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小說旗
作者的話:首先聲明入v之后絕對不貼資料了,所以只能在公眾版貼。
貼資料是迫不得已,畢竟經過滿清的篡改史書,以及后世的黨爭,很多明末的歷史書自身問題就不小.而網絡上的網絡史學家們,又往往立場過于鮮明,不是東林黨禍國殃民,就是閹黨一無是處,或者說給人發東林黨,閹黨之類的標簽——我個人的意見是,在明末那個年代幾千萬漢人被幾萬建州女真大部分女真部落還是忠于明朝的征服的時代,錯的肯定不是幾個人,或者一群人,只怕是整個國家的體制,文化,都出了相當大問題!而對于這些歷史人物,我覺得也要客觀看待,魏忠賢嘔心瀝血挽救國家財政,要肯定,但是他黨爭誤國也要承認。而對于東林黨人,也要客觀看待,搞政治的么?哪有什么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呢?實在有意見的,大家就當是我在學習明朝那些事一樣,說的白話歷史吧,雖然論起銷量人家是大神,咱是撲街,不過看一看歷史的另一種解讀也是不錯的,對吧?
朝鮮、后金大軍合圍毛文龍部于林畔,毛文龍率部進行了激烈抵抗,“一日七戰,殺傷相當”,后金未能逞志而退兵。明將丁文禮、呂世舉等犧牲,但一百九十七名追隨毛文龍深入敵后的勇士,如尚學禮、王輔、張盤、尤景和、王承鸞、陳忠、時可達等,很多在惡戰后幸存,并成為毛文龍開鎮東江的核心力量。
滿清史籍吹噓說是毛文龍僅以身免,純粹是滿清一貫的撒謊和貼金而已.
林畔之戰后,毛文龍以皮島、鐵山及寬叆山區為根據地,招募難民,以老弱者屯種,精壯者為兵,從無到有,逐漸發展成一支海外勁旅。天啟二年(1622年)六月,明廷正式任命毛文龍為平遼將軍總兵官,掛征虜前將軍印,開鎮東江。天啟三年二月,加都督僉事銜,賜尚方劍。天啟四年(1624年),后金首領努爾哈赤遣使東江議和[非誘降,是互不侵犯協議],毛文龍將來人綁送京師,天啟對毛文龍的忠心非常高興,又升毛文龍為左都督。
東江鎮建立后,毛文龍一面招撫因戰火而流離失所的遼東百姓,前后接濟安置數十萬遼民以及親明的女真部族,蒙古部族。一面遣將四出,不斷用游擊戰術,幾人一組深入后金腹地,用各種方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逐漸成為后金大患。
對于東江鎮的作用,王在晉在遼東經略任上說的清清楚楚,毛文龍一日在,就能讓努爾哈赤不敢長距離作戰,,而努爾哈赤為了軍事需要,強行維持了幾萬人的軍隊,如果不能掠奪蒙古和明朝來壯大自己,只能是最后財政破產,戰場上百戰百勝也不能改變這一命運,東林名臣陳良訓也認為:“今日所恃海外長城者,非毛文龍者乎?”
天啟三年(1623年)夏季,在探知努爾哈赤有攻明意圖,毛文龍遣軍四出攻打后金:命朱家龍從千家莊進軍,命王輔從鳳凰城進軍,命易承惠從滿浦進軍,自統八千馬步精銳,從鎮江、湯站一路進擊,予以策應。同時聯絡后金統治區內忠于明朝的漢族和女真義民,打擊努爾哈赤的鐵桿擁護者,再加上努爾哈赤的高壓政策,狼煙四起,不得不放棄南征企圖。
東江鎮夏季軍事活動的高峰,則是東江軍都司張盤對金州、旅順的收復。六月十六日,張盤奉命從麻洋島登岸,接受流亡遼民,先后接濟“男婦老幼共計四千名”,這些努爾哈赤虎口余生的百姓,以青壯年居多,苦大仇深,紛紛要求參軍攻打后金。張盤見民心可用,遂將這些壯丁編成隊伍,共計有三十五隊。七月初二日,張盤率領兵民合編的隊伍,攻打金州,一舉而下,并繳獲后金軍火器“大小炮銃一千零十四位,硝磺連藥五百六十斤,大小鉛炮子七千三百零二個。”隨后,又乘勝收復了遼東半島南端的要塞旅順,以及望海堡和紅嘴堡,使得遼南方圓百里土地,重歸于明朝[。
十月初五,毛文龍復命張盤收復復州和永寧。當時,后金復州駐軍橫行無忌,四處擄掠百姓。張盤利用遼民對后金軍的痛恨,乘夜襲城,大破之。后金不甘心失敗,調集了更多的軍隊反擊,張盤于城中設伏,再次大敗后金軍,“斬獲無數”,后金軍“器械、銃炮俱擲棄而奔。”
此后雖然因為朝臣瞎指揮,逼迫張盤出城修運河,導致張盤壯烈犧牲,導致旅順暹羅,但是后來又被毛文龍部收付,遼南地區一直在東江軍的控制之下,到毛文龍死后才重新淪陷。孟森、閻崇年等明清史專家津津樂道的“毛文龍十二大罪”之首“開鎮八年,不復寸土”是與事實明顯不符的。
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毛文龍布置在后金統治區的細作飛報,努爾哈赤準備西征攻打山海關一線。為了牽制后金,毛文龍親統三萬大軍,直搗后金故都赫圖阿拉,以攻其必救。后金在赫圖阿拉以南的崇山峻嶺之中,設有董骨寨、牛毛寨、閻王寨三座要塞,深溝高壘,易守難攻,是其起家時的根本。九月十三日,毛文龍率部攻克董骨寨,激戰至十六日,占領牛毛寨、閻王寨,將后金守敵全部消滅。十七日,后金軍反攻,想奪回三寨,毛文龍設伏以待,將后金軍包了餃子,大獲全勝。努爾哈赤聞得后方生變,不得不放棄西征打算,率四萬大軍來救。
考慮到努爾哈赤軍隊的正面力量遠在東江軍之上,而牽制努爾哈赤的戰略目標已經完成,毛文龍靈活的撤出戰斗,努爾哈赤出動大軍,抓不到東江軍的主力,只能白白耗費糧餉,而不出動大軍,又容易被東江軍用優勢兵力各個擊破,諸多戰略要點,防守還是不防守,讓努爾哈赤陷入兩難之中。
“牛毛寨大捷”之后不久,毛文龍又再次重創后金軍,取得了“烏雞關大捷”。
兩次大捷,明軍“先后共斬首級七百二十六顆,生擒活夷十四名,夷婦五名……俱有札付符驗,一并驗確。”按明朝以首級為實功,實際殲敵數往往遠多于斬首.袁崇煥成名之作中,著名的“寧遠之戰”明軍僅僅“上首俘至二百六十有九”,“寧錦大捷”更是“斬獲無幾”、“止有丁自雄于馬上斬一級”,而毛文龍此二次大捷,數倍過之,尤為難得。
當時的遼東督師,東林黨人孫承宗在“牛毛寨大捷”之后,欣喜異常,上奏稱贊說:“臣接平遼總兵毛文龍呈解屢獲首虜,隨行關外道袁崇煥逐一查驗三次,首級三百七十一顆,俱系真正壯夷,當陣生擒虜賊四名,俱系真正韃虜。”
登萊巡撫袁可立也上奏說:“毛文龍統兵深入閻王寨,與奴賊大戰,斬級三百七十一顆,生擒真夷四名,請發賞功銀兩。”明熹宗下旨嘉獎:“毛文龍并各將吏功次,著即行勘敘。”
毛文龍所領導的東江雄鎮,成為屹立在敵人后方的堅固堡壘,使得后金無法對遼西和大明本土展開有效進攻,即便有所行動也不得不在很短的時間內撤走。明熹宗曾贊揚毛文龍:“使奴狼顧而不敢西向,惟爾是賴!”
如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寧遠。毛文龍即派部將林茂春、王輔率軍進攻海州,派部將杜貴、曲承恩直入沈陽,并且行動極為迅速,“東兵之進而搗沈陽以覆其巢,攻海州以遏其歸者,已先奴一日而發,亦綦神速矣。”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下僅僅呆了兩天,就不得不退兵。明末史學家高汝栻評論說:“寧遠之役,奴擁眾入犯而終有內顧之慮者,殆文龍牽制之力歟?”
事實上,袁崇煥依靠堅固工事殺傷滿洲敵人的大捷,實際上就是靠著努爾哈赤不能長期圍困基礎上的,其中有后金經濟困難,東北天氣寒冷等諸多因素,但是顯然毛文龍在滿洲后方的牽制因素是相當重要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由于關寧軍不能野戰戰勝滿洲軍隊,只能被動防守,所以守城是否能成功,其實守軍的力量和戰斗意志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建州軍隊是否能長時間圍城!
比如后世明朝失敗的大凌河之戰,祖大壽堅持到了城內吃人的地步,不可謂不頑強,但是因為滿洲失去了牽制,長期圍困,最后不得不投降,公元1631年(崇禎四年)和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寧遠的時間想去不遠,顯然天氣以及糧食等因素變化不是很大,主要還是毛文龍為首的東江軍牽制的結果.
對于這一點,邊防的將帥是心知肚明,袁崇煥也曾經上奏說:“孰知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使非毛帥搗虛,錦寧又受敵矣。”
后來袁崇煥殺毛文龍之后,老于兵事的兵部尚書王在晉指出:“‘毛文龍徑襲遼陽,故旋兵相應,寧錦之圍解,文龍與有力焉。’此出于崇煥之自陳,劇稱其牽制之功,則文龍何可殺耶?文龍殺而虜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煥之禍其真自取矣!”充分肯定了毛文龍的存在,是大明邊防的重要保障,毛文龍一死,后金便可長驅直入京師。
毛文龍在時,后金對明朝軍事行動都很短暫,也不敢走遠。而毛文龍被殺后,后金欣喜異常,彈冠相慶,史載“清主大喜,置酒高會”,后金首領皇太極立刻起傾國之兵入關直撲北京,史稱“己巳之變”。此后一直到明朝滅亡,后金(清)時常直犯中原,如入無人之境,保定、濟南、兗州、高陽、固安、良鄉等許多城市被屠城,數百萬百姓遭到擄掠,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毛文龍的作用,但為時已晚。
而且毛文龍身為儒將,不是單純的和后金硬碰硬,長期以來,毛文龍派遣了大量人員到后金統治地區刺探情報,擾亂人心,鼓舞遼民反抗,“將軍之細作,時達遼沈,飛書遍投”具體說來,就是對后金的滿漢軍官進行策反,迫使他們反正,至少也要傳遞情報,不能絕對忠于滿清.
對于鐵桿的漢奸,韃子毛文龍靈活的使用反間計,投書于頑固不化的后金官員、將領,又故意泄露里面一些模棱兩可的作用,借助努爾哈赤多疑,好殺的性格,造成后金的猜忌、自相殘殺,借敵之手以滅敵,起到了戰場上做不動的作用。
史載后金“大帥名阿骨者,極驍勇,善用兵……毛將軍用間以離之,奴竟殺阿骨。”天啟三年(1623年)十二月,毛文龍再次用反間計除去后金大將柯汝棟、戴一位。
對于毛文龍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反間計努爾哈赤毫無辦法,只能一次次的招降,請求毛文龍中立,到天啟五年(1625年),后金首領努爾哈赤又抓住了一些毛文龍派出的奸細,束手無策的努爾哈赤,于是在天啟四年(1624年)招降失敗后,又一次至書毛文龍招降,毛文龍亦未理睬。
努爾哈赤之死,其實還是個疑案,
努爾哈赤戰敗于寧遠,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間八個多月。
大量史料記載看,在這八個多月中,努爾哈赤并沒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車,試演火器”,并且到“遠邊射獵,挑選披甲”,積極準備再進攻寧遠,以復前仇。四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毛文龍進攻鞍山,后方吃緊,這才回師沈陽。六月,蒙古科爾沁部的鄂巴洪臺吉來朝,他親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傷”之人.
但是畢竟也不能排除傷口感染,疾病潛伏期長的因素,史書同樣記載同年七月中,努爾哈赤身患毒疽.痛苦難忍,于是一向謹慎小心的努爾哈赤于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間,在死前曾出沈陽,前往狗兒嶺附近的湯泉洗浴。毛文龍安插在沈陽城里的奸細耿仲明,立刻探知這一情況并飛報東江。毛文龍派遣了千總毛永科、石景選率領一個百余人的小分隊于八月初十夜襲湯泉,努爾哈赤八月十一日回城并死于途中.
毛文龍自己也是以東林黨人自居,還多次被閹黨成員潘士聞、楊國棟等彈劾,也堅決不立魏忠賢的生祠,那么為什么又被東林黨人錢龍錫和袁崇煥陷害,假傳圣旨處死了呢
這就得講一下大明官場的潛規則了.大明朝的官場,推薦重用的人決定了一個人的官場派系而推薦毛文龍的是東林黨人王化貞,王化貞這個人是葉向高的弟子,屬于東林黨人中的葉派,和楊漣左光斗等人的楊派不是一個派系的.
廣寧慘敗之后,面對虎視眈眈的魏忠賢,東林黨人中的葉派,和楊漣左光斗等人的楊派圍繞著慘敗而歸王化貞的問題,起了一場內斗,
楊漣左光斗等人的楊派從實際出發,認為王化貞的罪責廣寧慘敗之中的罪責明顯大于熊廷弼,這個事情說不過去,主張放棄王化貞,不給魏忠賢借口.但是如果王化貞承擔主要責任,那么魏忠賢可以借此打擊王化貞的老師葉向高史實上是熊廷弼死,王化貞入獄,葉向高就不得不辭去首輔的職務,一旦王化貞承擔主要責任,葉向高的下場就很難說了.
因此圍繞著王化貞熊廷弼誰承擔主要責任的問題,葉向高和楊漣左光斗等人的的矛盾激化了,雖然葉向高是一個正人君子,不過為了自己不被牽連,也不得不火力集中在熊廷弼身上,葉向高認為畢竟熊廷弼和王化貞的矛盾是楚黨和東林的黨爭,而讓葉向高王化貞師徒兩個負擔整個東林黨的風險,也是實在是坑爹…….
但是楊漣左光斗等人卻不這么看,他們認為熊廷弼雖然是楚黨,卻是完全可以拉進來東林黨來的,事實上熹宗初立,此時楊鎬的叔父楊淵怪熊廷弼不肯保奏楊鎬,反把他押解進京,所以聯手與熊廷弼不睦的御史馮三元、大學士顧慥、尚書姚宗文等上疏彈劾熊廷弼,說熊廷弼在邊地假名增稅,勒索小民,聲言筑城御敵,實是誤國欺君。明熹宗下詔熊廷弼于獄。左輔楊漣上疏挽救,才下旨革熊廷弼職.
而熊廷弼立刻接過了楊漣左光斗等人的橄欖枝,為了對東林黨表示好意,站在東林黨一邊對魏忠賢大加攻擊,傳言有楊漣彈劾閹黨的奏疏就出自熊廷弼之手!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明政府將王化貞、熊廷弼逮捕聽候審理,后經刑部和大理寺的審判,二人處以死刑。楊漣、左光斗等人上書替熊廷弼辯解,與此同時,為了保護自己的老師葉向高,王化貞和魏忠賢勾結,讓魏忠賢得以用受賂的罪名擊倒楊漣左光斗等人,楊漣左光斗一派的東林黨人皆入大獄,然后紛紛被殺…….
魏忠賢能速勝東林黨,和東林黨內東林黨人中的葉派,和楊漣左光斗等人的楊派內斗,無法形成合力,有著巨大的關系.
而由于王化貞倒戈,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葉向高也得以辭官,算是逃過了牢獄之災……
當然因為葉向高威望極高,楊漣左光斗等人的楊派其實都是葉向高提攜,保護的,甚至可以說沒有葉向高,就沒有東林黨,雖然阿諛魏忠賢,東林黨人也不敢把葉向高說成是閹黨,而且葉向高和楊漣左光斗等人的楊派關于熊廷弼王化貞誰承擔主要責任的斗爭,也是為了自保,情有可原,不過王化貞這個導致東林黨全盤崩潰的叛徒,就無論如何不能說是東林黨了,甚至有人把他說成是閹黨雖然這哥們一直到崇禎五年(1632)被斬首時,之前一直在蹲大牢,魏忠賢都沒救他出來.
政治這東西,大人物才有權選擇自己的立場,在文貴武賤的明朝,毛文龍只能被東林,被閹黨,由于王化貞反戈一擊,成為東林黨的眼中釘肉中刺,于是毛文龍就不幸的被打成東林叛徒,甚至閹黨的門人,被開除出東林黨了——當然,這只是一部分東林黨人,比如錢龍錫等人的意見,而孫承宗和錢謙益等東林黨人依然認為毛文龍是東林黨人,錢謙益曾作〈寄東江毛總戎文龍〉,孫承宗曾作〈塞翁吟〉詩詞來肯定毛文龍的功勞.
如果您喜歡,請把《126》,方便以后閱讀后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126并對章節有什么建議請后臺發信息給管理修復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