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清第二百三十一章 疆臣暗戰(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毒清 >>毒清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一章 疆臣暗戰(二)

第二百三十一章 疆臣暗戰(二)


更新時間:2014年06月14日  作者:沒落皇朝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沒落皇朝 | 毒清 
地址:w.xunshu.org

下載本書:

5200盡在尋書網()

犯了紅眼病的京官們,見圣上不發話,也在仔細的揣摩著圣意,廣和之事是前車之鑒,想什么說什么那就是找死,云貴的林則徐力挺楊家是肯定的,這次要說什么話,要怎么說話,可是要仔細一些的。..閱讀

而李星沅的折子,雖說是在彈劾楊家,但只拿著私用鹽船說事兒,有些明眼人,就看出了事情的不對,楊家在云南圈地之事,上次也弄得不明不白,李星沅是做過云貴總督的,而且廣和與李星沅一起任職云貴,楊家的事情,李星沅不可能一點也不清楚,這位的折子,看來里面的水分不少啊!

私用鹽船、大量圈地,這事兒楊家必定是沾在身上的,不然不會空穴來風,李星沅不提圈地之事,看來只是試探,他在試探云貴的林則徐。

李星沅與楊家之事,還只是剛剛起頭,現在還不是說話的時候,圣上是在觀望還是在下套,現在還看不明白。

有了上次廣和之事的教訓,京官們的聯系比之前要緊密了一些,涉及滿漢臣工爭斗,漢官就要團結在一起,現在大清的漢官占了整個朝堂的成之多,除了在各地駐守的八旗將領,其他的地界,滿蒙官員,根本沒有優勢可言。

自庚子年以來,滿蒙諸臣死的死、罷的罷,留出了好大一批高位職缺,這幾年圣上接連復起好幾位被罷職的滿官,這對漢官來說可不是什么好事兒。

大清九大疆臣,滿官和宗室官員,做個三年五載是平常事。坐上個十年八年也不是什么大事兒。而漢官能在一省總督任上。坐滿三年的,那就算是圣眷昌盛了,僅坐一年的有之,做半年的有之,坐上去兩三個月就調職他處的更多。

這幾年,滿臣先是空出了兩江,然后又讓出了兩廣,九大疆臣。漢官的比重越來越高,這可是個大好的機會,雖然漢官的總督之位做不長,但流官對大多數京官來說卻是個大好事兒,總督的帽子大家輪流戴,個個都有了資歷,以后的好處更多。

滿臣的凋零,加大了圣上扶植滿臣的力度,剛剛過去的廣和一案,留出來的空缺。大部分是被滿蒙官員頂上的,現在又來了李星沅彈劾楊家之事。由不得京官們不小心翼翼的做事兒。

私底下議論紛紛,朝堂上安安靜靜,李星沅的折子上去之后的反應,讓李星沅的心慢慢的吊了起來,山雨yu來風滿樓,安安靜靜的朝堂,對他來說可不是什么好事兒。

云貴的林則徐至今沒有反應,就怕他憋得是殺手锏,而朝廷對他的兩份折子的批示,只是簡簡單單的三個字:知道了!這事兒透著莫大的玄機啊!

心里有些忐忑的李星沅,也選擇了駐足觀望,楊家的貨船也被妥善的安置好了,李星沅已經大體知道了這些東西的用項,事關滇銅復起,這些貨物絕對不能有什么閃失,停靠貨船的兩江水師船塢,也就成了重兵把守的地方。

李星沅上了一道折子之后,就選擇了偃旗息鼓,這也把京官們嚇著了,疆臣第二的李星沅,對于楊家都是如此的忌憚,現在攻訐楊家,看來不是什么好事兒。

李星沅選擇了觀望,京官們同樣選擇了觀望,而這個時候,林則徐的折子,才姍姍而來。明面上為楊家請功的折子,也是林則徐施放的一個信號,他林元撫保定楊家了。

林則徐的折子一上,包括李星沅在內的朝廷官員,都長舒了一口氣,林則徐不簡單,這拖慢的折子,似是有意為之,如果在折子沒到之前,有人重提廣和之事,詬病楊家,這道折子,就是個殺手锏。

林則徐的聲音一出,許多人就準備偃旗息鼓了,大清林老虎可不是個好惹的,庚子年間跟著林則徐的倒了霉,與林則徐作對的更倒霉,林則徐在官場,做人方面無可指摘,做事方面雖說嚴厲,但有圣上撐著,想要扳倒林則徐并不容易。

這幾年林則徐屢次上書請辭,都被圣上攔了下來,現在這林則徐就是官場的亡命徒,對上他即使是勝了,也會在圣上心里留下不怎么好的形象。

除了李星沅之外,大清的各大疆臣都選擇了沉默,現在這世道,誰的手下都是一個爛攤子,現在與林老虎玩命,那就是自找不痛快。

各大疆臣不出面,楊家之事,就變成了林則徐與李星沅的隔空對戰。

林則徐強扶楊家,對李星沅來說并不是什么好事兒,仁孝楊家這個名聲太沉重,一旦被楊家站穩了腳跟,依著楊士勤有仇必報的性格,定不會與他李星沅善罷甘休。

廣和之事就是前車之鑒,廣和一個不入流的小螞蚱,楊家都能下死手,就別說身為兩江總督,大清文帥第二的李星沅了。

楊家不能倒下,但也不能就此大紅大紫,林則徐的折子要是被圣上認可了,那楊士勤的封賞就少不了,現在楊士勤差的只是官階,這次林則徐的謀劃成了,說不定楊士勤就能以三省銅鹽大使之職,問鼎云貴之位。

有了滇銅撐著,楊士勤怕是會成為第一個可以連續很多年坐鎮云貴的漢官,只要楊家握住了云貴川三省財權銅鹽,那就是基本握住了這三省的財權,這么大的一個對頭,還是要趁早打壓的。

林則徐亮明了態度,李星沅也擺好了架勢,一道措辭極為嚴厲的奏折就發到了京師,負滇銅復起之大責,不務正業;挾銅鹽之巨利,要挾朝廷;趁饑荒之時節,與民爭利;楊家大逆不道!

這封奏疏一上,京官們有了靠山,更有了綱目,借著李星沅列下的三宗大罪,他們就開始了對楊家的口誅筆伐。

‘知道了!’

‘查實再說!’

‘不可捕風捉影!’

對于這些詬病楊家的折子,朝廷那邊的回復相當敷衍潦草。這對京官們來說。無疑是個信號。可以放開手腳攻訐楊家的信號。

每一場官場混戰,都會有人倒下,有人起來,而京官們參與進來,也是為了自己的前程考校,無論是去處理楊家一案,還是說出了可用的方略,都是他們晉升的臺階。

京官們攻訐楊家。卻少了一個大勢力的參與,那就是清流,清流的人數雖說不多,但影響力,卻是僅次于軍機的,他們不發話,顯然是看到了事情里面的文章。

這個階段,就是李林兩人相互試探摸底的階段,什么該做、什么該說、什么該打,都要在兩人試探之后。才能顯現出來,現在就開口說話的。未免顯得有些淺薄了。

道光帝那邊也是一樣,林則徐畫的那張大餅太過誘人,由不得道光帝不張口,可清流們和祖宗的法度,卻是個障礙,該怎么做事,皇帝這邊也需要考校一下。

前次廣和之事,也引起了道光帝的精惕,滿臣凋零漢臣昌盛,這可不是個什么好現象,但滿蒙諸臣,多不可用,宗室之人無才無德,數遍了大清,在滿人之中想找幾個督撫之臣,很難!

借廣和之事,打壓了一批漢臣,可這個還遠遠的不夠,漢人的數量太多,讀書人更多,每次論戰結束,都要有不少人落馬,淡化處理李林爭鋒,也是道光帝御下的手段之一。

林則徐這些年頻頻稱病,這是真老了,道光帝也深有同感,自打過了六十,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雖然每天吃的湯藥不少,可這身子骨,就是不見好。

林則徐畫的那張餅,讓道光帝覺得,他們這對老君臣還能再搏一把,為大清的中興再搏一把!

大清的頹勢已現,這幾年各處不是饑荒,就是叛亂,祖宗的基業搖搖yu墜,漢官起勢就在眼前,若是沒有廣和之事,林則徐之請,道光帝不一定會考慮,可廣和一案,漢官想進一步抹黑旗人,這個讓道光帝提高了精惕之心。

祖宗基業,不會敗于洋人之手,只會敗于漢人之手,雖然表面上說的是滿漢一家親,可背地里滿漢征伐,自大清立朝以來,就沒有一天停下過。

作為旗人的領頭羊,道光帝覺得自己該做些什么了,一天不如一天的身子骨,也在催促著道光帝做些什么。

儲位的人選,道光帝心里已經有譜了,可大清的江山他心里沒譜,銀荒、饑荒、民亂、漢官,都是壓在他xìong口的大石。

云南的事情該怎么辦,不能和軍機們商議,只能找一些宗室之人商議,大清的江山是愛新覺羅的,只有宗室才是忠心不二的。

和宗室們商量這事兒,也簡單,說洋務道光帝也不在行,說說滇銅復起之后,能給朝廷多少銀子,云南的銅礦、銀礦,現在可是很硬的菜。

一場茶話會,這糕點剛咬了一口,事情就定了下來,掌握實權的宗室們,雖說不怎么成器,但還是會算數兒的,朝廷摟錢就是給他們自己摟錢,朝廷有了錢,也少不了他們的那份兒,在什么狗屁洋務上磨豆腐,那是呆瓜、傻蛋們干的事兒。

“這事兒,記在心里就成了,漏出去把事情給敗了,對誰都沒好處,時辰差不多了,都跪安吧!”

其實這事兒,道光帝心里早已經有了定論,問問宗室們,不過是圖個安心而已,看來自己這個皇帝,也要裝聾作啞一回了。

林則徐是即將退位的老臣了,他激進一把到沒什么,而且林則徐不善交際,也是朝廷之中,勢力最小的疆臣,涉及洋務,交給林則徐來辦,最好不過了。

敗了,借機讓他隱退就好;成了,洋務之風也可以剎的住,林則徐功成身退,朝廷殺幾個、罷幾個鼓吹洋務的官員,再下一道諭令,大清還是之前的大清。

道光帝對林則徐奏疏的批示很簡單,‘提一下西洋的法子’。

林則徐那邊的頭緒理清了,接下來就是兩江的李星沅,李星沅年富力強是個干員,他的態度也是道光帝最為在意的。

兩江總督,大清文帥第二,直隸的缺現在還是旗人的,往后幾年,這李星沅就是漢官的掌旗之人,他的態度激進與否,也決定了他之后的前程。

李星沅與林則徐不同,這位在朝中的枝節不少,李星沅的態度,會左右很大一部分漢官的態度,他要是過于激進的話,借著楊家之事,就要直接把他拔掉。

道光帝給李星沅的批示更為簡單,就仨字‘放了吧’。

林則徐、李星沅兩人接了批示,都是一腦門的官司,提洋務,勢必引起清流們的攻訐,該怎么提,把林老虎給難住了。

而兩江的李星沅,看了批示,心里卻是‘咯噔’一下,這不明不白的批示,玄機也大得很啊!(。。)

尋書網()書友同時在讀:

5200問題舉報:請發評語

尋書網(


上一章  |  毒清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