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北漢燕王第一百一十一章 厲兵秣馬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之北漢燕王 >>三國之北漢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一十一章 厲兵秣馬

第一百一十一章 厲兵秣馬


更新時間:2014年05月10日  作者:大琨翼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大琨翼 | 三國之北漢燕王 
/琨大少/

敖烈正式出任幽州牧之后,把右北平的一眾原班人馬都召集了過來,只留下李嚴擔任太之職守,鎮守右北平。

隨著敖烈身份地位的提升,從一郡太守升遷到州牧,而且還被劉協冊封為驃騎大將軍,東漢律法,凡是帶大字的將軍,都有授予他人官職的權力。所以敖烈有權力冊封的官職也越來越大,再加上開府儀同三司的特權,敖烈把麾下文武的官職進行了一番調整。在地方上,除了李嚴升遷右北平太守之外,董和還有鄧芝兩人,也被敖烈分別任命為漁陽太守和遼東太守,至于原本的遼東太守公孫度,在敖烈的兵鋒威壓之下,為了保住一條老命,只好乖乖的交出太守印信,告老還鄉去了。歷史上雄霸遼東二十余年的公孫度,就此偃旗息鼓,再也不復歷史上那樣的輝煌。另外,為了便于管理,敖烈把治下的遼東屬國撤掉,并入到遼東郡中,由新任的遼東太守鄧芝一并管理。原上谷太守不久前抱病辭世,敖烈把田疇安排去了上谷,讓田疇出任上谷太守之職。

軍事方面,趙云被提升為冠軍將軍,冠軍將軍的職位不是誰都能擔任的,必須是冠軍侯麾下的第一大將才能出任。作為大漢有史以來第四位冠軍侯,敖烈把冠軍將軍的職位封給趙云,對趙云的器重可見一斑,隱約中,趙云已經成為了敖烈麾下的武將之首。同時,趙云還負責統率血殺營精銳,負責保衛敖烈的安全、刺探消息、糾察軍中不良風紀等任務。可以說,血殺營不但是戰場上的一把尖刀,同時也變成了敖烈手中對內的利刃,治下任何不利于團結的因素,血殺營都有權過問。

馬超被提升為征北將軍,負責統領虎賁營;黃忠被提升為鎮北將軍;張遼升任平北將軍;徐晃則被任命為安北將軍;太史慈升任征虜將軍;許褚升任武衛將軍,和被任命為橫野將軍的典韋一起,負責守衛敖烈,同時出任血殺營副統領之職;甘寧被封為靖海將軍,擔任水軍大都督之職,負責統率麒麟營;蘇飛封為凌江將軍,擔任水軍副都督;魏延升遷為驍騎將軍;龐德升為立義將軍;馬岱升為廣威將軍;夏侯蘭升為寧朔將軍。其余原幽州眾將,一律官升一級。同時敖烈還不忘封賞一下公孫瓚,給了公孫瓚一個平虜將軍的名號。

文官方面,荀彧升遷為驃騎大將軍府長史,負責管理大將軍府下的一應事物;賈詡被封為軍司馬,負責策劃作戰謀略;閻柔原職不變,依舊擔任幽州牧別駕,負責州牧府中的大小事物,同時被敖烈提升為薊郡太守;徐庶被封為參軍,負責協同賈詡制定作戰計劃;魯肅被封為幽州牧從事,負責協調軍方的物資供應;蔣琬被封為主簿,負責記錄幽州境內的大小事件,并加以評論后,呈遞給敖烈;顧雍被封為幽州牧長史,負責幽州境內一切物資的供給和協調。

經過敖烈的調整和升遷,幽州領導階層的框架,算是基本定了下來,文武官員分工明細,武將掌管兵馬,而文官掌管錢糧,這樣分而治之,也是為了避免日后有專權的情況出現。手里有兵的沒有錢糧,有錢糧的則沒有兵權。這一點,是敖烈借用了后世的治世之道,把軍、政嚴明的分割開來。

因為遼東屬國被敖烈并入了遼東郡,所以現在幽州共計有十一個郡,這十一個郡,有六個郡被敖烈直接掌控在手中;遼西太守公孫瓚又因為敖烈的恩德,對其恭敬有加;其余的幾個郡太守都是劉虞一手提拔起來的,雖然不像敖烈的親信部下一樣唯命是從,可對敖烈的命令執行的也算比較徹底。至此,敖烈算是初步擁有了自己的勢力,而且還是放眼當今天下,數一數二的大勢力。

在完成了人事方面的調動之后,敖烈又對幽州軍進行了擴充和整編。在原有的幽州軍中精中選精,分別選出五千騎兵和五千步兵,補充到血殺營和虎賁營中,使兩營精銳各自擴充到了一萬人。順便提一點,新近被選入血殺營中的這五千騎兵,有兩千余人是烏桓人,是前幾年作為交換,被峭王送到幽州來的那兩萬烏桓精兵中選出來的,經過幾年的沉淀,這些烏桓人已經被漢化了,和漢軍將士沒有任何的區別了。血殺營和虎賁營得到了補充,麒麟營自然不會落后。在敖烈的授意下,甘寧從遼東水軍中精挑細選出數千人,又在各郡兵馬中選出兩千余名水性精通的悍卒,使麒麟營的人數也達到了一萬人。另外,甘寧還把原來遼東太守公孫度仗以橫行幽州的遼東水軍,全盤接收了過來,經過一系列的整頓之后,裁汰老弱,最后得出三萬水軍,加上麒麟營的一萬精銳,使水軍總人數達到了四萬人。就此,甘寧終于擺脫了光桿司令的尷尬,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水軍大都督。

三個精銳部隊擴充之后,敖烈又讓荀彧、顧雍和魯肅等人做了一下預算,在不計算萬通商會收入的情況下,單憑幽州各郡的稅收,得出結論是還可以在擴充三萬大軍。至于萬通商行的收入,敖烈是不會輕易動用的,這些錢他還要不斷充實三個精銳部隊的軍備呢。得出準確數字之后,賈詡和徐庶熬了一個通宵,詳盡的評估出將要擴充的這三萬大軍的具體分布。三萬大軍,留下一萬人作為正規軍,其余的兩萬軍,分散到各郡去做郡兵。根據各郡的地理位置和稅收情況,每個郡應該布置多少軍馬,賈詡和徐庶已經做出了精準的數據,供敖烈參考。敖烈只是大略的看了一眼,就讓按照賈詡和徐庶的提議征兵去了。

一個月之后,三萬大軍就已經征召完畢。也就是敖烈的聲威在幽州境內實在是太高了,所以才能在一月之內召集三萬大軍,換做別的人征兵,說不定一年也征不到三萬軍。畢竟,幽州的人口并不多,舉州上下也只有六十多萬人口而已,除去老幼病殘和女人之外,就剩不下多少青狀了,還要留下足夠的青狀勞力去耕作,減去這些因素之后,敖烈能在一個月內征兵三萬,大小可以說是一個奇跡了。

三萬新軍集結在薊城,由敖烈麾下的眾將分別進行訓練。三個月之后,新軍訓練完畢,敖烈挑出其中的一萬精兵編入麾下,然后把其他的兩萬新軍打散,分布到各郡縣去鎮守地方。這樣一來,敖烈麾下的大軍就達到了十五萬之眾。其中有三萬人是三支尖刀部隊的精英;有三萬人是甘寧統率的水軍;有五萬人是分散到各郡縣的郡兵,剩余的四萬人,則是敖烈直屬的正規軍。其中這四萬正規軍的兵種也不盡相同,其中有一萬是漢人和投降過來的烏桓人混編的騎兵,由太史慈和張遼分別統領五千人;兩萬人是步兵,由徐晃、魏延、馬岱、龐德四人統領,也是每人統率五千人;另有五千人是專職的神箭手,由黃忠統領;剩余的五千軍則是由許褚和典韋統領,既負責在血殺營外出作戰時,擔負起保護敖烈安全的職責,又兼任著傳達敖烈所下達的指令的任務。

說是十五萬大軍,但是敖烈清楚,一旦大亂一起,自己麾下的人馬根本就不能完全投入戰場,各地的郡兵就不用說了,他們的職責是保護各郡縣,是不能輕易離開本地的,剩下的十萬人,還要留下一部分人看守薊城,也不可能一次性全部調用;另外,如果是在平原作戰的話,那么甘寧的四萬水軍,恐怕也就只有一萬麒麟營精銳可以派的上用場。這樣算下來,敖烈可以隨意調動的軍馬,在不計算水軍的情況下,也就只有五六萬人。不過敖烈并不后悔組建水軍,他知道戰火早晚會波及到南方各州,早一些組建水軍,就會早一天積累經驗。他可不想臨時抱佛腳,等到用的時候在組建水軍,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曹操不就是輸在水軍不利的情況下么?

一說到水軍,就要提一提那位江東猛虎孫策了,自從甘寧大規模挑選水軍,孫策就一直跟在甘寧身邊,不時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供甘寧參考。從小生長在江邊的孫策,對水戰的模式是非常熟悉的,當初孫策的父親孫堅就是用水軍起家的。在孫堅的耳濡目染之下,孫策可謂是水戰的行家里手,在江面上用戰船排兵布陣是相當的有一套。甘寧和孫策反復的交流經驗和心得,使得兩人指揮水戰的水準,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趁著訓練新軍和組建水軍的閑暇,敖烈和師父王敖、師叔童淵一道,又抓時間改進了拋石機和箭塔的性能,這兩樣大殺器在三人的冥思苦想中,本身的弊端被修改過來不少,縱然仍然不能讓敖烈滿意,但是相比之前卻要完善的多了。圖紙設計好之后,敖烈就開始招募工匠,讓他們按照圖紙對原有的拋石機和箭塔進行修改,并同時批量制造新的出來。

這段時間里,敖烈終于把埋藏在心中很久的馬上三寶搬了出來,秘密召集一百名鐵匠按照他畫出的圖紙進行打造。以前因為實力不足的原因,敖烈雖然明知東漢時期的騎兵們,用的騎乘工具十分簡陋,但是卻不敢把這三寶暴露出來,怕被有心人得到之后批量打造出來武裝部隊。現在敖烈就沒這樣的擔憂了,無論是麾下的實力還是手中的財力,敖烈都要超出其他諸侯一頭,唯一不足的,可能就是幽州的人口比中原的南方少了很多。不過這也沒關系,敖烈幾年前就已經從烏桓峭王那里勒索過來數萬烏桓人,再加上近一年來的連番大戰,敖烈把收降的俘虜遣散了不少,讓他們回鄉務農,沒有土地的,敖烈還讓各地郡守給予他們土地和耕具,只要秋收之后,按照一定的比列,用糧食來償還就可以了。

敖烈的這一舉動,甚至可以說是屯田制的雛形了,無形中吸引了不少流民,起到了安穩人心的作用,甚至有許多冀州和青州的難民,也都聞訊而來,在幽州地面上落葉生根。照這樣發展下去,十年之后,敖烈就不會為幽州人口稀少而發愁了。

熱門小說推薦


上一章  |  三國之北漢燕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