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六十五章 齊王的決斷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五章 齊王的決斷

第六十五章 齊王的決斷


更新時間:2014年11月18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正文

齊國,臨淄。

齊王最近的日子很是愜意。三個月前,齊王指揮十數萬大軍攻克了趙國侵占已久的高唐,聲威大漲,隨后帶領群臣告祭太廟,風光異常。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丞相田單,領五萬精兵增援高唐,卻被平原君伏擊,雖然不過損失了萬余人馬,但卻丟了面子。在有心人士的渲染下,齊王對田單既往不咎,恩寵愈加,是為賢君。

一個月前,齊王更是力排眾議,冒著得罪趙國的風險,與韓、魏兩國定計,意欲收復趙國侵占的十數座城邑。十日前捷報傳來,田單領兵收復安陽方圓兩百里的故土。伐趙一事取得空前的成功。

滿朝文武不提田單之功,對齊王卻是極盡歌功頌德。畢竟,當初田單最是反對伐趙。如果不是齊王的“一意孤行”,怎么會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群臣也就選擇性地忽略了田單,對伐趙計劃的制定者——齊王多有美譽了。

上大夫貂勃卻是憂心忡忡,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現在只不過是剛剛開始,齊國趁著趙國不備占了大便宜。但趙國眼下已經反應過來,派遣了十五萬大軍增援前線。齊魏兩國共計有二十萬大軍,但算上戰損和需要留守的軍隊,真正可以抗擊趙軍的,就算比趙軍多幾千幾萬也是有限。眼下的戰事已經不可避免地陷入到膠著的局面。拖得時間越久,對齊國越是不利。因為北方有一個最大的變數——燕國。

燕國表面上不佬原戰事,實際上未嘗沒有坐山觀虎斗的想法。燕王繼位以來,搜羅人才,雖然被韓國搶去了大半,但亦有所獲。收歸群臣為己用后。燕王更是屢屢對東胡用兵,雖無大勝,但聲威日隆。假以時日,未嘗不會成為齊國的心腹大患。

齊王卻是愈加剛愎自用,聽不得群臣的意見。甚至群臣愈是反對,齊王愈是堅持。哪怕是君王后的意見也漸漸不再聽從。更遑論上大夫貂勃的意見了。

這一日,齊王又在大宴群臣。國內風調雨順,國外開疆擴土,為王如此,于齊王而言,夫復何求!可惜,好景不常在,一個噩耗的到來打破了齊王大好的心情——趙國大軍已經攻克昌國,前鋒距離臨淄不過百里之遙!

齊王頓時就慌了。趙國大軍不是正在和田單、晉鄙的主力對峙嗎?!怎么突然就殺進了齊國的心腹之地,還攻克了昌國?!恍惚間,齊王腦海中浮現了當初燕國大軍攻克臨淄,將臨淄攪得天翻地覆,齊軍四處逃命的情形。那些高高在上的王兄、大臣們人頭落地,身首異處,自己易裝成平民僥幸逃離尸山血海。那是一段不堪回事的往事。哪怕齊王繼位,也不時從噩夢中驚醒。趙軍眼下和當初如入無人之境般的燕軍何其相似。都是在自己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將雪亮的屠刀揮向臨淄。揮向自己!

齊王大驚失色,群臣何嘗不震驚非常!人生大起大落的實在太快,實在太刺激了,但齊國君臣明顯受不了這樣的刺激!上大夫貂勃最先反應過來,死盯著報信的使者,厲聲問道:“你可知道欺君的下場?”

使者一愣。以為貂勃在懷疑自己謊報軍情,淚流滿面道:“小人不敢撒謊!城破時,我家大人田縣令縱火燒毀了糧庫,投身火海,絕無生還的可能。”

貂勃追問道:“趙國大軍四面圍城!你是怎么逃出來的?”

使者沒有一絲遲疑。跪道:“從地道僥幸脫困!我家大人說深受君恩,卻沒有守住昌國,已無面目面見王上!”說到這里,使者面露悲壯之色,言道:“小人讀書雖少,也知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田縣令于我有活命之恩,今大人辭世,家人無一幸存!我已代大人向王上示警,已無遺憾,當在九泉之下侍奉大人!”說完,盡然徑直撞石柱而死。

貂勃唏噓不已,對方以死明志,可謂壯士。如果不是自己的逼迫,想要試探對方是否為趙國細作,結局怕會兩樣。但現在不是計較這些的時候。趙國大軍直指臨淄,齊國大危,是戰是和,當速做計較。

齊王這個時候終于緩過神來,望著尚有余溫的血跡,慘然道:“傳寡人的旨意,將這位壯士厚葬!”

侍衛們懷著極其復雜的心情收拾了大殿,這個時候自然沒有了宴飲的心情,一應的酒食也一并撤了下去。也就是趁著這個功夫,群臣們漸漸放下了心中的緊張。畢竟趙軍還未打過來,往日的風度漸漸回到這群“肉食者”身上。

“王上!前幾日丞相還傳信說趙軍遲遲未動,并沒有大的戰事發生。如此看來,趙軍當是置我齊國與魏國大軍于不顧,偷襲臨淄,所帶糧草必然不多。當務之急乃是火速征召各郡縣起兵勤王。待趙軍糧草斷絕,臨淄之圍自解。”一名老成持重的御史進言道。

“不妥!不妥!”當即有人反對道:“臨淄之兵只有三萬之數,趙軍來勢洶洶,其糧既少,必然急切間想要攻破臨淄。趙軍的戰力諸位是知道的,臨淄壓力必大。若是征召各郡縣青壯,兵少則不能解圍,兵多則耗時必久。不如速令丞相領軍回援臨淄,方為上策!”

“然也!然也!”有人當即起身附和,贊同道:“安陽距離臨淄不過四百余里,大軍疾行四五日即可抵達。趙軍再如何強攻臨淄,我們也能力保臨淄

五日內不失。王上乃萬乘之軀,臨淄乃國祚所在,不容冒險,一切以穩妥為主!臣亦贊同此計!”

此言一出,附和者絡繹不絕。人人皆知道,田單是齊國僅有的名將。眼下臨淄遇險,眾人自然而然地希望解圍的乃是田單。換做是他人領軍,還真怕打不過趙軍。至于聊城方面的趙軍會不會待機而動,從后方騷擾田單的大軍,這就不是大家考慮的事情了。畢竟,勤王本來就是田單應盡的責任嘛。何況有近十萬魏軍側應,趙軍怕是難以掀起什么風浪!

貂勃見齊王意動,心中大道不妙。這些子大臣,身在危局,第一反應就是如何自保。說的好像田單的十萬大軍不在臨淄,臨淄隨時都會失守似的。要知道,臨淄可是有三萬大軍的,還有數萬青壯可以征調。趙國大軍總共才十五萬,又在聊城留下了不少的兵力迷惑齊魏聯軍,臨淄真要堅守的話,起碼可以堅守幾個月。但也許燕國攻破臨淄的陰影還在,齊國多數大臣們居然未戰先怯。將田單調過來容易,可這就能解臨淄之危嗎?貂勃可不這樣認為!

趁著齊王沒有開口,貂勃正色道:“啟稟王上!急調丞相回軍臨淄一事,臣以為萬萬不妥!”

一石激起千層浪,貂勃一言引得群臣紛紛側目。倒是幾個人言微輕的御史、大夫們眼神一亮。眼下局勢對趙國極其不利,趙軍如此破釜沉舟,明顯就是想要對齊魏兩國分而破之。田單大軍回來容易,再出去就難了。齊王生了退意,單憑魏國又怎么敢經略趙國南部呢!堅壁清野是齊國眼下最好的策略,只要撐過一段時間,各地援軍集結,趙軍必然主動后退。唯一不好的就是少不得要落一些面子。

齊王面露疑惑,不解地問道:“上大夫何出此言?趙軍馬上就要兵圍臨淄了,各地援軍征召需要時間,調丞相大軍回師是最快的解圍辦法了!“

貂勃向齊王作了一揖,搖頭道:“王上還記得桂陵之戰嗎?魏國大軍包圍邯鄲,克之,趙國向我齊國求援。威王令田忌為將,孫臏佐之,領軍反其道而行之,圍攻大梁,逼迫魏軍回師,于中途伏擊,大敗之。”

“上大夫的意思是說擔心趙軍會伏擊丞相的大軍?”齊王瞠目結舌道。

“然也!”貂勃憂心忡忡地說道。

齊王有些不信地說道:“桂陵之戰時,魏軍剛剛攻克邯鄲,又是晝夜兼程,急于回師邯鄲,人困馬乏,這才中了我們齊國的埋伏。寡人怎么會犯這么低級的錯誤呢!丞相大軍已經多日沒有戰事,士氣正旺,體力正佳。丞相又乃知兵之人,自是不會如龐涓一般輕敵冒進。大不了寡人在旨意上提醒丞相這一點就是了。上大夫的好意寡人心領了,然救兵如救火,臨淄絕對不可再次陷落。否則,寡人有何面目見歷代先王?!”

貂勃還欲爭辯,道:“王上莫如向韓國求援!韓國五萬大軍屯兵涉邑,領兵的又是名將李牧。只要許以重利,韓國必定派李牧直搗邯鄲。平原君的數萬大軍完全不是韓軍的對手。邯鄲若危,趙國大軍又有什么心思攻打我們臨淄呢!”

齊王臉色一變,貂勃還以為自己的游說起了作用,當即繼續分析利弊道:“丞相大軍已經不足十萬,圍攻臨淄的趙軍卻當有十萬以上。即使丞相用兵謹慎,然趙軍之強,遠在我齊軍之上。我軍僥幸贏上三兩場,損失也必大。如果王上一定要調丞相回援臨淄,莫如向魏國求援。有晉鄙大軍支援,方有一戰之力!”

齊王臉上陰晴不定,決然說道:“寡人心意已決,火速征調丞相回援臨淄!至于向韓、魏求援一事,也一并去辦!”(未完待續……)

ps:剛剛出差回來,幸好昨晚加班碼字了,待會加班,明天繼續出差。求推薦!

如果有書友打不開,可以嘗試訪問備用域名:

閱讀提示: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