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四十章 云中軼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章 云中軼事

第四十章 云中軼事


更新時間:2014年09月20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40小說旗


十一月的時候,天意漸涼。隨著白晝越來越短,忙碌了一年的農人總算可以歇息下來。今年年景還可以,不少人已經打算在過年的時候好好拜祭下山神、土地爺,感謝這一年的風調雨順。不過,有喜就有憂,持續了四個月的大戰摧毀了無數家庭,妻離子散,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場景屢見不鮮。這里面,尤其以秦、趙兩國為甚。

七月份的時候,趙國出乎所料地和秦國達成了和平的協議。秦國交出侵占的雁門郡城邑,趙國也不再追究七萬趙軍戰死關中一事,兩國由敵對轉為對立的速度之快,超出了天下人的想象。但秦、趙兩國不少的百姓還是暗自慶幸,這該死的戰爭,總歸是要結束了!

上卿藺相如雖然苦苦堅持,反對和秦國媾和,但得到了宗貴支持的趙王顯然不愿意放任韓國發展、崛起,因此,最終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兩國只是宣布不再妄動刀兵,并沒有宣布結盟的事情,但這也足夠韓、魏、齊、燕、楚五國浮想聯翩的了。當初抗秦叫囂地最厲害的趙國沒有征求各國的意見,就擅自和秦國媾和,這樣的信號已經足夠明顯。這也宣布著,山東六國合力抗秦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對于秦、趙兩國媾和,韓國也好,魏國也罷,都沒有展現出足夠的興趣。山東五國都沒有表態,只是靜靜看著事態的發展。一直等到八月份,秦國正式撤離雁門郡,趙國不費一兵一卒光復雁門的時候,韓國才不痛不癢地站出來,表示會加強和齊國、魏國的聯系,共同抵御各種威脅。隨即魏國也發聲,表示要重振魏國的聲威,抵擋狼子野心的秦國東進。齊國則很是低調地希望各國慎重,不要輕易挑起戰端。要維持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楚國沒有發聲,他們用實際行動,來表示了自己的立場。九月份的時候,楚國以景陽為將。領兵三萬,五日而下扜關。自此,巴郡的門戶已經悄悄打開。楚國毫不掩飾地展示了對巴郡的野望。

燕國則是一陣眼花繚亂的動作,先是給韓國送上了千匹駿馬,再是冊封趙國公主燕王后,所生的年僅四歲的王長子為太子,接著是派遣榮蚠前往遼東郡防備東胡。各國稍微動了下腦筋就明白了燕國這是要中立。

這樣,天下分成了三個集團,一個是秦、趙兩大霸主,一個是韓、魏、齊三國。再一個就是燕國所在中立派。至于楚國,頗有些搖擺不定。假若楚國不攻巴蜀,那就是中立派;假如楚國攻打巴蜀,那就是韓、魏、齊這一伙。

接下來的幾個月,各國要么在整軍備戰。要么在舔舐戰敗是傷疤。尤其是趙國和韓、魏、齊三國的關系顯得略微有些緊張,四國在邊境上悄悄加派了人馬,雖然戰爭爆發的幾率很小,但早作打算總歸是好的。

期間,少不得各國使臣奔走,前往他國,一邊大談兩國的時代友好。一邊暢想未來的和平,中間少不得或警告或擔憂對方不理智的舉動,會將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葬送。虛與委蛇之后,大家付之一笑,然后各自歸朝。究竟對方能聽進幾分,能達成什么協議。雙方誰也不在意。雙方不過是想盡力維持一份和平的假象而已,背地里,已經暗暗做好最壞的打算。

北疆十一月的時候已經飄起了雪花,第一場雪來得顯然比邯鄲要早一些。廉頗披著蓑衣,眺望著北方。暗自出神。因為低溫的關系,呼出的熱氣很快形成白霧,倒是和天地間茫茫的雪白很是相襯。

邯鄲在動蕩了兩個月后終于平靜下來。廉頗不明白,明明趙王心意已決,藺相如還要苦苦相勸。一次苦勸,趙王尚能忍耐;兩次苦勸,趙王就會皺眉;三次苦勸,趙王就會拂袖而去。而藺相如在苦勸了三次后,居然用上了稱病不出的把戲。好在趙王一時之間離不開藺相如,在秦國交出雁門郡的五個城邑后,將藺相如請回了朝堂。眼見木已成舟,藺相如也只能無奈地接受這個現實。

“不過,話說回來,假如自己那個時候也在邯鄲,也會反對和秦國媾和吧!甚至可能在朝堂上拔劍直指贊同媾和的平原君等人吧!畢竟,趙國可是損失了足足七萬多精銳!轉眼就要和秦國合作,想想心里真的不甘呢!”廉頗暗暗嘆了口氣,默默地想道。

廉頗當然知道,韓國會是趙國越來越大的威脅。但身為一個軍人,廉頗習慣了用刀劍說話。就像這次,趙國明明敗了,秦國用本來就不屬于他們的五個城邑,就讓趙國放棄了復仇的計劃,答應媾和。這對趙軍的士氣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那些殺死自己袍澤的敵人轉眼就是盟友,士卒哪里會接受過來!趙王怎么就不能強硬一次,拒絕秦國呢!如果向魏國讓步一下,拉上韓國,再次攻打下關中,即使是小勝,也遠比現在的局勢要好得多!

韓國和魏國、齊國暗自結盟了不假,但廉頗斷定,他們絕不敢主動進犯趙國!他們最大的可能是經略楚國,其次才是秦國!無論是哪一個,趙國都可以從容應對,借此牟利!若是他們只是一心為了自保,那對趙國的威脅就更小了。可惜,廉頗的上書屢屢石沉大海,不見趙王的回復。

“算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還是好好想想怎么打敗匈奴吧!”廉頗將水囊中的酒痛飲了一口,自嘲地說道。

隨著藺相如被趙王疏遠,廉頗的日子更加難過了些。如果趙奢再打幾個勝仗,廉頗的位置會變得更加尷尬。想要擺脫眼前的困局,最好的方法就是擊敗匈奴,是大敗而不是擊潰,這樣,廉頗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回朝,幫助藺相如一起坐穩自己的位置。

廉頗本來就是邊將出身,對匈奴再熟悉不過。不過,那個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個時候,匈奴還在更遠的北方放牧。時不時侵擾邊境的更多的是依附在匈奴名下的樓煩、林胡。真正的匈奴人反而是少數。

趙武靈王揮兵北逐樓煩、林胡,置云中郡后,樓煩、林胡實力大削,也只有依附北方匈奴才能過活。也就是那個時候。廉頗見識到了匈奴的厲害。他們身材雖短小但粗壯,濃眉粗眼,控馬嫻熟,騎射俱佳,以斬殺敵方頭顱夸耀武功,這一點比秦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唯一的缺點就是人數實在太少了些,或者說,他們的主力在更北方,南下進犯邊境的匈奴人沒那么多。

但廉頗聽戍邊的士卒說,這幾年犯邊的匈奴人越來越多。哪一次都不少于兩萬人,最多的一次有五萬人。對方來去如風,趙軍受限于連綿不絕的長城防線,常常顧此失彼,匈奴人總可以找到薄弱的地方突襲進去。劫掠一番,滿載而去。

前任邊將也想反擊,但卻重傷而歸。畢竟,步卒追不上匈奴狼騎,騎兵數量少的話又是送死。設伏吧!匈奴人警覺,根本就不上當。因此每次趙軍只能看著匈奴大搖大擺地來,大搖大擺地去。

這一點超乎廉頗的想象。如果廉頗沒有記錯的話,匈奴東邊的東胡西邊的月氏都要比匈奴強大的多,匈奴甚至要向東胡、月氏獻上美人、牛羊才能維持住和平的局面。也許正是這些年的憋屈生活,匈奴才漸漸把主意打到了趙國。要么對方是把趙國當做軟柿子,彌補損失;要么就是想要借此來練兵,圖謀向東胡、月氏復仇。無論是哪一個。趙國因為地緣的關系,當定了受害者。除非,趙國向趙武靈王那個時期做的那樣,痛擊一下匈奴,讓他們安心蟄伏在北方的草原。不教胡馬度陰山。

按照往常的經驗,大雪封山后,草原一片蕭瑟,不少牛羊會凍死餓死,這個時候,也就到了匈奴南下“打草谷”的時候。這種情況下,通常都是匈奴精銳,攜帶極少的糧草,抵達云中、代郡后,四處劫掠,就地補充糧草。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整個部落糧草極度匱乏,為了求活路,整個部落拖家帶口地南下進犯云中、代郡。后者遠比前者龐大的多,因為這個時候往往意味著對方沒了活路,匈奴人會迸發出超過平常百分百的熱情和冷血,如國境的蝗蟲,將所有有用的、能吃的洗劫一空。

早些日子,廉頗已經命令斥候暗暗打聽草原的動向。因為草原一望無際,不好辨識方向,加之道路不熟,斥候們深入三百里就不敢再深入。但即使這樣,也給廉頗帶來一個驚人的消息,那就是今年草原的收成極度糟糕,先是大旱再是暴雨,部落們完全沒有備好足夠的草料,這個冬季對大多數匈奴人來說,會極度難熬。這也意味著,匈奴這一次進犯邊境的規模將遠超過以往!這是匈奴人的求活之路,卻也是中原農耕民族的苦難之旅。

剛剛飄雪的時候,廉頗又派出了三撥斥候,雖然是三撥,但方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向北。因為每次匈奴大舉南下,總會有一個萬人隊或者千人隊為先鋒,單單一撥的斥候還真不一定能把消息傳遞回來。畢竟草原一覽無遺,當你發現匈奴人的時候,匈奴人也發現了你。而一旦變成了遭遇戰或者追擊戰,匈奴人總可以利用人數或者馬術上的優勢,輕易全滅趙國的斥候。這些都是血淋淋的經驗和教訓!

“糧草和百姓都轉移走了嗎?”廉頗死死地看著北方的地平線,低聲問道。

“回將軍!都已經按照您的吩咐轉移進了塢堡!沒有一個人,一粒米落下!”廉頗身旁的副將小心翼翼地說道。

廉頗滿意地點了點頭,自己對付匈奴也只能是堅壁清野了。敵人來勢洶洶,所謂哀兵必勝,若是主動出擊的話,勝率不足一成。即使是殘勝,在朝堂那些人看來,也是一場大敗而已!或許,在他們看來,沒有一比二的戰損或者一比三的戰損,所有的勝仗都算是敗仗!真該讓那些自以為是的宗貴來云中好好看看,真正的戰事是多么殘酷。

副將則是有些崇敬地看著廉頗,廉頗從云中走出去,現在又走回來。一來一回,廉頗已是天下有數的名將。雖然半年前兵敗洛水,那也非戰之罪,有燕、齊兩國拖后腿,廉頗還能在白起的二十萬秦軍手下堅持兩月,已是不凡。如果不是那場暴雨,也許白起的人頭已經落地也未可知。

更讓副將佩服的是廉頗的識時務,以前不是沒有邊將剛來就信心滿滿地要主動出擊,可結果要么被匈奴戲耍,要么損失慘重!廉頗甘愿背著壓力,制定堅守不出的策略,不惜損害自己的聲名,只為減少邊境軍民的損失。單單這一點,就比許多夸夸其談的人強得多!

廉頗心里卻是另一種想法,這一次,匈奴大軍絕不是那么容易擊退的。現在手頭上只有六萬大軍,即使堅壁清野也有些捉襟見肘。自己又不可能打賭匈奴一定會從云中這個方向犯邊,將代郡的大軍調集過來。看來,自己不得不向趙王申請自己募兵了。只有集合絕對優勢的兵力,才能和匈奴這樣的騎兵一戰啊!

廉頗如今只能期望自己所做的一切工作,能讓己方堅持地更久一些。那么多塢堡,總會有一些被匈奴人攻破,否則,匈奴人沒有收獲的話,絕對不會敗退!這是早就注定的犧牲!而自己,到時候卻只能任由匈奴人攻進去,而不能營救!這就是領兵打仗不能有婦人之仁,否則就是一將無能,累死千軍!

“傳本將的命令!將城中的箭矢再往每個塢堡送五千支過去!”廉頗沉吟了下,吩咐道。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這些了,只希望他們可以堅持地更久一些,或者說殺傷更多的匈奴,以自己的犧牲挽救剩余的塢堡。

明天兩更補上!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