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第十七章、兔死狗烹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魏文魁 >>漢魏文魁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七章、兔死狗烹

第十七章、兔死狗烹


更新時間:2015年08月08日  作者:赤軍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赤軍 | 漢魏文魁 
正文第十七章兔死狗烹

目錄:

作者:赤軍

類別:歷史軍事

那日晚間,是勛與關靖、逄紀商議,該當如何應對孔融歸來之事。他也不隱晦,即將昔日勸走孔融之事合盤托出,說就孔文舉這張臭嘴,遲早會招致魏王雷霆之怒,從而步了禰正平一般的下場。可是他死不要緊,我大伯父為其故吏,他又于我有知遇之恩,若不伸手相救,恐怕招致“寡恩”的罵名,而若相救,會不會把自己也給折進去呢?

關靖沉吟良久,說:“聞孔文舉自蜀中歸,得無為劉備做間乎?”是勛愁眉緊鎖,說那就更可怕啦。逄紀乃道:“或朱建平所謂災厄,正在此乎?主公當從魏王之命,致書孔文舉,先詢其真意,方可思應對之策。”

因此是勛當晚便寫下一封書信,先表久違之思,復問蜀中之情,同時拐著彎地質問孔融,說我當年跟你說的話都當是放屁嗎?你著急回來是送死來的嗎?

書信遣人急遞許都,結果還沒收到回信,先得稟報,劉備于蜀中郊祭天地,自稱廣漢公。

也不知道是誰給出的主意,曹操都安邑,乃故魏地也,因此號魏公、魏王,呂布在涼州,即號涼公,可劉備既不號蜀公,也不號益公,卻偏偏用故州治所在的廣漢郡為名,號稱廣漢公。這明擺著要占一個“漢”字,表明他才是真正的劉姓宗室、漢家忠臣啊——就跟原本歷史上稱“漢中王”似的。

不僅如此,他還上奏皇帝劉協,附了群臣擁戴的表章,說自己為了討伐奸佞。重光炎劉,不得已而稱公,即以漢中、廣漢、蜀、犍為、越嶲、牂牁、益州、永昌、三巴(劉璋時分巴郡為巴西、巴東、巴中三郡)總共十一個郡,作為廣漢公國,懇請朝廷允準——當然了。這只是擺個姿態而已,其實朝廷允不允的,他帽子都早就戴上啦。

好嘛,十一個郡,比魏國還多將近一倍。曹操聞訊,當即氣得頭風病發。隨即校事來報,孔融在許都又說開怪話啦。

原來劉備的表奏遞至許都,群臣乃紛紛詢問孔融,說你剛從蜀中回來,事先聽說過這一風聲嗎?孔融心說我當然聽說過。只是為了避免自己也在擁戴表章上署名,才特意提前一步離開而已。他嘴上卻說:“漢之廣也,魏、凉可得國,何廣漢而不可得國?”

有人質疑說:“朝既名漢,即立藩國亦當避其字也。”孔融當即反駁:“郡既不避,國何所避?君其難高祖皇帝耶?”想當初廣漢郡這名字就是劉邦定的,你先去跟他老人家掰扯掰扯看?完了還忍不住一撇嘴:“聞君亦得魏職,首戴二冠。故體屈也。”腦袋上同時兩頂帽子,所以把你的脊梁都給壓彎了,就光會卑躬屈膝朝向曹操跪拜了吧?你特么還好意思自稱為漢臣?還好意思指責劉備?!

曹操得知以后。當即召來是勛,差點兒就把校事的報告書給摔在他臉上。是勛展開來一瞧,也不禁苦笑,便對曹操說:“臣已去信相詢孔公,并警醒之也,書尚未復。還請大王寬限數日。”

曹操斜躺在病榻上,腦袋上纏著布條。頭疼得直嘬牙花子,當下咬牙切齒地咒罵道:“此賊不除。吾病終不得瘳——必要殺之!”是勛站在他面前頗為尷尬,接碴兒也不是,不開口也不好,附和不可能,辯駁則更不敢,最終只得囁嚅著道:“大王善保貴體,既不避刀兵箭矢,又何懼小人妄言耶?”

曹操狠狠地擠著雙眼,咬著牙關,左手在榻上連拍數下,估計這一陣兒的疼痛略略過去,這才長長吐了一口氣,睜開眼睛來注目是勛:“宏輔,可近前來。”

是勛本是跪坐在曹操榻前的,距離并不算遠,因此也不起身,便即一抬屁股,膝行數步,直至雙手扶著榻沿。曹操提起右手,覆蓋在是勛的手背上,聲音略略放柔,問道:“昔宏輔曾與孤云,孤若殺孔某,宏輔愿為云幼儒,今亦作此思否?”

云幼儒即云敞,因為殮葬了為王莽所殺的師父吳章,從而得傳美名。曹操問了,你當初算是半開玩笑,說一旦我處死孔融,你就會效仿云敞,以此來表示不背故主,如今還是這種想法嗎?言下之意,你究竟認孔融是你的主公,還是認我是你的主公?

是勛微微苦笑:“勢所逼也,不得不耳。昔莽殺吳章,云幼儒為大司徒掾,無從援手,只得殯殮;若大王欲殺孔公,勛既備位,安敢不諫?恐欲為云幼儒而不可得矣。”請你也考慮一下我的苦衷吧,時論如此,不由得我不援救孔融。然而云敞是救不了人,所以只好收斂安葬老師的尸體,但以我的身份、地位,卻必然要對你提出諫言,請求留下孔融一條殘命的啊,到時候你又會如何處置我?我真有機會仿效云敞嗎?

曹操也不禁輕嘆一聲:“昔日孤亦曾言:‘卿便不懼為朱伯厚、蔡伯喈耶?’”我當時就說過啊,就怕你當不了云敞,卻要落個朱震、蔡邕一般的下場——“師徒、主從之間,往往結黨相援,此雖時流,亦朝廷之病也,宏輔豈不見此?”官場上門生故吏相互勾結、包庇,這也是東漢朝因此而衰敗的一大弊病啊,你為什么還要蹈此故轍呢?

是勛分辯道:“既然連坐,便當恩與,其恩既與,豈可背之?”從來薦人有罪,薦主是要連坐的,朝廷法度就要把雙方給聯結起來,那自然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我怎么可能悖逆時流,對于孔融之事不作絲毫表態呢?

曹操臉上怒容驟現,但隨即卻又收斂了,只是微微而嘆:“宏輔大才,惜乎為名所累。”

是勛心說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啊,你靠著手中的兵馬掌握權勢,我無兵無勇,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名聲啦。真要是名聲臭了,你說我還剩下什么?最好的結局,不過回鄉為富家翁而已。然而我還有理想和報復,真不想那么早就脫離官場啊!

辭別曹操歸來,一路上悶悶不樂。同時也忍不住想,難道朱建平所說的是真的?我就因為這混蛋孔融之事,將會遭逢厄難?雖說天下未定,即便曹操也不會屠戮功臣,但若因此而觸曹操之怒,他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威不可輕動。也必然會下詔責罰自己啊,說不定自己就得被迫靠邊兒站了。而且這封建時代,臣子生死往往就在主上一念之間,真的給曹操心里留下那么大一根刺,一旦飛鳥盡。必然良弓藏,能夠不兔死狗烹,那就算燒了高香啦!

說到了,還是社會問題,還是制度問題!

直至翌日午后,孔融的回書才始傳到。是勛展開觀瞧,前面寒暄的廢話可以直接跳過去,就看其后的表態——孔融說了:“昔于北海得遇宏輔。年齒雖隔,卻目為摯友,豈卿不知我心耶?吾世受國恩。焉敢相背?便詞峰尖銳,操若無篡逆之意,又何害耶?雖然,各為其主,吾不責宏輔,卿亦勿搖我志……”

這個時代仍然保留著傳統貴族社會的遺風。所謂“君臣之分”,并不一定指皇帝與其臣民。且皇帝之與臣民之間的恩義,并不一定能夠陵駕于主官與部屬的恩義之上。所以孔融的意思。你初仕即在曹姓,那么跟著曹操的腳步前行,乃順理成章之事,我是不會責怪你的。但我孔氏世受劉姓恩遇,我為天子直臣,卻不可能背劉而向曹,也希望你能夠理解我的想法,不要妄圖動搖我的志向。

左右“各為其主”罷了。

接著又說,其實我這次回來,就是要攔阻曹操,使不得行篡逆之事。我知道能力有限,但義之所在,不得不為——至于此乃簡憲和游說之功,孔融就不肯提啦,表現得完全是自家勇毅而悲壯的主動行為。

是勛擲書長嘆,知道這混蛋是鐵了心,根本勸不回頭了——時勢如此,多少漢臣屈服于曹操淫威之下,你一無拳無勇的老詩人,來淌什么渾水?而且也不知道蜀中究竟是哪位給孔融灌了**湯了,若真想反曹,繼續留在劉備身邊兒不完了嗎?整個兒腦筋抽抽了!是勛并不反感忠臣義士,然而這種忠于一家一姓,而非忠于國家社稷的行為,卻并不能使他產生絲毫的感動和同情。

于是召來關靖、逄紀問計。關靖就問啦:“主公果欲救孔文舉耶?”你放棄他算了吧。然而逄元圖卻說:“主公亦何愛于孔融?此不得不為耳。”

關靖出身不高,基本上可以算是寒門單家,所以對這種官場上故主、故吏之間的無形羈絆,以及由此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并不怎么以為然。逄紀則不同,本身也是南陽大族出身(否則袁紹也未必肯重用他),非常清楚故主遇難而若不救,將會給是勛的名聲沾染上多大污點。

是,即便世家顯族子弟,背主求榮之事亦不鮮見。問題是勛與旁人不同啊,他頭上還戴著經學大家的冠冕呢,豈可輕易污損聲名?本來就黑的家伙,不在乎多落層灰,但是勛若然辜恩,則如白染皂,人人得而目見哪。不是說世家的道德品質就一定高過寒門,但世家在道德方面的自我標榜,自我粉飾,絕對要超過寒門好多倍啊。

聽是勛的描述和分析,曹操可能很快就要治孔融的罪,你說到時候是勛是伸手救援,還是袖手旁觀?倘若救援,必觸曹操之怒,導致將來的宦途坎坷;可要是不救,他名聲也就臭啦,即便曹操本人仍然信用不疑,但受輿論所迫,還可能久居于位嗎?

要知道隨著家業漸大,曹操的屁股也開始從寒門向世家方向挪動,他不可能再跟剛起兵時候似的,肆意誅殺世家大族,基本上不顧忌士林的輿論哪。

就連關士起都多少有點兒束手無策,只是說:“朱建平所相,果不虛也。”逄元圖聞言,卻突然間雙睛一亮,對是勛說:“或其禳解之策,正在建平所言……”未完待續

如果您對《》有什么建議或者評論,請發表個人觀點。


上一章  |  漢魏文魁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