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北漢燕王第一百八十三章 一鳴驚人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之北漢燕王 >>三國之北漢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八十三章 一鳴驚人

第一百八十三章 一鳴驚人


更新時間:2014年05月09日  作者:大琨翼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大琨翼 | 三國之北漢燕王 

面對賈詡帶有考核意思的問話,諸葛亮微微一笑,從容不迫的朗朗言道:“主公的決定很英明。我軍連續數年以來,北抗匈奴、烏桓;南擊黃巾余黨;西進洛陽破董卓;東渡大洋剿水寇,將士們南征北戰,早已疲憊不堪,若此時舉疲憊之師遠征袁紹,即便是勝,也是慘勝,亮以為熟為不智。”

話鋒一轉,諸葛亮繼續說道:“休養生息雖為良策,然必須要有相應對的法度來支撐,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亮以為,主公應破除舊有的一些律法,制定順應時代的新法,讓治下百姓們有法可依,軍中將士有法恪守,這樣一來,軍中府中秩序井然,上下一心,數年之后則大事可期。”

說實話,開始的時候,一些將官對諸葛亮禮敬,完全是看在敖烈的面子上,認為年紀輕輕的諸葛亮縱使天縱奇才,但畢竟年紀還小,尚不足以托付重任。沒想到諸葛亮一席話說下來,有理有據且見解獨到,讓原本心中不服的將官們逐漸收起了輕視之心,認真地聽著諸葛亮的分析:

“至于開辦學院之事,這個提議雖好,但實施起來卻頗有難度。眾所周知,當今世上最好的學府莫過于鹿門山學院了,水鏡先生和吾師龐德公兩位高士坐鎮鹿門山,讓學院天然帶上了一層奪目的光環,主公若想開辦學院,至少也要找幾位名動天下的鴻儒來鎮場,才能和鹿門山學院一爭高下,否則的話,憑什么吸引那些寒門士子前來潛心修習?”

頓了一頓,諸葛亮繼續說道:“不過,主公廣招寒門士子和普通百姓入學,教授他們各種技藝,讓他們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對主公從心底生出感恩之情,待他們學業有成。擇其中佼佼者錄用,分派到各個郡縣和軍中做官,這一點,亮十分認同。天下奇人異士何其多?許多頗具天賦之人,只因家室窮困,最終導致碌碌無為。主公現在給他們一個機會,他們學業有成之后,必定殫精竭慮以報主公培養、知遇之恩,不但可以解決我軍現在中下層官員奇缺的窘境,說不定。還可以發掘出一些可堪重用的棟梁之才出來。”

說道這里。諸葛亮眉頭一皺。又說道:“先前亮曾言,開辦學院之事困難重重也在于此。主公越過世家望族,給了寒門士子一條康莊大路走,那么最后。必然導致那些世家望族無路可走。試想,大批天下寒士都被主公收攏,那些世家望族又怎肯甘休?那些世家三五年之內,或許不會反應過來,時間一久,必定會明白主公開辦學院的真正目的乃是網羅人才。所以,開辦學院之事,主公還要慎重考量,要么就不辦。要辦就要一炮打響,讓第一批入院學習的學員們的成色,提高數個臺階。要保證數年之后,能在這批學院中尋覓到幾名優秀的人才。”

緩緩吐出一口氣,諸葛亮又道:“至于數年之后。我軍休養生息之后又該何去何從,亮在來時的路上亦曾反復推敲。亮以為,方今天下,諸侯并起,現在主公元氣大損,其他諸侯必定趁機擴充實力。陳留曹操,實為當代梟雄,他必然會將陳留潁川等地連成一片,進而圖謀兗、豫,此人,乃是主公亦敵亦友之勁敵;河北袁紹,隨因伏擊主公之事,名聲大損,但其畢竟家室深厚,門生故吏遍天下,天子也不可能真的把他怎么樣,因此,袁紹的實力并沒有下降多少,他會在這一段時間內,鯨吞冀、青,并且虎視徐州,此人,是主公以后進軍中原的第一道考驗,我軍應當把他放在首要目標之上,時刻注意他的動向。”

“除此二人之外,江東孫氏時代英豪,江東又是人杰地靈,人才輩出之地,依次推斷,孫氏久后必為一方霸主。不過主公與孫氏淵源深厚,幽、并與江東之間,又隔著整個中原,因此,主公和孫氏并無利益沖突,可以和孫氏結為聯盟,在江海之間用船只互通往來。以為犄角之勢。”

“剩余的荊州劉表乃是守城之主,胸無大志;益州劉璋,昏庸暗弱,必不能長久;南陽袁術,為人刻薄,全無人主之姿……凡此種種,皆非主公敵手,不消數年,這些人中必然會滅亡大半。”

“假設亮以上種種判斷皆已成真,天下之勢則漸趨明朗,主公可兵分兩路,主公自引一軍南下征討袁紹,將冀、青兩州納入治下,則退可自保無虞,進可虎視中原;再派一上將軍北上,清剿匈奴、烏桓、鮮卑及余扶等異族,然后施以教化,令其或遷居內地,或恪守漢律,則我軍北疆無憂,可安心以向天下矣。”

至此,諸葛亮已經把心中所想,全部說了出來。整個大堂之內頓時鴉雀無聲,安靜的落針可聞。良久之后,敖烈方才在諸葛亮構想的宏圖中清醒過來,舉起雙手,慢慢的鼓起了掌。隨著敖烈的鼓掌,其余文武們也都欽佩的站起身來,向著諸葛亮撫掌,熱烈的掌聲經久不絕。

賈詡笑呵呵的說道:“恭喜主公再得一大才。孔明之才,比之管仲、樂毅,猶有過之。詡以為,孔明比之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載之張子房,也是不遑多讓。”見到賈詡竟然把諸葛亮比作姜子牙和張良,敖烈哈哈大笑道:“孔明之才,諸君見識否?適才一番話,可謂一鳴驚人否?”

因為諸葛亮的一番話,讓敖烈識人之明的名聲,再上了一個新臺階。諸葛亮也因此正式確定了敖烈麾下第一能臣的地位。其大局觀的洞察和細節上的微控,都足以讓其他人心悅誠服。

在散會之后,敖烈讓趙云妥善安排崔州平等三人食宿問題,然后把諸葛亮、賈詡、荀彧、李儒、魯肅、徐庶以及顧雍等文官留了下來,共同商議一些細節上的問題。幾人在經過商議之后,決定先對內部官員進行局部調整,以便讓眾人的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首先,就是諸葛亮的身份問題,敖烈封給他大都督司馬之職,總覽幽、并二州軍政大權。同時,敖烈還把涿郡太守崔琰官升一級,出任并州牧長史。隨同高順前去并州整頓州務,隨同崔琰同去并州的,還有和諸葛亮一同前來幽州的崔州平三人,經過諸葛亮的推薦,敖烈知道崔州平三人雖然在歷史上沒什么名氣,但是出任一郡太守還是綽綽有余的。崔琰升遷后空出來的涿郡太守一職,則由荀彧推薦的張既擔任。

其次,就是李儒的身份亟待解決。李儒是新近投效敖烈的,以前曾是董卓麾下的謀主,不太適合放到臺面上來。所以敖烈在明面只封給李儒一個參軍的職位。但卻把新組建的暗影交到了他的手上。等到暗影訓練成型之后,賈詡就撤出暗影,由李儒來掌控暗影這支特殊部隊。

在武將方面,敖烈也進行了一些調整。因為敖烈現在兼任著幽并大都督之職。手中的權力更大了,基本上鎮守北疆的官職,敖烈都可以自由分封。除了冠軍將軍趙云、征北將軍馬超和鎮北將軍黃忠這三位已經升無可升的武將之外,其他武將基本上都是官升一級,張遼等人在原職的基礎上,都得到了升遷,敖烈還上表請劉協下旨封他們為列侯。至于呂布,敖烈對他倒是不太好直接進行封賞,畢竟呂布的并州牧的職位是劉協親封的。還有著奮威將軍的名號,于是敖烈同樣上表劉協,請求封呂布為龍驤將軍。

對官職調整完畢之后,敖烈又把調整的方向指向了軍隊之中。因為在沙縣一戰中,血殺和虎賁兩營精銳損失慘重。所以敖烈把公孫瓚原有的白馬義從并入血殺營,把高順原有的陷陣營并入虎賁營,并在軍中挑選精銳之士并入兩營之中,不論是幽州人還是并州人,甚至是已經遷居到幽州的烏桓人,只要忠誠度沒有問題,作戰勇猛的,都有被選中的資格。敖烈還把此次擴充的名額放寬,限定每營在原有的基礎上,在多招收一萬名精銳,使每個營的人數達到兩萬之眾,進而升級為軍,不在稱營。

同時,麒麟營也進行進一步的擴充,人數同樣也維持在兩萬左右,與血殺、虎賁一樣,今后將被稱為麒麟軍,而不再稱營。在原本的三軍精銳擴充之后,敖烈還單獨成立了一軍,號龍驤軍,這支軍隊全部由精銳騎兵組成,與血殺軍不同,龍驤軍將配備長柄兵刃和全身重鎧,成為正規的騎兵作戰部隊。龍驤將軍呂布,就是這支部隊的第一任統帥。同樣,呂布麾下的并州狼騎,也將全部并入龍驤軍,并州狼騎的名號,今后就將永遠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他們將以全新的旗號、全新的裝備,出現在他人的視野之中。

除了四軍精銳之外,敖烈并沒有在擴充其他的兵員。四軍精銳擴充完備之后,就將達到八萬之眾,其余的軍士也有七萬余人,敖烈麾下的人馬屆時將達到恐怖的十五萬。這樣一個數字,對于偏遠的幽、并二州來說,已經是所能承受的極限了,幽、并的人口本來就不如中原各州,賦稅糧草也較之相差甚遠,能維持十五萬大軍已經相當艱難。而且敖烈不可能窮兵黷武,他還要留下足夠的青壯勞動力來保證兩州百姓的正常生活。

即便是像現在這樣,把軍隊的人數維持在最低線上,敖烈依然感到頭疼不止。在沙縣一戰中,血殺和虎賁兩軍精銳喪失的戰馬、鎧甲、戰刀等軍備,雖然在戰后回收了一些,但大部分都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不能在配備到軍中使用了,尤其是戰馬,一萬多匹戰馬為了抵擋聯軍的箭襲,基本上都被射死了,單單是解決戰馬的問題,就讓敖烈感到十分為難。還好賈詡細心,把死去的戰馬身上的馬蹄鐵等裝備都回收了回來,否則的話,重新打造可供一萬匹戰馬裝備的馬上三寶,那將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萬通商會的財力不是無限制的,可禁不起敖烈這樣的揮霍。通過預算,敖烈得知眼下萬通商會的財力,最多只能供應兩支精銳軍隊的重建,其余的兩軍精銳和普通士兵的軍備物資問題,還完全沒有著落。萬通商會發展的雖然迅速,但畢竟時間還短,成立至今還不足五年,尚不能獨力應付這樣規模的擴軍。

當務之急,是要在短時間內盡快籌集一筆資金,重建麾下的精銳大軍。同時,書院的建設也要盡快提上日程,還要像諸葛亮說的那樣,招攬幾名德高望重的名士壓陣,才能起到廣招學員的效果。另外還要制定一系列適合幽、并二州發展的律法,使治內人民生活安定,從而促進經濟上的發展。

總之,敖烈感到自己的頭,都快要被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撐爆了。


上一章  |  三國之北漢燕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