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七十一章 投降之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一章 投降之議

第七十一章 投降之議


更新時間:2014年11月18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正文

ps:花了不少時間把本書各個時期的地圖做了出來,有詳細地名哦,稍后發布在貼吧,大家可以去看。

一千羽林軍僅僅花費了不到半個時辰就攻克了土門關,期間沒有遇到一點像樣的抵抗,以至于韓騰的強攻計劃不得不取消。當然,這恐怕也是韓騰自己愿意見到的。

趁著士氣旺盛,韓軍沒有絲毫的停留,直奔井陘而去。在井陘城下,韓軍總算遇到了像樣的抵抗。縣尉韓擴身先士卒,硬是將韓軍抵擋了兩個時辰。但這也是他最后的絕唱。占據優勢兵力的韓軍四面攻城,不給趙軍一絲喘息的機會。隨著趙軍傷亡的加劇,趙擴可以動用的兵力越發顯得捉襟見肘。原本嚴密的防線被韓軍撕開一個又一個的小口子,趙軍旋即崩潰。趙擴回天無力,戰死沙場。縣令趙野唯恐生靈涂炭,下令投降。井陘在一夜之間落入到韓軍的手上!

因為趙野的極度配合,韓騰只留下了一千精兵控制井陘,盡量掩蓋韓軍叩邊的動靜。對羽林軍來說,最寶貴的莫過于時間。如果消息走漏出去,趙國一定會征召大軍圍剿自己,奇襲武安也就無從談起。完全隱藏行蹤是不可能的,韓騰可以做的就是和報信的趙軍斥候賽跑。

謹慎起見,韓騰帶領羽林軍出東門二十里后才折返往南。算上之前自己不著痕跡地透露的要包抄趙奢大軍后路的消息,韓騰有理由相信,即使邯鄲知道了自己的存在,也不一定那么篤定自己的真正目的所在。

井陘城破的時候,武陽方面的血戰正酣。蜀郡郡尉李毅集中了蜀郡大半的兵力,將蒙驁的大軍死死攔了下來。一方死不退讓,一方拼死前進,劍與盾,火與血的碰撞。伴隨著生命的逝去,演繹成絕唱。雙方的士卒殺的已經麻木了,能用的手段也全都用上了。剩下的就是比拼雙方的意志和決心。武陽身后一百里即是成都,秦軍已經沒有退路。同樣的道理,對韓軍來說,只要越過了武陽,成都就好比一個身無寸縷的弱女子。任由韓軍的蹂躪。雖然看起來秦軍越殺越多,但這也反映了成都的兵力越來越少的事實。雙方都相信,只要多堅持一下,勝利一定會屬于自己!

韓軍從不認為自己會輸,剛剛拿下巴郡的興奮沒那么容易消散。何況漢中在手,蜀郡已是甕中之鱉。掙扎不了多久。自華陽之戰開始,屢戰屢勝帶給韓國的是極大的榮耀和自信心。亦如之前的秦軍一般,戰斗一旦開始,韓軍就不會相信強大如自己會失敗!秦軍殘余的驕傲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再次失敗!想要武陽?想要成都?可以,拿命來取吧!

成都已經開始戒嚴,執行宵禁。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蒙驁大軍主力雖然到不了成都,但總有小股的斥候走山間小道進入成都散播謠言。諸如李毅戰死,李毅投降等前后矛盾的風言風語不絕于耳。成都的百姓見面的第一句話已經從打招呼變成了討論近在咫尺的戰事。所有的人都憂心忡忡,富貴人家擔心會不會被清算,能不能延續富貴;貧苦人家則擔心韓軍會不會屠城,自己要不要在城破后遠在他鄉。

成都兵力不足是不爭的事實,也許是出于擔心城中的豪族會密謀起來獻城乞降的考慮,也許是限制百姓外逃和韓軍細作入城,總之。成都四門緊閉,將自己與世隔絕掉了。

郡守府里,李冰對著面前的戰報不知道該憂還是該喜。喜的是蒙驁的大軍止步于武陽城,憂的是秦軍慘重的傷亡。這才開戰六天,秦軍的喪亡已經超過了一萬人。這樣下去,半個月后,即使韓軍不攻城。武陽也會沒有一兵一卒駐守,為何?死光了!可韓軍絲毫沒有斷糧的跡象,源源不斷的韓軍自江州而來,韓軍怕是徹底平定了巴郡。

“算了!能守多久算多久吧!咸陽應該知曉了巴郡失守的消息。如果可以動兵攻打下漢中的話。自己的壓力會減輕許多!還是找郡丞安排下往武陽運送糧草的事情吧!”李冰拋開了煩惱,自顧自地說道。

“大人!大人!梓潼急報!”一個慌慌張張的聲音突然闖了進來。

李冰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己的管家。平日里講求儀表風度的管家哪里還有一絲鎮定的樣子,只見他揮舞著一封戰報,上氣不接下氣地跑了過來。其臉色漲紅,顯然很是緊張不安。

沒有大事,自己的管家絕不至于此。念及于此,李冰一把搶過戰報,片刻之后也是愣住了。只見上面赫然寫道韓軍兵犯梓潼,下官不能堅守,求郡守大人急救!否則必定悔之晚矣!急!急!急!

“報信的人呢?”李冰用變了音的嗓子大聲問道。

“在外面候著!我這就給大人去傳喚!”管家反應了過來,說道。

“算了!帶本官去吧!”李冰苦澀地搖了搖頭,眉宇間掩飾不住地落寞和失望。梓潼告危,自己何嘗不想去救。但自己眼下能夠調動的不過是一千多人,讓這一千多人解圍分明就是讓他們去送死!

很快,李冰見到了梓潼派來的求援使者。從使者那里,李冰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比如說韓軍打著“魏”字中軍大旗,多半是漢中郡郡尉魏轍,除了他,李冰也想不出誰還有資格帶領三萬大軍攻打蜀郡。再比如說因為韓軍是奇襲,幾乎在一夜之間包圍了梓潼,這使得梓潼根本來來不及征召大軍戍衛縣城,整個縣城的能戰之兵只有不到三千人。韓軍甚至宣布,獻城的人賞賜百金,良田千畝,現在的梓潼人心浮動。梓潼縣令已經快要壓制不住蠢蠢欲動的地方豪族了。尤其是在韓軍攻占巴郡,秦國放棄蜀郡的小道消息漫天飛舞的情況下。

安排梓潼的使者下去休息,這是李冰唯一能做的事情。梓潼距離成都不過三百多里,更為關鍵的是,這三百多里可謂一馬平川。韓軍只要攻破梓潼就可一路南下,兵鋒直指成都。照現在的形勢看來,梓潼的失守絕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成都也是如此。李冰實在不知道,自己還能拿什么來挽回必敗的命運。

調武陽的部分士卒北上支援梓潼嗎?眼下蒙驁和李毅斗了一個旗鼓相當,秦軍依托城墻還占據一些優勢。然而一旦分兵,這個優勢就會被抹除。韓國南北兩路攻打蜀郡,蒙驁的南路大軍就牽制了大半秦軍,北路的韓軍如入無人之境。韓國擺明了就是欺負自己兵力不足,想要自己南北不能兼顧。就算自己擋住了一面,另一面也可以兵臨成都城下。

李冰擅長的是治水,是處理政事。這樣的軍事原本就不是李冰所擅長的。所以李冰很識趣地將選擇的權力交給了族弟李毅。如果連他都沒有辦法,李冰也就認命了。

一日后,正在武陽抗擊韓軍的李毅接到了李冰的急報,臉色只是一變就很快的掩飾住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這是李毅對自己的要求。梓潼失守的后果李毅比誰都清楚,雖然眼下還沒失守。但李毅心里已經給梓潼宣布了最后的結果梓潼絕對守不住,除非有援軍前去支援。可援軍哪里去找呢?自己的族兄無疑把這個難題拋給了自己。

悄悄把自己的幾名心腹召集起來,李毅把梓潼被韓軍重兵包圍的消息放了出來。眼下正是戰斗到最緊張的時刻,最忌諱的就是軍心不穩。如果讓全軍將士知道了腹背受敵的消息,勢必大亂,到時候,韓軍只需一個沖鋒秦軍就瓦解了。哪里像現在。還能擋住韓軍一時。

心腹們彼此對視了一言,皆是露出摻雜著失望、震驚、不甘、憂慮的表情。大勢已去,大勢已去。

一名跟隨李毅最久的家將大著膽子說道:“將軍!眼下整個蜀郡能戰之兵不過兩萬,我們這里就有一萬五千人。梓潼我們怕是不能救援了,但是不能救援的話,梓潼失守無疑。這是一個死局啊!”

“是啊!將軍!我們要救援梓潼也要量力而行啊!”另一名心腹憂心忡忡地說道。分兵已經是大忌,若是被韓軍知曉尾隨攻擊的話,秦軍完全就是救援梓潼不成。反而把自己搭進去。

房內一片安靜,大家俱是露出憂心忡忡的樣子,卻想不出一個好法子。韓國用的是堂堂正正的陽謀,秦軍缺兵少將是事實,能有什么法子?!就算武安君白起在這里,孫武孫臏吳起再世也沒辦法啊!

李毅早就料到是這樣的結果,有些感慨地說道:“救梓潼也是死。不救梓潼也是死,一樣是死,諸位怎么選擇?”

心腹們異口同聲地說道:“但聽將軍之令!”

李毅長舒了口氣,說道:“諸位跟隨我。莫不是意氣相投,肝膽相照。且夫大丈夫生于亂世,當提三尺青鋒,立不世之功。戰死沙場雖是我輩的榮耀,但那是功成名就之人。如今我同諸位名未立,聲未顯,若要戰死于此,我不甘心啊!諸位呢!肯定也和我一樣不甘心吧!”

心腹們默然不語,如果有活命的機會,誰愿意去死呢!但現在韓軍兩路夾擊,分明是把自己往死路上逼。除非,除非己方投降,還有一線生機。但問題是,驕傲如郡尉的會選擇投降嗎?李毅平日里對屬下要求甚嚴,治軍嚴謹,正是因為基于這樣的考量,誰也不敢提投降一事。就連傻子都看得出來,巴蜀兩郡要完蛋了。韓國勢不可擋,天時地利人和韓國全都占據了,誰也無法阻止韓國攻占兩郡之地。但是現在聽李毅的語氣,也許必死的結局還有轉機。

“自野王一役,我大秦內憂外患,罕有勝績。先有義渠之亂,我大秦丟三川、河東、河西三郡之地。后有公子市謀逆,我大秦丟南陽,繼而失漢中。如今巴郡也是落入韓國手中,蜀郡更是僅剩我們這支主力。秦王日漸不行,宗貴爭權,函谷關易主。我實在不看好我們大秦還能轉敗為勝,重回鼎盛,諸位知道是為何嗎?”

心腹們面面相覷,實在不理解李毅這一番話的用意。如果李毅不看好秦國,怎么會如此效力呢?!還順流而下,往返千里。東逐楚軍五萬,斬殺三萬。如果李毅不效忠秦國,為何又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消滅了蜀郡內亂?!眼下更是將赫赫有名的蒙驁擋住了七日!

李毅卻自顧自地說道:“因為韓國!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研究過韓然這個人,也就是當今的韓王。在韓然領兵前,韓國不過上黨、潁川兩郡之地而已。我大秦占據絕對的優勢,只需出兵野王即可將韓國一分為二。若是興兵三十萬足以可以一舉攻克新鄭。滅韓國易如反掌。但韓王然領兵后呢,先是收復三川,西退我秦軍六百里。然后慫恿魏國占據河東,趙國占據河西,將魏趙兩國推到了抗秦的第一線。韓國的環境得到了初步的改良。”

“就在我大秦將視線轉移到函谷關一線時,韓國又趁著我們和趙、魏交戰的時機。出其不意地占領了南陽,搶占了武關。這個時候,我們從南陽繞道進攻三川、潁川的設想就落空了。韓國的優勢變得從未有過的好!好在這個時候我們還有漢中,如果我們識時務的話,放棄東進的策略,轉而南下攻打楚國,迂回包抄三晉后方。事情尚未可知。”

“但可惜,韓國緊接著拿下了漢中,還幫助魏國拿下了函谷關。這就徹底堵死了我們東進或者南下的道路。我們大秦智能北上和趙國聯合,緩緩收復失地。可惜趙國卻是一方面和我們合作,一方面提防我們。如今的形勢,我秦國只能龜縮在關內,不得東進中原,不得南下攻楚。西面是月氏。北面是匈奴。我們四面皆是敵人,不能開疆擴土,何以強大?!”

“在我看來,秦國已經是日薄西山,韓國卻是蒸蒸日上。諸位可以看一下輿圖,韓國如今西可退我秦國,北可與趙國爭雄。東可略楚國,國力更是隱隱占據上風。若是再過上幾年,韓國一統天下之勢既成,誰可阻擋之?趙王不過中人之姿。垂垂老矣,其太子養于婦人之手,長于宮闈之中,若是信藺相如一干賢臣尚好,若是剛愎自用,恐有大禍;秦王大受刺激,怕是不久于人世,太子柱登基后即使想有作為,也必受宗貴掣肘之患。何況,韓、魏兩國只需守住一渡口(指風陵渡),兩關隘(函谷關、武關),三棧道(故道、斜褒道、子午道),無憂矣!且韓王年富力強,魏王也是穩坐王位,與之相比秦、趙兩國怕是少不得動蕩一番!”

心腹們聽得有些膽戰心驚,李毅公開非議朝事已是大罪,更是妄言秦王不久于人世,如此誅心之言,足夠殺頭了,不對,車裂也綽綽有余!怪不得需要緊閉房門,怪不得李毅下令侍衛守護在十丈以外,十丈以內有人擅闖者,殺無赦!李毅這是要謀反嗎?不對,是投降嗎?陣前投敵以叛國罪論處啊!

下一刻,李毅笑了,說道:“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若是秦國大業可成,我自然領兵浴血沙場,博取一個功名。即使兵敗身死,也有忠義之名傳揚后世,不負此生!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所謂的史書不過是勝利者書寫的。諸位可曾想過,如果最后一并天下的是韓國,我們這些阻擋韓國的人會在史書上留下什么痕跡?最好的不過是一筆帶過,說我們阻擋天兵,一戰而亡。這不是我想要的,難道會是諸位想要的?”

“這自然不是自己想要的。”幾名心腹暗暗思量道。大丈夫一世為功名所累,不就是圖一個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嘛!秦國若是統一天下,自己作為忠臣自然是會受到大加褒揚。但秦國若是為他國所滅,韓國也好,趙國也罷,能不能提及自己還是兩說,就算提及了,也是反面教材。某某某反抗天兵自取滅亡,某某某眾叛親離,百姓夾道歡迎王師,他卻興兵作亂。

“雖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但如今我們已經沒有了必救之兵,也堅守了半年多的時間,更擊潰了來犯的楚國,可謂仁至義盡。秦王若是憐愛我們,自然派兵打通要道。哪會像現在,讓我們成為飛地,凡事一切全賴自己!因此,我決定,向韓軍體面地投降!不光是為了自己的前程,也是為了我麾下的一萬五千士卒的性命負責!我們的血已經流的足夠多了,不應該再作為秦王消耗敵國的棄子而白白犧牲了!諸位若是信得過我,就請幫助我掌控全軍,結束這場該死的戰爭。如果不愿意,我也不強求。諸位跟隨我多年,我每人送上兩百金,足夠諸位下半生當一個富家翁了!”李毅真切地說道。

心腹們對視了一眼,語氣堅定地說道:“末將誓死追隨將軍!同甘共苦,生死不棄!”就算對秦國再忠心的人這個時候也不敢反對,真當外面的刀斧手是擺設嗎?李毅只是說給兩百金,卻沒有說是給死人還是活人啊!(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qidian.閱讀。)

如果有書友打不開,可以嘗試訪問備用域名:

閱讀提示: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