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一百四十九章 態度問題(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四十九章 態度問題(下)

第一百四十九章 態度問題(下)


更新時間:2014年07月17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當前位置:(作者:螞蚱不吃魚)


群臣的目光隨即聚焦在太子柱身上。從未想過自己有機會榮登太子之位的公子柱顯然有些激動,過去的半年,自己每天都在學習各種禮儀制度。雖然重大的朝會自己是一次也不會錯過,但少有發表意見的機會。自己也曾為此事偷偷問詢過宣太后,得到的指點卻是一句話多聽多看少說話,一錘定音者,貴人也!

強忍住內心的激動,太子柱不慌不亂地回道:“兒臣以為,韓國變法大事可成也!”

太子柱的一句話,頓時就將大殿的平靜炸開了。群臣們議論紛紛,紛紛質疑太子柱的結論。

要知道,對眼下的秦國來說,最恨的國家不是屢敗自己的趙國,不是橫在家門口的魏國,不是豬一樣隊友的楚國,不是背信棄義的燕國,不是見死不救的齊國,而是之前自己一直輕視最為弱小的韓國。

韓國這個詞在秦人的眼里,幾乎等同于卑鄙,無恥。秦人先是在野王城下宰了一個大跟頭,折損的十萬大軍有一半是死于韓國人之手。然后是伊闕,韓國無恥地發動了偷襲,五千秦軍的鮮血染紅了這座堅城,之后是宜陽,一把大火將三千秦軍烤成了肉串。秦軍耗時兩年才拿下的整個三川郡,被韓國無恥地花了一個月拿下。更不用說,韓國用一系列偷襲拿下了整個南陽,為之陪葬的是八萬秦軍精銳。細數起來,足足有十五萬秦軍犧牲在韓國這個不起眼的小角色腳下。

更讓秦國憤怒的是,數個月前,韓國大方地承認義渠禍亂關中是他們搗的鬼。如果義渠不亂,三川哪會這么輕易丟失,依照秦國的國力,白起完全可以碾壓死三晉聯軍。現在的形勢也就大不相同了。

如今韓國在舉國變法,勛貴們和地方豪族各種反對鬧騰,所有的秦人都巴不得韓國因此大亂,最好是**內戰不休。可這個時候,太子柱居然一臉確鑿地說韓國變法會勝利!這不是往秦國人臉上潑冷水嗎?

秦王絲毫沒有介意群臣的反應,只是饒有興趣地說道:“太子這個說法有些新穎,可否給眾位愛卿講解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秦王一開始說話,整個大殿就安靜了下來。等秦王話音落下的時候,大殿內靜地一根針掉在地上也可以發出清脆的聲音。秦王之威,可窺一斑。

太子柱清了清嗓音,說道:“韓國乃是我大秦眼下最大的敵人,這點想必沒有人會反對的。它是我們的生死大敵,不光是因為它帶給我們的巨大恥辱和損失,還有它在過去一年的種種表現,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們大秦的生存。是的,我希望自己在危言聳聽,但這,很有可能會成為可能要發生的事實。對于韓國,我也是同諸位大臣一樣,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以告慰我大秦的英靈。但仇恨不能蒙蔽我們的雙眼,只能讓我更清楚地意識到,韓國正在崛起。”

“也許各位大臣心里面很疑惑,覺得韓國只不過是在投機取巧,僥幸靠著魏國、趙國奪得了我大秦的兩郡之地。依照我大秦眼下君臣合力,同舟共濟,用不了多久就能恢復元氣,繼而東出函谷關,征戰天下。那我就給王上,給各位大臣試著分析一下,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見,不成熟的地方大家不要掛懷。”

秦王滿意地點了點頭,不論太子柱接下來說什么樣的言論,單單聽他如此有理有據,揣摩人心地組織語言,自己的苦心就沒有白費。秦國后繼有人啊!

下意識地望了秦王一眼,太子柱心里面也是一喜,當即坦然說道:“我以為,韓國之所以為我大秦死敵,給我大秦制造如此大的損失,全賴一人,那就是如今的韓王韓然。在華陽之戰前,他名聲不顯。但一夜而滅十五萬趙、魏聯軍的豐功偉績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明,當時我們大秦和韓國交好,按照常理,他要么驕傲自滿,整頓城防,防止趙國**,要么就是向我秦國求援,先發制人。但韓然卻出人意料地向趙、魏兩國傳達友好的信號,與之結盟。這說明什么各位?這說明他的本意就是想聯合趙、魏,抗衡我大秦。或者簡單地說,他早就對我秦國有二心,華陽大勝不過是他聯盟趙、魏的砝碼而已。”

上大夫嬴沢疑惑地說道:“依照太子的說法,韓國放著和我秦國睦鄰友好的良好局面不管,偏偏要聯合趙、魏兩國與我秦國做對,這是何道理啊?”

太子柱隨即解釋道:“這說明韓然**遠矚,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秦國當時的國力睥睨天下,韓國首當其沖,要么和要么戰,求和的話可保數十年的和平,但當我們大秦消滅了魏國以后,韓國的處境畢竟艱難異常。也許正是意料到這種處境,韓然才決定誓死抗爭,以求一線生機。這件事就說明韓然的一個個姓,那就是深思熟慮,有勇有謀,否則不會有華陽大勝,不會有三晉聯合。”

群臣點了點頭,深以為然。站在韓國的角度,韓然肯放棄眼前的利益,選擇長遠利益并為之付出,的確配得上太子柱的評價。

太子柱見狀大喜,當即繼續說道:“三晉聯合后,我大秦暴怒之下討伐韓國。對于這樣的情形想必韓然早就料到了,于是在野王屯駐重兵。這個時候魏國的主力就在近前,卻沒有救援的意思。趙軍更是遠在千里之外,敢不敢出現還是兩說。韓然不惜損耗巨大的兵力,也要挫傷我大秦的士氣,削弱我大秦的實力,就是想讓趙、魏兩國知道,我大秦并非不可戰勝。”

“等疲弱我軍差不多的時候,趙、魏兩軍這才姍姍來遲,一舉消滅了我大秦十萬雄師。等到這里,換做保守一點的人,嚴守邊境,無過就是大功了。韓然卻是攜三晉聯軍的威勢,偷襲了伊闕城,重新燃起了戰火。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他有心保全韓國的實力,想禍水西引,與此同時,他派人跋涉千里,挑撥義渠和我大秦的關系,并終獲成功。武安君不得不在占據大好局面的情況下退兵,趙國、魏國趁勢攻占河東、河西郡,韓國則是全取三川郡。按照我的想法,以河東河西為誘餌,將趙國魏國推到抗秦的第一線上,這才是韓然的真正目的。諸位大臣覺得,韓然此人心機如何?”

聽了太子柱的分析,群臣訝然非常,這樣的推論是從來沒有過的。包括秦王在內,秦國君臣從沒想到如今的局面居然是韓然一步步精心設計好的,如果真是如此,那就太可怕了。

“如果真像太子殿下所說的那樣,那這個韓然也就太可怕了。從聯合趙、魏到一步步誘使趙、魏充當韓國的擋箭牌,這個計劃天衣無縫啊!”白起嘆道。

太子柱點了點頭,說道:“最可怕的是韓然此人應該是一個用兵奇材,武安君就沒有發現,自從韓然領兵起,韓軍就從未敗過嗎?”

白起一愣,心中細細想了一遍,不得不點頭承認確實如太子柱所說的那樣,秦軍勝過趙軍,勝過魏軍,但去年一整年就沒勝過韓軍。

太子柱隨即說道:“現在最糟糕的事情在于韓國還奪得了南陽郡和武關,韓然利用奇襲,取得了如此大的戰果。一次兩次可以是僥幸,但一直勝利下去,只能說天縱奇材了。王上,諸位大臣,你們認為如此一個精于算計人心的人,他舉行的變法還會失敗嗎?別忘了,因為連番的大勝,他在軍隊和民間的聲望可是非同一般的高啊!”

“可是,韓然恢復了井田制,又廢除了奴隸制,現在幾乎大半個韓國豪族勛貴對其怨聲載道啊!愚民再支持韓然又如何?掌握真正權力的是地方上的豪族和朝廷的勛貴,這才是一個國家的統治基礎!”中大夫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望著這個新提拔起來的中級官員,太子柱只是微微一笑,不屑道:“當時商鞅在我大秦推行新法,遇到的阻力可不是一般的大。結果如何?無數勛貴用項上人頭證明了孝公的決心,我大秦也因為這個變法而愈加富強。諸位大臣莫忘了,當時許多庶民可都是反對變法的。如今韓國呢?庶民支持變法,心向韓然。宗貴們被韓然拉攏了一批打壓了一批,還能掀起什么風浪?更重要的是,如今韓然兵權在手,這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優勢。”

丞相魏冉這時站了出來,表態道:“太子殿下深明大勢,臣以為是極其對的。韓國的變法如火如荼,成功的可能姓極高。不過,唯有兩點不如我大秦,第一是沒有廢除井田制,庶民們手頭上有了田產,參軍殺敵立功的心就不會有那么迫切了。雖然韓國新法規定只有立下軍功才能有爵位、田地的厚賜,但庶民缺乏動力,需要逼他們到絕路上(即不給其土地)他們才會奮發圖強。因此這一點上總不如我們大秦。第二是沒有嚴厲的酷法,庶民們不知新法的威嚴,后世亦不知韓國能不能堅持下去。”

秦王點頭符合,說道:“丞相說的也很有道理!不過,韓國變法一旦成功,對我大秦總是不利的。與其坐觀成敗,不如將韓國的興起扼殺于萌芽之中。丞相,你派一些人手去幫助韓國反對新法的豪族,如果有機會的話就制造韓國的內亂。當然,能刺殺掉韓王是再好不過的了,明白沒有?”(未完待續。)

小提示:按回車[Enter]鍵返回書目,按鍵返回上一頁,按→鍵進入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