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第十章、為彼等耳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魏文魁 >>漢魏文魁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章、為彼等耳

第十章、為彼等耳


更新時間:2015年09月07日  作者:赤軍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赤軍 | 漢魏文魁 

以下是為您提供的《》《》敬請欣賞!

周不疑懷疑曹操是想利用是勛做漢之尚書令的契機,來搞臭他的名聲,是勛聞言,不禁悚然而驚。∑頂點小說,但是關靖卻撇嘴笑笑:“元直過慮矣。”你未免想得太多了——“以魏代漢,固從天心,亦賴人謀,能為之引經據典,使百姓樂從者,舍主公其誰歟?”

改朝換代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不但必須擁有足夠強悍的實力,還必須具備相當的輿論基礎,才能得到萬民擁戴——當然啦,其實是得到士大夫階層的擁護,老百姓哪在乎天子姓劉還是姓曹呢?當然,對于后世那些并不在意中原士大夫階層觀感的蠻夷來說,推翻固有中原王朝便可純靠武力,而不必顧及社會輿論啦——只是若想真正站穩腳跟,最終還必須得拉攏士大夫階層,還得為改朝換代披上件儒學外衣,金與元、清,莫不如是。

所以關靖說了,如今能夠在輿論上給予曹操最大幫助的,正是你是宏輔——郗慮名聲都臭大街了,任嘏等人還未夠班——事尚未成呢,曹操又何必自斷臂膀來抹污你呢?再說了,計算時日,許都下詔,應該還在你收留孔氏遺孤的消息傳至安邑以前,咱沒必要杯弓蛇影,特意把這兩件事關聯起來分析吧。

此言確實有理,就連周不疑聽了都不住點頭,躬身受教。是勛也終于放下了心,說那我便知會辛佐治,請他宣詔,我受命便了——可是話才出口,突然又一皺眉,隨即沉吟少頃。緩緩地道:“或者。乃再辭之可也。”

關士起你說得不錯。朝廷下詔征我為尚書令的時候,曹操可還不知道我收留孔氏二子之事呢,在他的念想中,或許還為迫我辭職,及殺孔融事,多少有點兒內疚,故此授意郗慮召我入朝,以為補償。可是如今他已經讀到我的詩稿了。想法會不會有所改變呢?倘若曹操才欲收回成命,我倒坦然就職了,會不會反倒違逆其意,使其生恨哪?

周不疑一撇嘴:“如此,辭之可也——所慮甚多,則官何必受,事又如何成?”剛才是我想多了,現在您又想多了,真要這么畏首畏尾的,這官不當也罷。您期望成就的大事業,估計也終究沒戲哪。

可是這回反倒是關靖點頭。贊同是勛的想法,并且說:“主公前辭,為身罹寒疾也,今乃再辭,不可不表。”你如今無病無災的,沒有特別的理由而推辭朝廷征召,就必須上表謙遜一番——此亦官場慣例也。何妨趁著這個機會,再向曹操表表忠心,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嫌隙呢?

是勛采納了關靖的建議,就此撰寫表文——四平八穩的官樣文章,他還是有足夠能力的。表文的基本內容,不外乎謙讓說自己能力不足,難當重任——

“尚書者,本少府之屬,主殿中文書也……”尚書這一職務,最早是秦代設置的,漢初延用,與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并稱“六尚”,只不過是負責皇家文書的內廷小官而已——“孝武皇帝因設中朝,使尚書涉政事,而以重臣錄之,逮世祖始命‘三獨坐’,其令總攬臺事,輔燮陰陽,比之宰相……”漢武帝初設尚書臺的時候,往往以重臣掛以“錄尚書事”、“領尚書事”的頭銜來負責,所謂尚書令還并不是尚書臺真正意義上的首腦,一直要到東漢朝,尚書令才主管尚書臺,并且與司隸校尉、御史中丞并列為“三獨坐”,也就是朝會時可單獨設置坐席,以示優寵。尚書令就此成為內廷首腦,權勢可比宰相。

所以呢,這么重要的職務我可干不來啊——“臣前雖為光祿,乃建武改制后,政歸中朝,九卿備位,事消繁劇,若當國初,實不敢為……”是,我從前也做過朝官光祿勛,但東漢朝政歸內廷,九卿的工作已經簡省很多了,故此才能勉強應付,真要是漢初的光祿勛,我還真不敢接受。

“臣前亦為魏之中書,由與魏王份屬姻親,受其厚恩,乃不得不勉力為之,以竭盡忠悃者也。況魏小而漢大,臣河鯉耳,能跳蕩濁波之上,而不敢遨游汪洋之間。汪洋間自有噴鬣修鯨,陛下可善訪之,必能有所裨益,恢弘德業……”前半句是實話,說我跟曹操是姻親關系,所以才去做了魏國的中書令,我跟陛下您又有啥關系了?沒必要辛苦操勞,去干自己并不完全勝任的工作啊;后半句是虛的,說魏小漢大,我能做魏國的中書令,未必就一定能做漢朝的尚書令啊,您還是另請高明吧。

寫先中間,再一頭一尾添上好多句空泛的謙遜之辭,然后封起來,交給辛毗,請他詔書也不必要宣讀了,就此返回許都去吧。辛毗倒也并不在意——從來三公九卿的任命,所召者自重身份,三辭三讓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低聲提醒是勛:“料吾之后,更有來者。”朝廷還會再派人來征召的。是勛微笑不語,心說真要是曹操還想讓我當這個尚書令,我接受就是了,有何難哉。

終究這回上辭表,并非簡單地遵從士林慣例,主要在于試探一下曹操在得知他收留孔氏二子以后,態度是不是有所改變。

他這番心思,關靖、周不疑自然是心知肚明的。某次周不疑就來請問:“魏之代漢,大勢已成,先生于其間謀劃、折沖之功,史必不諱。如此,何不真隱林泉,注經以為萬世師表,而仍孜孜于祿位者,所為何也?”你想輔佐曹操統一天下,開創新朝,眼瞧著勝利就在眼前了,大勢所趨,應該不會再起什么波折,那你也大可以功成身退啊,如今仍然執著于官職祿位,究竟是為了什么呢?能不能跟我講講?

是勛捻須而笑,隨即手指庭中:“為彼等耳。”

從前在許都和安邑的時候,是勛習慣于枯坐書齋,輕易不往庭院跑,而最近幾個月里,他卻越來越多地搬把椅子當庭而坐。庭院中熙熙攘攘的,奴婢們往來灑掃、搬運什物,一開始見到主人出來,往往躬身而退,結果是勛告訴他們,該忙什么還忙什么,我只是出來透透氣,清醒一下頭腦罷了,并沒有監督你們工作的意思——真要督工,也輪不到我一家之主來做。

逐漸的,奴婢們也都習慣了,遇見是勛只是遠遠地躬身行禮,然后繼續手上的工作。

之所以慣常跑庭院里來透風,因為是勛需要利用清新的空氣來解頭腦困乏,對自己的過往做一反思,也對日后的人生歷程再做規劃。自從出仕曹操以來,他馬不停蹄,四處游說,或者身居中樞,構劃方略,總是被形勢逼著忙碌,沒有足夠的時間沉下心來思索。一方面,終究年歲到了,他不再是二十郎當歲的毛頭小子,擱后世三十來歲、四十出頭,事業才剛起步也未可知,此世卻已達到人生的巔峰中段,而立且將不惑了,心思乃更細密,習慣謀定后動;另方面,也是難得一段閑暇,跳出局外,可以更客觀、清晰地看清時勢,也看清楚自己。

所以這回周不疑詢問的時候,是勛就正端坐庭院之中,身旁擺一高幾,沏了一壺濃茶——有時候他真覺得這隱居跟老耄應該劃等號吧,怎么一旦歸隱,自己就習慣喝茶曬太陽,真跟個耄耋老朽似的呢?

漢代尚無飲茶習慣,人們日常的飲料主要是白開水,是勛穿來此世雖已很久,仍然覺得——“口里都要淡出鳥來”。于是遣人到處尋訪茶樹,因為雖說神農發現茶樹的傳說太也無稽,但理論上起碼漢人是已經知道有茶這種植物了,只是不以為飲,只以入藥而已。可是他一開始在思路上走進了誤區,光想著去揚州山谷間尋茶了,尤其伐滅東吳之后,更命留贊于錢塘、余暨間留意——黃山毛峰所在尚僻,西湖龍井總能夠找得著吧?

然而卻一無所獲——野茶當然也找著一些,但質量實在太次,難以入口。是勛都快要失望了,誰想峰回路轉,卻偶爾在華佗遺稿中翻到一句:“(茶樹)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啊呦,我光琢磨東南了,怎么忘記西南地區將來也多名茶產地了?

只可惜益州為劉備治下,難以深入,只得尋訪來往益州的商賈,高價采買茶葉,終于得著了幾十斤。嘗試翻炒之后沖泡,估計是儲藏不得法,略有霉味……沒關系,再著些干茉莉花,咱們從此喝花茶吧。

也不知道是否與年齡有關,是勛以茶讓關靖,說久飲此物可消食、袪痰、止渴、利尿,大有益身心,關士起很快也上了癮,但小年輕周不疑卻徹底接受不了:“雖香而甚苦也。”他沒有見識過好茶葉(是勛也沒處掏摸去),懷疑香味只是因茉莉花而來,那我直接聞花香好了,干嘛要受這種罪?

藥嘛,等有病了再喝,哪有天天當水喝的道理?

所以是勛于庭中飲茶,周不疑在旁侍坐,卻只是喝白開水罷了。他問是勛,您如此在宦途中輾轉,究竟為的什么?是勛隨手一指:“為彼等耳。”周不疑順著是勛所指的方向一瞧,這不是府中奴婢嗎?若言為家人,為子女,尚有可說,為了奴婢——“弟子愚魯,請先生解惑。”(未完待續。。)


積極配合"打擊互聯網淫穢色情信息專項行動"請書友們踴躍舉報!,謝謝大家!

僅代表作家本人的觀點,不代表立場,內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處理!


上一章  |  漢魏文魁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