲的名聲!這次是趙國不小心被齊國蒙蔽了而已,誰都有走眼的時候,沒有燕周所說的主辱臣死那么夸張。如果趙國連這點都看不破,那就是真的令其余的國家幸災樂禍了!

“那丞相的意思呢?”趙王的眼中劃過一絲的失望之情,用波瀾不驚的語氣說道。

平原君趙勝卻是發現了趙王的異樣,卻沒有表現出來,平靜地說道:“趙國所令天下信服的,乃是國力!燕、齊之盟雖然強大,但卻遠不足以威脅我們趙國!原因就是兩國并非齊心協力!心不齊則為烏合之眾!王上令人急攻一國,或以利益誘惑一國,該國必定倒戈!如今燕、齊挑釁我們趙國,王上若是不做出回應,天下對待趙國的態度就會發生變化。甚至,就連秦國都會輕視我們!我們趙國又靠什么來拉攏魏國為自己所用呢?所以,臣以為,當討伐燕、齊兩國!”(未完待續。。)

ps:熬夜把明天的章節寫出來,諸位就真的不愿意支持下正版不給點推薦?淚奔啊!



小說最新章節版權都歸作者螞蚱不吃魚所有,由網友上傳,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立場無關。

版權所有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