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英雄壬卷 家與國 第十一章 逗逼 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清末英雄 >>清末英雄最新章節列表 >> 壬卷 家與國 第十一章 逗逼 下

壬卷 家與國 第十一章 逗逼 下


更新時間:2015年12月11日  作者:貳零肆柒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貳零肆柒 | 清末英雄 

“最可貴的地方?”徐華封掐著胡須思索道。︽,

楊銳接著道:“假設美國人知道什么是質量,什么是質量管理,他就能代替我們嗎?”

“還是勞動力成本的問題?”徐華封在討論中又引入了其他因素,本來是在討論生產模式的。

“勞動力成本的因素有是,也是形成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它卻不是質量優勢的根本原因,它只是價格優勢的主因之一。我們的產品和美國比,一是便宜、二是質量好,耐用。美國人前者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他的工人工資和我們一樣;后者也是難以做到的,哪怕他懂了什么叫做質量,什么是品質管理。”楊銳道。如此多的管理術語似乎使得他又回到了同濟學生時代。“福特生產模式和我們生產模式的差別其根源在于文化本身。”

“文化?”徐華封明白楊銳是文化大師,可文化和生產又有何關系?

“是。這本質就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本質性差異。”楊銳道。“我們的管理人員時常提到的是系統、是團隊,而美國人常常提到是專業、是技術。他們總是以為拿著技術之槍,就可以單槍匹馬征服全世界,可我們卻非常注意維護自己賴于生存的生態系統,俗話說就是風調雨順、靠天吃飯。

品質管理的精髓不是數據、不是方法,而是極力去營造一個有利于提高質量、穩定質量的外在環境。這便是5s的意義所在,也是出了問題一定要問五個為什么的根本原因所在。美國人根本就不在乎與周圍一切的關系,他們我行我素。畢竟是上帝的選民嘛,昭昭天命。有資格藐視一切;

我們不這樣的,我們講究‘和’。和氣生財和氣生財,大家發財才是真發財,如果以損傷系統中的某一個因素而得利,那么最終帶來的將是倍于收益的慘痛報應。這就如老百姓砍樹,砍樹有柴燒,可樹砍了洪水就來了,最終得不償失,這就是兩者經營思想的本質區別。

要想營造一個有利于提高質量、穩定質量的環境,其真正的核心是人。人是整個系統中唯一變數和動因。但在福特制下。人已經變成了機器,他們唯一的任務就是按照sop文件給汽車裝上零件。為什么裝?為什么要這樣裝?為什么不能那樣裝?這一類的問題是不可能在福特工廠里出現的。工人像機器一樣按部就班則好,一切上帝都已經安排,子民們照做便是,如果發現錯誤,那便是因為你生來有罪。”

“呵呵……”徐華封被楊銳的冷幽默逗笑了,他覺得楊銳真是百科全書式的天才,蔡元培要把這樣的天才趕下臺,簡直是暴遣天物。徐華封笑。旁邊記錄他們對答的李子龍,以及他的跟班,一個新來的機要女秘書,卻想笑又不敢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楊銳會見下屬、討論公務的每一句話都要求被記錄下來。據說這是章太炎的主意,他大概是像仿效《論語》出一本《楊語》。

楊銳沒顧及旁人,他已經陷入了一種自我思考又自我綻放的狀態。他再道:“假設美國人學會了品質管理,他也只是去找幾個專家抽樣統計。而后通過數學方法來糾正品質問題,可這根本就不夠。既然工人是生產系統的一份子。那么品質問題工人就有權也有必要參與進來,這到底是材料問題?還是設計問題?還是加工問題?還是其他什么問題?整個系統都參與進來才能得到準確答案以及得出最優解也許某道工序改善程序,就能避免這個問題,所以不需要提高材料強度。諸如此類。

將工人排斥在品質管理之外,其實還是基督教那一套。上帝,也就是專家確定一切,工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按照上帝旨意操作便好。我們不是這樣的,工廠里沒有專門的專家,有的只是現場管理的班組長,他們是品質管理真正的核心所在。

美國人要做到這一點,那么他的企業組織結構就要變成我們這樣的終生雇傭制,員工養成則變成輪崗制而不是招聘制,這是美國人無法接受的,也是無法實現的。他們只懂得‘胡蘿卜加大棒’,不愿意將低賤的工人和自己融為一個團隊。這其實也是新教徒習慣斂財、視錢如命的本性決定的,工人不過是他們臨時需要的工具,工作做完,除了付給你的工資外,其他都是我的財產。

我們不是這樣的,所以我覺得廷尉府那些法官的討論其實是有道理的,我們自古便只有家的概念,而沒有人的概念。也即是說,我們自古以來承認家庭財產私有制,卻不承認個人財產私有制,除非這一家人包括仆人都已死絕,就只剩一個。

這種觀念如果放在工業上,即整個公司是所有工人的共有財產,他們在股份分配上有多寡之分,卻絕不存在有無之別。工人的事情就是總辦的事情,雖然他們之間工資相差十倍、甚至上百倍。企業就像是大海里航行的一條船,船長雖然養尊處優,可任何一個低賤的水手落水他都會想盡一切辦法救援。

美國人能做到這一點嗎?據我所知福特不景氣的時候,不但大量拆撤工人,還把管理人員全部解聘。為什么?因為管理人員工資最高,而福特的工作換誰做都一樣,保留這些老的管理人員只會給公司財務帶來負擔,解聘他們而后從新招聘,人力成本上則能省一大截。千言萬語還是一句話我們把機器當人,而福特把人當機器。”

“那……難得就沒有別的什么辦法?”楊銳道理說的很透徹,徐華封卻還想著盡量避免中美戰爭,他趁楊銳點煙的功夫,想了想再道:“我們這種生產模式是優于福特制的,那以后會不會有什么模式優于我們?”

“這個問題提得好。”楊銳笑道。“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福特把他的訂單發到通化或者大連,由我們來幫他生產汽車,而后貼上福特的牌子。”

“啊!這怎么可能?”徐華封大驚。現在美國人因為擔心移民搶奪就業機會,國會已經大量減少各國移民名額,其中就包括亞裔。福特車如果在中國生產,那美國工人怕是要造反。

“大規模工業生產方式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歷經兩百年左右才出現福特生產制,其生產效率的提升最少達六倍;再往前發展,就會產生我們這種生產模式,姑且稱其為通化生產制吧。”楊銳不經意間給它定了名,絲毫沒注意這個詞的所代表的歷史意義,

“這種生產方式如果不出意外,要在幾十年后才出現,現在與福特生產制同時出現,是我故意為之。若是再過幾十年,大規模工業生產模式將再次發生轉變,將產生微笑模式。”

“微笑模式?”徐華封不解,“是笑起來的笑么?”

“是的,人笑起來就是一道開口向上的弧線。具體的說,任何一樣產品,只要你掌握了標準,技術、品牌,也就這道弧線你掌握了兩端,中間那一段生產交給誰做都是無所謂的,而兩端才是構成其價值的關鍵要素,也是盈利的大頭。

如果說福特模式叫做標準制造,通化模式叫做精益制造,那么這種就叫做敏捷制造。它不但對市場反應迅速你想要什么樣的汽車,就能要求廠家造什么樣的車,對生產也很靈敏。它不像通化模式一樣只在自己工廠內部生產,而是著眼于外部,只要能滿足質量、交貨等要求,哪里成本最優就放到哪里生產。”

楊銳所描述的東西徐華封是難以理解的,他問道:“那些成本最優工廠為什么不自己造,而要給他造?”

“因為標準、品牌、銷售渠道、服務都不在這些工廠手里。他自己造可以,可客戶會不會買呢?比如說……”楊銳側頭想了想,道:“美國的電壓是110伏,我們所有的產品都是以此設計的。如果生產商想自己造家用電器,那他的貨在電壓110伏的時候可以賣得動,可如果下一輪將額定電壓調整到150伏,那他生產出來的東西誰會要?根本就過時了。

再比如王老吉涼茶,它現在不自己生產涼茶,而是交給其他人生產,然后貼上他王老吉的牌子銷售。如果這個生產商自己也想賣自己的涼茶,那他的劉老吉、趙老吉就能賣得出去?顯然是賣不出去的,因為大家對它沒有特殊的感情,總后勤部不會把王老吉換成劉老吉的,為什么?因為開國后的征戰中,哪里有復興軍,哪里就有王老吉,先輩們喝的都是王老吉,后輩怎么可能喝劉老吉?涼茶已不僅僅是涼茶了,它蘊含的東西非常豐富。

所以,正是因為如此。敏捷制造才不管你是大規模制造,還是精益制造,他不在乎你生產成本降低了多少,因為他只要有標準,有品牌這些東西在手,你只是他的廉價傭人,而且傭人這個角色也不是固定的,他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找,隨時可以替代,連養老金不用付。”

楊銳正說著,不想程莐跑了進來,她著急道:“竟成不好了!孑民家打電話來,孑民他出車禍了!”

“啊!”楊銳和徐華封都大驚,他忍不住罵道,“這個逗逼!”(未完待續……)

關鍵字:___。


上一章  |  清末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