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第七十五章 衛國滅,漢邑現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五章 衛國滅,漢邑現

第七十五章 衛國滅,漢邑現


更新時間:2014年07月12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大小:

正文

“和魏國一起瓜分陶郡?”齊王聽了貂勃的話嘀咕著。

田單卻是開口了,說道:“王上,臣以為此計可行。如今衛國僅余濮陽百里之地,趙國旦夕可下。陶郡富饒,與魏國共分之亦有大利可圖。一旦事成,楚、燕、秦三國必以為我大齊與三晉交好,不敢妄動。”

田單的這句話算是號準了齊王的脈。

齊王如今最擔心的就是燕國、楚國兩個國家聯合起來,雖然楚國前幾年被秦國打得夠慘,但楚國地大物博,用不了多久就會恢復。如今既然可以拉上趙、魏能吃上陶郡這塊肉,還能讓燕、楚兩國忌憚卻又無可奈何,齊王心疼了下也就釋然了。有肉吃總比沒肉吃好吧!想到這里,齊王不禁點頭。

看著齊王點頭贊同,其余的大臣皆是善于察言觀色之徒,自然紛紛獻言,贊成貂勃的建議。就連齊王的九個佞臣也知事不可為,毫無節艸地為支持齊王新的英明決定!

齊王見底下的眾臣居然難得的意見一致,龍顏大悅,當即大手一揮,就欲遣使游說趙、魏兩國。

剛被掃了面子的九個佞臣乃小肚雞腸之輩,紛紛表示貂勃既然提出了這樣的計劃,肯定是最適合出使的不二人選。就這樣,出使趙、魏兩國的苦差事就安排到了貂勃頭上。

齊國的好算盤太子然自是不知道的,即使知道了太子然也不會阻止。等齊國跟魏國拿下了陶郡,就算是半只腳踏進了抗秦的“光榮”隊伍。

齊國北面的燕國、南面的楚國都是齊國的死敵,斷無半分和解的希望。齊國要么和秦國交好,要么和三晉結盟,要么就如歷史上那樣保持中立,坐看各國被秦國一一滅亡。

太子然如今正忙于另一項偉大的發明中---造紙術。跟三連發的連弩、馬鞍、馬鐙一樣,造紙術在一開始就被列為國家機密。經韓王同意,太子然命人在城郊建立了一塊實驗區。實驗區完全是太子然參照后世親自設計的,其區域之大,配套設施之全,完全是一座小型的城池。

太子然信心滿滿地將圖紙交給負責建設的工匠,可沒多久工匠就愁眉苦臉的告訴太子然,沒三五個月根本建設不出來。原因很簡單,缺石料,缺人工。

在古代的任何時候,建設城墻都是一個費時耗力的活計。現在又正值農忙,除非太子然能夠召集大批的庶民來回奔波數十里運送石料,工程進度才能加快一些。

太子然被潑了把冷水,當即請教起現在建設城墻的方法。工匠哪見過這樣平易近人的權貴,當即結結巴巴地說了一番。太子然這才知道,建造城墻需要用到大量的石灰。先是把采集到的石灰石燒制石灰,然后與水混合制成石灰漿體,然后用漿體砌筑條石、磚墻和磚石拱券。

在得知新鄭缺的是條石這類齊整的大石,而多的是石灰、碎石后,太子然就萌生了用水泥代替大型石料建造城墻的想法。要知道,后世一個小小的家庭作坊都可以生產水泥,畢竟,只要懂了制作的原理和過程,這其實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情。

太子然設想的水泥的生產過程是這樣的:先把石灰石搗成細粉,配合一定量的黏土。摻水后以人工攪和均勻成泥漿。置泥漿于盤上,加熱干燥。將干料打擊成塊,然后裝入石灰窯。隨后是最關鍵的煅燒,燒至石灰石內碳酸氣完全逸出。煅燒后的燒塊在將其冷卻和打碎磨細,制成水泥。

制作好水泥后,就用它加水,攙和碎石、竹子或鐵條、銅條。這樣,一個簡易的鋼筋混泥土城墻就可以快速建好了。

當然,在實際的實驗過程中沒有那么順利。首先,為了水泥硬化后不開裂,燒成物內部絕對不能含有過量石灰,這就要求原料配比必須正確而固定。其次,石灰窯在燒窯時溫度必須夠高,高到足以讓燒塊含有一定量的玻璃體并呈黑色。

經過七個晝夜的失敗、改進、再失敗,再改進這樣無數次嘗試,終于在第八個黎明,太子然和工匠們燒制出了本不屬于這個時代的水泥。

看著激動到滿含熱淚的工匠們,太子然卻只是心中一松。畢竟自己知道整個制作的流程,在克服了最難的燒制溫度問題后,成功就變得理所當然。

解決了城墻原料的問題后,接下來太子然需要做的就是等城墻建好。畢竟這里在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是自己技術發明、革新的中心,是韓國的重中之重,一定要保證絕對的安全。

在等待的過程中,太子然也沒閑下來。跟著父王學習治國,培植自己在朝堂的勢力,時不時下到羽林軍體驗下軍旅生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齊國要約趙、魏兩國瓜分衛國、陶郡的消息傳到了韓國。

太子然在起初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并不震驚,畢竟陶郡本就是秦國在東方的一塊飛地。以前攝于秦國的威名,齊、楚、魏、趙自是不敢打什么主意。但如今秦國大敗,威名大減,這四個國家自然是對陶郡垂涎三尺。

韓國和燕國距離陶郡太遠,得到了也守不住。楚國國力尚未恢復,明面上又是秦國的盟國,自然不好也不敢下手。齊國元氣大傷,現在是見到什么吃什么,肯定不會放棄陶郡的主意。這樣,趙、魏、齊就成了僅存的三個競爭者。

估計是狼多肉少,衛國才成了犧牲品吧!太子然心里嘆道。

不過,太子然倒是很支持趙、魏、齊瓜分衛國、陶郡的做法。如此一來,趙、魏兩國和秦國結怨更深,再拉上一個齊國增加秦國的仇恨值,何樂而不為。齊國南北都是死敵,現在又惹惱了秦國,以后只能求三晉的庇佑了。

想必趙國、魏國也是看到了其中的好處,這才同意齊國加入瓜分陶郡的大餐吧!否則,憑借魏國、趙國如今的實力,完全可以是趙國滅衛,魏國取陶郡。

只是不知道衛國國君在聽到這樣的消息后,會是什么反應。要知道,前兩年魏國還是衛國的宗主國。如今為了利益,魏國上下轉眼不認人,把衛國賣給了趙國。這也讓太子然更加清醒地知道,這就是戰國,為了利益什么都可以出賣。別看趙、魏現在是韓國的盟友,如果有更大的利益,他們也可以轉身賣掉韓國。就像現在魏國做的那樣。

五天后,衛國滅國的消息就傳遍了天下。衛國區區三萬大軍根本擋不住十萬趙國勁旅。陶郡的兩萬大秦銳士倒是夠兇悍,但在二十萬魏、齊軍隊的強攻下,也不過是多堅持了十曰就宣告覆滅。

在陶郡城破的這一天,一個小小的城邑也在新鄭以南建好,太子然命之曰“漢邑”。這個時候,全天下都把目光瞄向了衛國、陶郡,誰也沒料到,這個現在看上去有些丑陋的小邑,將在以后的數十年里散發出那么耀眼的光芒。

(首先感謝140315141437298,1游戲人生的打賞。因為我被起點莫名禁言了,看了大家的書評有欣慰的,也有無奈的。在這里我一一回復下,1、華陽之戰我采用馬其頓方陣,以長戈代替長矛是無奈之舉,韓兵不善近戰,一寸長一寸強,再說誰說長戈不能殺人的。

2、華陽之戰是出現了所謂的重騎兵,包括野王之戰,重騎兵也滅了不少秦軍。但書里出現的重騎兵不是標準意義上的,只不過讓騎兵穿上了鐵甲而已,離全副武裝的重騎兵差得遠了,這只是一個雛形。

3、新建的羽林軍是騎兵不假,韓國確實也是少戰馬,但我從沒說要大力發展騎兵,我發展類似虎豹騎的精銳騎兵不行嗎?有人就問了,不大量發展騎兵我發明馬鐙、馬鞍有病啊,那我解釋下,發明這些是為了盡快地培養一支能征善戰的鐵血之軍。馬鐙的發明是給不善于騎馬的人發明的,正如自動擋的汽車是給不習慣用手動擋的人發明的一樣,草原上的民族沒有馬鞍、馬鐙騎術一樣很厲害。當然,這等利器,我會嚴格保密,待一戰成名的時候,韓國也有了大量的戰馬,有了蓄養戰馬的地方,全天下都會普及。

4、有人說我寫棒子國,我只能呵呵。有人說統一后要改國號,我舉雙手雙腳贊成。至于新國號,想必你知道了。今天俗事太多,剛碼完,還有一章,大家明天再看吧!明天白天依然有事,但不會這么晚上傳了。最后,祝大家端午快樂!所有默默支持我,批判我的人,我愛你們!你們讓我看到了前進的方向,謝謝!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前后翻頁,上下(↑↓)上下滾用,回車鍵:返回目錄

閱讀提示:

小說最新章節列表為轉載作品,全文閱讀由網友發布.

如果您發現全文閱讀中的小說最新章節列表沒有及時更新,請發站內消息通知,您的熱心是對本站最大的支持.

書友如發現全文閱讀中的小說最新章節列表內容與法律抵觸之處,請立即向本站舉報。非常感謝您的合作與支持!

該小說全文閱讀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的立場無關,如有質疑請聯系我們.

如果對小說最新章節列表作品內容有意見,建議發送郵件或站內消息告訴我們!

全文閱讀和小說最新章節列表是一本非常好的書,為了讓作者能夠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建議您購買全文閱讀和小說最新章節列表VIP章節、或多多宣傳推薦!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