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李牧大破匈奴之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最新章節列表 >> 李牧大破匈奴之戰

李牧大破匈奴之戰


更新時間:2014年07月12日  作者:螞蚱不吃魚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螞蚱不吃魚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 
››››


小說:

作者:

類別:歷史軍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積極變革,趙國國力大增。{ww.b.cC}于是先后擊敗匈奴別種樓煩、林胡,把林胡、樓煩兩國上千里的土地并入趙國版圖,設置中、雁門、代三郡治之。

同時修筑了從今河北宣化沿陰山山脈西行,直達今河套五原以北狼山缺口止的長城,以之來達到鞏固土地、防御北胡的目的。

雖然修筑了長城以阻擋匈奴的洪流,但堡壘終究是死的,匈奴的戰馬撒開四蹄,漫無邊際,總有空子可鉆;趙軍防不勝防,十分被動。趙國只好在代郡和雁門屯扎重兵,守衛邊疆。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數十年,直到李牧的出現。

關于李牧的出場史料記載的不多,哪怕是李牧大破匈奴這么重大的勝利,學術界至今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為公元前265年,另一種說法為公元前244年。前后相差21年,足見史料的缺乏。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公元前246年,李牧曾從邊疆調回邯鄲,以國相的身份出使秦國,締結盟約,迎回了在咸陽充當質子的太子。

結合能夠被趙王信任并派往北疆鎮守的將領,無論如何都不會小于30歲,甚至接近40歲。根據史記記載,李牧在北疆鎮守有將近十年才有此大捷。又史書公認李牧卒于公元前229年,死因是被秦國反間之計害死。

那么趙國大破匈奴之戰的時間就呼之欲出了---公元前244年。那么李牧死時不過55歲或者65歲上下,出生時間大致在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84年。。

這個最關鍵的問題理清了,一切就有了線索。

我可以肯定地說,大約在公元前254年,趙孝成王任命李牧為邊將。從此李牧正式走進戰國這個大舞臺。

《史記》中明確指出,李牧剛駐守邊疆的時候,按照實戰需要設置機構和官吏,當地的田賦租稅,在獲得趙王同意后,都不上交zhōngyāng,全部用于軍費開支。

軍費有了保障,軍事措施也要跟上。李牧下令,修繕增加烽火臺,派精兵守衛值更;完善情報網,拉長情報鏈,派出大量的情報人員,潛入敵境,多方搜集信息,打探情報。

之后就是選練精兵,大幅度提高士卒待遇,如此一來,一直精兵漸漸有了雛形。按道理來說,練兵需要實戰。李牧卻是下了奇怪的規定,通俗的說就是“匈奴人一來,咱馬上撤進城堡防守。誰敢貪圖捕俘立功,妄開戰端,殺無赦,斬立決!”

這導致了之后的數年(筆者認為大概三四年),匈奴每次進犯都無功而返。匈奴人嘲笑李牧膽小,部下漸漸有了怨言。

漸漸的這樣的風言風語傳到了趙王的耳朵里,趙王聽了自然很生氣。

整天殺牛宰羊,靡費公帑,部隊竟然這樣無所作為,那養兵何用?

他這樣想是完全有理由的。要知道,當時長平之戰早已過去,趙國損失慘重,實力大為削弱。財力絕對不允許他白養一支無用的軍隊。于是他立即派出使者,前去斥責李牧不該畏敵如虎,要求李牧出動出擊。

李牧呢卻置若罔聞,一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趙王一怒之下調李牧進邯鄲,給了個閑職養老,另派別人前去接替李牧。

新來的將軍倒是積極迎擊入侵的匈奴,可惜勝多敗少。邊境上的百姓無心耕種,田地全都荒蕪了。趙王這才急了,請李牧重新出山。

使者來了好幾回,李牧都是閉門不出,口稱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就任。這當然不是身體原因,而是心理原因。三請三推,已經給足面子,趙孝成王不再演戲,強令李牧出征。李牧順勢提了條件:“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得到準許后,李牧重新赴任。

這之后的幾年又是李牧上任之初的情景再現。匈奴數年(依然是三四年)無功而返,始終認為李牧膽小可欺。

就在匈奴上下松懈之時,李牧動手了。而且他要做的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記載李牧“選車得一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如此來看,兵力當在十六萬上下。

在秋高馬肥之際,李牧隱忍十年的大網終于撒開了。他命令百姓出去放牧,一時之間,整個代地牛羊滿山,匈奴人聞風而動。

在初嘗了李牧故意給的一點甜頭之后,匈奴單于傾盡主力,妄圖沾這個許久不見的大便宜,狠狠撈一筆。哪料到迎接他的是趙國無情的利箭。

一番苦戰,趙國大敗匈奴,斬殺匈奴十幾萬人馬。接著李牧率軍消滅襜襤,打敗東胡,迫使林胡投降,單于逃跑。

這一戰的后果就是今后的十幾年匈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匈奴元氣大傷。趙國獲得了一個安穩的北方局勢。李牧也成為聞名天下的名將。

()[]

[](→)

小說最新章節版權都歸作者螞蚱不吃魚所有,由網友上傳,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立場無關。

版權所有


上一章  |  戰國風云之韓國再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