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九章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章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第九章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更新時間:2014年11月19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9小說旗


對于樂間的說法,韓王不置可否,只是饒有興趣地說道:“愿聽先生之見!”

樂間也不慌張,對付韓王這樣從善如流又素有主見的君王,自己必須剖析利弊,而不是泛泛而談,指望三言兩語就讓韓王同意燕國伐齊是不可能的,但對方一旦同意,燕國獲利必大,這個險值得冒。

“臣聽聞,中原乃龍氣之所在,得中原者得天下。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夏都安邑,商湯都亳,周都雍洛,皆中原之囯也!如今王上的韓國囊括洛陽,鉗制關中,若要滅周,易如反掌!不過,臣以為,滅周尚不可取。”

“何也?”韓王出言考校道。

樂間呵呵一笑,說道:“洛陽者,地不過方百里,民不過萬戶,乃天子所在,如同雞肋耳,得之,于韓國實力增長無大益,于韓國仁義之名有大害。”

韓王暗暗點頭,周天子在這個時代是各國互相兼并的一塊遮羞布罷了。雖然各國都不把天子放在眼里,甚至早就沒了朝貢,但無可否認,誰要是敢滅周,其他各國就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可以聯合討伐。強如秦國者,也是在將山東各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后才滅掉了周國。韓王自認韓國還沒有強到和天下為敵的地步,自然不愿意出風頭,成為眾矢之的。

樂間繼續說道:“天下各國,可堪和韓國一決雌雄者,不過是秦、趙兩國而已!雖然秦、趙兩國如今連橫,對抗韓國。但臣以為,這種局面不會維持太久!”

韓王終于表現了幾分興趣。不由問道:“先生何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樂間自信滿滿地說道:“秦國原本據守鞏、洛之地,憑借山河之險,窺伺中原,然則連年戰敗,退守關中。關中又是接連內亂,這就是所說的智謀、勇力都陷入困境之人!趙國起兵邯鄲,先取太原,再克河西,所向披靡。然則現在卻是不得寸進,既為齊國、魏國所趁。又割中牟于韓國。韓國卻是連戰連捷,名震天下。如今秦國和趙國的命運都掌握在王上您的手中,您若是幫助趙國,趙國就會獲勝!您若是連橫秦國,秦國就會得利!眼下秦、趙雖然聯合。但卻有嫌隙。趙國忌憚秦國進入中原,記恨秦國在邯鄲被圍困時不全力救援;秦國卻是煩惱趙國占據的河西、太原擋住了秦國進軍中原的道路。只要魏國的河東、函谷關不被秦國攻占,用不了多久,秦、趙自然分道揚鑣,到時候就是韓國得利的時候!”

見韓王露出喜色,樂間繼續蠱惑道:“臣私下為王上考慮,不如讓秦、趙兩國都得到好處,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這樣勢必沒有人敢率先發難!依照王上您的賢明,韓國的五十萬披甲之士。聯合燕國,出兵到空虛之地,控制他們的后方。順應民心,舉著周天子的旗號,向西制止秦、趙兩國的爭斗,使士卒免于死亡。向東蠶食魏國。攻取淮泗之地。天下之人,誰敢不從!王上以恩德安撫諸侯。拱手安居,禮讓賢士。那么天下諸侯都將競相朝拜韓國。不用二十載,韓國愈強而諸侯愈弱,到時王上集合半個天下的人口、財力,西進滅秦,收八百里關中之地。再北上滅趙,令諸侯臣服,改朝換代,易如反掌乎!”

韓王點了點頭,承認對方的主意不錯,不過也聽出了對方的弦外之音,于是信口問道:“燕王想要討伐齊國?”

樂間深深作揖,道:“然也!齊國與韓國互不接壤,韓國即使伐齊也不過是得到數塊飛地而已!燕國則不同,得齊國尺寸之地即為燕國尺寸之地!相比一心想要光復齊國聲威卻又屈居王上之下的齊王而言,燕王無疑更富有誠意,對王上更為敬重!燕國伐齊,齊國必然誓死抵擋。到時候兩國互相削弱,得利的還是韓國,還是王上您啊!”

見韓王還是面帶猶豫之色,樂間接著說道:“齊國近海,多鹽,故國家富庶。平原多,糧食足,故人口眾多。北有河水(即黃河)天塹,南有山脈阻隔,東有大海屏障,易守難攻之地。王上若是任由齊國發展,十年以后,恐不能制也!燕國者,遠離中原,地廣人稀,北有東胡掣肘之患,西有強趙心腹之敵,唯有誠心依附韓國,方有喘息之機!且燕王乃王后之兄,素以信義著稱,齊王卻是貪圖小利,不值深交!臣思索再三,以為王上當答應燕王的請求!”

韓王暗暗在心里計較了一番,燕國的人口限制了燕國難有大的作為!河間之地寬不過百余里,換句話說,燕國在齊國經略再多的土地,隨時都有被趙國腰斬,一分為二的可能!這種情況下,燕國一旦做出了依附韓國的決定,確實只能一條道走到黑。齊國的地理位置過好,韓王既要用之也提防之,反而不如和燕國聯合!

想到這里,韓王終于起身,長揖道:“先生之謀!寡人深信不疑!可若是楚國眼見燕國伐齊,也要伐齊,為之奈何?”

削弱齊國自然是不錯,但也不能讓燕、楚兩國瓜分了齊國。否則,豈不是培養起了兩個更強大的敵人嗎?!

樂間不以為然地擺了擺手,回道:“燕國伐齊不過數萬之兵,楚國亦是如此。齊國卻是舉全國之兵以抗,如此,不正好可以削弱齊國嗎?燕、楚、齊越是削弱,韓國的聲威越能影響三國!這不是正是臣所說的使諸侯來朝拜韓國嗎?”

韓王大笑道:“以先生之才,屈居燕國豈不可惜!寡人聽說先生的族兄乃是新任潁川郡郡尉樂乘!先生何不來寡人的韓國,這樣兄弟二人一同身居高位,也是一樁美談!”

樂間卻是推辭道:“先父臨終前曾囑咐臣侍奉燕王,臣不敢違背其志。何況。臣在燕國對王上的作用要遠比在新鄭起的作用大得多!”

韓王眼色一轉,漫不經心地問道:“先生提出如此良策,豈不是對燕王不忠乎?”

樂間心里面頓時一機靈,知道自己回答稍有不慎的話,就將前功盡棄。不過卻強迫自己鎮定地回道:“燕國能得享太平。萬民安居樂業,乃是先父一直以來的追求。臣自認為沒有辜負燕王,沒有辜負先父!幫助王上即是幫助燕國,這兩者并沒有沖突!”

韓王連連長吁短嘆,感慨道:“先生真乃忠義之人哉!”

三日后,攜帶著韓王饋贈的厚重禮品。樂間一行人踏上了返回薊城的歸途。昭仁殿里,御史大夫范睢一臉恭敬地對批改奏章的韓王輕聲說道:“王上!昌國君已經走了!”

韓王放下手中的毛筆,舒展了下筋骨,笑道:“文興侯覺得樂間之見如何?”

范睢斟酌片刻,回道:“雖不中。亦不遠乎!”

韓王來了興趣,笑問道:“哪里不足?寡人倒想聽聽看!”

“啟稟王上!臣以為楚國之強,遠超乎樂間的考慮。想要齊、魏、楚臣服,我們韓國要花費的時間不少啊!二十載的時間怕是不夠!”

“呵呵,寡人曉得文興侯的意思,寡人是不會好高騖遠的!不過,我們的十年之約,寡人還是很有信心提前完成的!”韓王打趣道。

范睢神色一陣激動。自從大梁夜談之后,韓王再也沒有提及此事,范睢還以為韓王早就忘了呢!沒想到。韓王一直記得,只是不說而已!

韓王將范睢的表情看在眼里,一個君王想要讓自己的臣子對自己忠心,必須做到言而有信,否則朝令夕改,還不亂了套!絲毫沒有邀功之意。韓王淡淡地說道:“寡人剛剛接到咸陽細作傳來的消息,文興侯可知秦國丞相魏冉前些日子去了哪里?”

“坊間傳聞魏冉在家中養病。莫非有假?”范睢驚訝地說道。

韓王搖了搖頭,笑道:“養病是假!借病外出是真!細作上報說魏冉秘密出使魏國。雖然具體的內容不得而知,但想一想應該不是什么好事!當然,對文興侯你卻是一件好事!”

范睢點了點頭,回道:“魏國若是不利于我們韓國,王上一定要發兵拿下函谷關,哪怕是將河東拱手相讓也無妨。三川郡可要比河東郡重要的多!”

的確如范睢所說,河東即使落在秦國手中,韓國也有太行山和河水(黃河)天塹可守。但若是讓秦國大軍進入三川,那就危險了。秦軍東可往潁川、汝南進軍,南可略南陽、漢中并巴蜀,韓國即使擊退秦軍,付出的代價也會不小。最大的可能就是雙方誰也奈何不了對方,平分三川而立。

“寡人已經派人加強咸陽、大梁方面的情報搜集,魏國若是反戈,確實不利于我們韓國!正當防微杜漸!不過,魏國若是背韓,文興侯以為寡人要不要兵發大梁?”韓王問道。

所謂臥榻之上,豈容他人鼾睡。魏國和韓國緊鄰,若是被秦國拉攏過去,可為韓國心腹大患!韓王心里在猶豫,要不要趁著這個大好機會一舉滅掉魏國,或者重創也好!唯一擔心的就是韓國滅魏的影響力。魏國可遠遠不是衛國、魯國之流可以比擬的。其他國家勢必惶恐,對韓國大生忌憚之心。不過,巨大的利益和維持韓國信義之名,究竟哪個對韓國更有利一點,韓王心里還沒有決斷,所以才想聽聽范睢的意見。

范睢見韓王并沒有多么狂熱的興奮之情,知道韓王對滅魏一事不過是隨口一說,而不是垂涎已久,先是放下心來,才徐徐說道:“臣以為此事不妥!”

“我們韓國前幾個月才剛剛擊敗趙國,令趙國割地求饒。魏國若是背韓,趙國必然高興。這個時候,王上發兵攻打大梁,有滅魏之嫌,無疑是和天下為敵。秦國、趙國必然領兵來救,齊國擔心步魏國后塵,也會發兵救援大梁。至于楚國,楚王好利,凡秦、趙、魏、齊伐韓,他們怎會置身事外?大勢一成。燕國即使想要幫助我們韓國也會憂懼,不敢南下。韓國雖強,又怎么敵得過整個天下。到時巴蜀動亂,秦國取南陽,并漢中。王上好不容易經營的局面就會付之一炬,毀于一旦!臣以為不妥!”

“寡人受教矣!”韓王作揖,長嘆道:“秦國數圍大梁,趙、燕、齊三國屢救,蓋莫是因為唇亡齒寒的道理,不愿秦國一家獨大。滅魏確實不合時宜。寡人也是認為魏國即使不仁。我們小施懲戒即可,萬不可讓秦、趙兩國相趁!”

范睢躬身回道:“王上明見!今之亂世可謂戰國,戰國七雄,互相征發,各有勝敗。勝者取數百里之地。敗者連橫他國以抗之。王上大可收魏國要害豐腴之地,但不可輕易攻打魏國都城之所在。臣聽聞,置釜以沸水,置蛙于釜中,蛙遇險則跳。置釜以冷水,置蛙于釜中,蛙優哉游哉而不知跳,這時再以柴薪熱釜。蛙雖欲跳,不能也!攻打大梁猶如置魏國于沸水之中,只會使得魏國對韓國深以為憚。王上何不今日收三城。明日攻五城,長此以往,魏國不以為痛,待韓國羽翼豐滿,不懼諸國聯合,王上發兵直搗大梁。魏國上下必然請降,豈不更好?!”

韓王哈哈一笑。溫水煮青蛙的實驗自己若是記得不錯的話,應該是19世紀末外國人所做的。想不到古人也知道這個道理。不過,故事的道理是好的,但卻是臆造的。不過,韓王自己是不會點出,相反卻是很是欣賞范睢的直言。

范睢則是有些莫名其妙,心里面卻是高興自己“說服”了韓王。一時之間,君臣倒也其樂融融。

楚國,郢都。

收到燕王派人送來的厚禮,楚王可是高興壞了,還以為楚國的地位提高了許多。否則,遠在數千里之外的燕王怎么會派遣重臣來為自己送禮呢!

仔細計較一番,自從自己從陳縣返回郢都,好事就接連不斷。秦、韓兩國爭先拉攏自己,再就是楚國攻城拔寨,取得了五百里的土地。如今韓國重視楚國,齊國、魏國也不敢騷擾楚國,遠在北疆的燕國更是敬重楚國。至于龜縮在關中的秦國,受困于北方的趙國,沒有一個可以騷擾到楚國。楚王只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是愜意。乘車游云夢澤,訪巫山神女,大宴賓客,這樣的生活能不愜意嗎?

長大夫劇辛對著把玩玉器的楚王作了一揖,說道:“臣此次代表燕王來拜見王上,乃是有一件大利相送!王上若是收取,遠勝殿外的十匹駿馬!”

“哦?”楚王停止了把玩玉器,外面的駿馬可各個都是千里馬啊!對方居然說還有更大的利益相送!楚王當即興沖沖地問道:“敢問長大夫利從何來?”

“利在淮泗!”劇辛直言其說,道:“淮泗之地多為平原,物產豐饒,民多而糧廣,可比兩郡之地!齊國得之則齊強,楚國得之則楚強!燕國如今有心報和齊國的世仇,齊燕兩國一旦開戰,淮泗必然空虛,這是上天賜予王上的大好機會。臣以為,為楚國計,為王上計,王上當派兵征戰淮泗!”

楚王臉色一喜,自己可是垂涎淮泗已久了,如果不是忌憚打不過齊國,早就發兵去打了。如今田單被罷相,隱居的地方——東海正屬于淮泗,若是可以拿下淮泗,豈不是可以把田單一起抓住了嗎?不過,這會不會是齊國的計策呢?田單可是一位名將啊!即使罷相了,威望擺在那里!一時之間,楚王露出猶豫的神色!

劇辛自然不清楚楚王在想什么,還以為楚王是在擔心勞師遠征,被齊國發現。當即繼續游說道:“楚國地方四千里,披甲之兵四十萬眾,有燕國牽制齊國主力,王上自可一戰而下淮泗之地!既得淮泗,王上北可覬覦故魯(國)之地,西可窺伺魏國,天下哪國敢不重視王上的楚國呢!諸國必將派遣重臣交好楚國,此大利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楚王點了點頭,自然清楚其中的好處。韓楚兩國易地的時候,韓國曾經做出保證,只要楚國攻打淮泗之地,韓國絕不阻攔。因此,至少楚國不用擔心韓國會橫插一腳。楚王唯一擔心的就是田單身在淮泗之地,能夠和他抗衡的景陽傷勢還沒痊愈,楚王擔心打了敗仗,傷了士氣啊!

“長大夫先行下去休息,寡人明日給你答復,如何?”說完,不等劇辛的回復就安排宦者令將劇辛帶了下去。

命人急匆匆地傳喚了幾個重臣,楚王甫一見面就開口問道:“燕國欲要伐齊,想要寡人出兵淮泗,牽制齊國,諸位愛卿怎么看?”

“臣以為可行!淮泗之地多為平原,民多而糧廣,可比兩郡之地!此大利也!不能不取!”丞相羋梁首先出面贊成。

左徒黃歇也是附議道:“臣也以為可行!得之,西可經略故宋之地,直通大梁,北可抵擋齊國。”

兩個重臣表了態,新近寵臣蘇代也是開口道:“淮泗之地乃霸業之根基,燕國伐齊,齊國必然囤積大軍于北線,我楚國順淮水而下,取之不難!燕、楚兩國南北呼應,敗齊,易如反掌乎!臣亦贊同伐齊一事,并舉薦安平侯項承為將,為王上攻取該地!”

項承一臉肅穆地說道:“只要王上愿意相信微臣,臣必當取淮泗之地以報王上!”

楚王點頭,得到了這樣的保證自己也就放心了。至于田單,不過是一個失寵之人,穩妥起見,大不了派人暗殺就好了!如今心腹大臣全都贊成伐齊,自己若還猶豫反而不美,就同意燕國的請求吧!淮泗之地啊!終究還是屬于楚國!(未完待續)

ps:為提前更新投票吧!推薦哈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