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三國的鐵血騎兵365東擊烏桓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縱橫三國的鐵血騎兵 >>縱橫三國的鐵血騎兵最新章節列表 >> 365東擊烏桓

365東擊烏桓


更新時間:2014年05月07日  作者:我的傷心誰做主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我的傷心誰做主 | 縱橫三國的鐵血騎兵 

帶火的箭矢并不是射向烏桓人的,而是射向了道路兩旁的密林,火箭一落入到灌木叢里,立刻便燃起了大火,只片刻時間,火勢便逐漸蔓延開來,變得越來越大,火苗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沿著灌木叢向前方燒去,更有許多火苗從地面上向對面燒了過去。

烏桓人頓時是一片大驚,難樓也是一陣迷茫,自己定好的將計就計的策略,本來是來包圍漢軍的,怎么反被漢軍給包圍了起來,還放火燒他們。

地面上的火勢亂竄,直到此時,烏桓人才注意到,地面上縱橫交錯了許多細小的暗溝,在這些暗溝里,都充滿了黑色的液體,那些液體一遇到火苗,便迅速燃燒了起來,逐漸形成了沖天大火,一些烏桓騎兵連人帶馬都被燒著,戰馬嘶鳴,人聲鼎沸,以烏落亭為中心,方圓數里之內都是一片火光沖天,烏桓人正在飽受著烈火焚燒的痛楚。

一時間,烏桓人人仰馬翻,戰馬胡亂沖撞,讓本來就亂作一團的烏桓人變得更加混亂了。

而此時,數以萬計的箭矢更是從天而降,朝著密集的烏桓人無情的射了過去,許多烏桓人不是被烈火燒死,就是被箭矢射死,雖有十萬大軍,卻終究是沖突不出!

原來,這一切,都是賈詡的計策。

可以說,賈詡從始至終,就沒有相信過難樓,而難樓也自恃聰明,卻不想聰明反被,被賈詡利用,不知不覺中,將十萬大軍引入到烏落亭附近,才有現在的一幕。

而烏落亭,也實在是一個難得的地形,他就像是一個碩大的葫蘆,出口小,中間面積寬廣,加上周圍樹林茂密,正好符合了賈詡的需要。只是,可惜了這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了。

由于賈詡讓人事先在地上以及樹林里灑上了猛火油,所以火勢蔓延的特別快,火勢也變得越來越大,逐漸形成了一條條肆虐的火龍,張開那血盆大口,伸出腥紅的火舌,將位于烏落亭一帶的烏桓人和戰馬全部燒著。

慘叫聲不絕于耳,烈火迅速吞噬了烏落亭里的一切,兩邊的樹林也早已經變成了火場的一部分,漢軍堵在了烏落亭的兩個出口處,但凡見到有人沖出來,就予以射殺。

兇猛的火勢焚燒著里面的一切,起初高亢的慘叫聲也漸漸變得少了,半個時辰后,漢軍除了能夠聽到火燒的噼里啪啦的聲音外,再也聽不到其他的聲音,十萬大軍,就這樣被烈火完全燒死在了烏落亭一帶。

烏落亭,烏落亭,似乎冥冥之中早有注定,當年烏桓入侵幽州,被公孫瓚率領的白馬義從打的大敗,其首領就是在這個地方被公孫瓚一箭射下馬來。所以,當地人為了紀念公孫瓚的功勞,在這個烏桓人落馬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亭子,并且取名烏落亭!

現在,難樓與十萬烏桓人,又在這個地方被大火燒光燒盡,倒是有種天意的感覺。

雖然十萬烏桓人都已經沒有叫喊,但是熊熊的大火卻并未就此熄滅,這場大火一直燃燒了幾個時辰,這才漸漸熄滅。

而此時,賈詡早已經將十萬烏桓人被燒死的消息告訴給了張彥。張彥得知這一消息后,便立刻下令將蹋頓、蘇仆延斬首示眾,然后調兵遣將,派遣趙云、張郃、高覽等將,連同閻柔、田豫、田疇等幽州軍將領,一起去攻擊烏桓人,趁著這個時候徹底的將烏桓人擊敗,讓烏桓人知道大漢天威所在,從此以后,再也不敢以兵犯界。

另外,張彥又派斥候給遼東侯公孫度送去了一封書信,讓公孫度從遼東派兵,配合漢軍攻擊烏桓人。

這一次,張彥親自率軍出征,他先帶領趙云、張郃、高覽、田豫、田疇等騎兵先行,以對幽州地形了如指掌的田疇為向導,一路向西,直撲烏桓人在遼西、昌黎一帶的單于庭,那里是烏桓人聚集的腹心之地,大約聚集了二三十萬人。

不過,烏桓人雖然有二三十萬之眾,但卻都是老弱婦孺,真正的青壯年在這一次行動中全部被燒死了烏落亭。

烏桓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的消息,還沒有那么快傳到烏桓人的部族當中,所以,烏桓人根本還不知道自己將要面臨的滅頂之災。

張彥率領大軍一路疾奔,抵達右北平時,竟然和呼廚泉、去卑等匈奴騎兵不期而遇。

原來,呼廚泉、去卑等人出塞追擊鮮卑人,這些鮮卑人早已經聞風而逃,遠遁漠北,由于呼廚泉、去卑等人不熟悉漠北的環境和地理,無奈之下,只好退兵。他們回到云中后,聽說張彥要率領大軍去對付烏桓人,呼廚泉、去卑便主動率領匈奴騎兵前去幫忙。

鮮卑和烏桓同屬東胡之后,都曾經是匈奴人的附屬,匈奴分裂之后,勢力漸弱,但鮮卑、烏桓這兩支民族卻越加活躍,呼廚泉、去卑很想光復先祖在草原上的威風,所以這才主動前往幽州,表面上是幫助張彥對付烏桓人,實際上卻另有打算,害怕錯過這個時機,以后再對付烏桓人,就要匈奴人自己承擔戰爭的全部了。

反正不管匈奴人的真實用意是什么,總之就目前來看,張彥的軍中有這數萬匈奴騎兵的加入,會大大增加他的軍事力量,對于打擊烏桓人,解除幽州邊患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于是,張彥便讓呼廚泉、去卑率軍跟在他的身邊,兩軍合兵一處,聯合行動,而指揮行動的,則繼續由攝政王張彥擔任。

由于此時山海關還沒有修建,大漢對路政也沒有起到很好的重視,對于前往邊遠地帶的官道基本上都沒有修建,所以,要從右北平到遼西的這段路并不好走。

據田疇這個地理通向介紹,要去烏桓人的駐地,只有兩條道路能走,一條是走“濱海道”,另外一條就是盧龍塞。

盧龍塞就是今天的喜峰口,位于右北平境內,徐無山麓的最東面,坐落于兩山之間。左側是梅山,右側是云山。

所謂的“濱海道”,位于狹長的濱海平原,也就是今天所謂的“遼西走廊”。在中國歷史上它經歷了太多的滄桑,而山海關一帶也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這些情況大多發生在唐宋之后,而在東漢時期,這條路雖然也是通往遼西的主要通道,但其交通條件比起后世就差太遠了。

這條路在沒有壞天氣的情況下,塞外游騎就直插右北平和漁陽的內地郡縣,而一旦遇到夏秋季節的大雨,這條路又成了不可行之路,只能說秦漢時期中國的東北地區交通條件相當惡劣。這個時候還沒有山海關,東漢末年的山海關一帶叫做“碣石”,在今遼寧省綏中縣西南的海濱,西距山海關約三十里。所以,曹操曾經寫下《觀滄海》的詩篇,就是在碣石這個地方。

現在正好是夏季多雨的季節,但是今年天氣反常,高溫,卻不下雨,天干地旱的,本來是最適合走濱海道的,但是張彥擔心下雨,一旦下一場雨,濱海道就會變成一片澤國,想走都走不了。

為了保險起見,張彥選擇了走盧龍塞。

于是,張彥率領數萬騎兵,前往盧龍塞,騎兵機動力高,上午出發,下午便可抵達。

盧龍塞是依山修筑的城池,有三道城墻構成一個“日”字形的防御體系。外圍主城墻高五丈,寬三丈,長一百丈,由石塊從里到外整體碼堆而成,中心豎有一兩丈高城樓,叫望日樓。

在主城墻兩端,依著山勢修建了輔墻,城墻上也各有一樓。矗立在梅山上的叫梅樓,修建在云山上的叫云樓。由兩邊輔墻開始,向更遠的山上延伸。

大漢專門為盧龍塞修建了一道大約兩百多里的城墻,用以防止胡族入侵。由主城墻向后一百步,在兩山之間,再筑了一座高大城樓,城墻高寬皆與主城墻一樣,長五十丈,上有一樓名盧龍。

兩邊以石墻與主城墻相連,兩側是兩列士兵營房,再往后,相距一百步,就是面對官道的新月樓。這道城墻高四丈,寬兩丈,長八十步,上有一樓叫新月樓。這里兩側都是堆積糧草的庫房,馬棚和治療傷兵的木屋。

盧龍塞建造的十分精妙,易守難攻,而且軍隊在這里面也可以做到進可攻,退可守的效果。

張彥率領大軍在盧龍塞稍作休息之后,于第二天一早備齊干糧和水,正式踏上了遠征烏桓的路程。

因為,一旦出了盧龍塞,方圓數百里內都杳無人煙,而且如果不熟悉這里的地形,也很有可能會被困在這方圓數百里內走不出來。

這數百里的無人區,是大漢專門用來防御胡人的,并且由能工巧匠,按照伏羲八卦的原理布置的石雕陣形,若不通宵此理,絕對不會走出盧龍塞。所以,一般胡人入侵大漢,絕對不會走盧龍塞,而是選擇濱海道,直插大漢的腹心之地。

這樣一來,盧龍塞就失去了防守的意義,但作為一個軍事防御體系,盧龍塞依然是幽州的代表性建筑。

田疇曾經在盧龍塞當過軍官,對這里的地形十分熟悉,所以,這次由田疇當向導,張彥不愁走不出盧龍塞。


上一章  |  縱橫三國的鐵血騎兵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