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第八章、選士之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魏文魁 >>漢魏文魁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章、選士之策

第八章、選士之策


更新時間:2015年05月25日  作者:赤軍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赤軍 | 漢魏文魁 
正文

關于人才選拔制度的議題研究了相當長時間,等商量得差不多了,曹操一抬頭,來的時候才是朝陽初升,這會兒可都日上三桿啦——已過朝食。

這年月習慣一日兩餐,一般上午巳時(10點左右)用朝食,下午申時(16點左右)用夕食。不過有記載諸侯王是一日朝、午、夕三餐的,皇帝則時常一日四餐——大概為了彰顯與眾不同吧——也逐漸影響到了一般的貴族、地主。只是曹操以身作則,曹魏政權崇尚節儉,官員們也都是慣常兩餐的。

一般情況下,曹操過來摻和宰相議事,朝食前就該基本談完啦,然后他返回公府用餐,宰輔們各歸屬衙吃食堂。不過這天不同,僅僅一個議題,大家伙兒就討論得相當熱烈,不知不覺之間,都已然臨近中午了。

先不說曹操與群僚了,是勛可是慣常一日四餐甚至五餐的,結果今天為了趕一大早先去游說曹操,空著肚子就直奔魏公府了,一直餓到現在,光喝了幾口水。原本與眾人斗嘴斗智,還不覺得什么,這一放松下來,就感覺渾身乏力,胃部也難免一陣陣地抽搐。

趕緊朝曹操使個眼色,在得到首肯以后,便即吩咐小吏:“端朝食來。”這中書臺的小吏倒是都挺敏,本來光給準備與會兩位本署長官(中書令是勛、中書左仆射劉曄)的朝食的,可是一瞧這都幾點啦,會還不散,包括魏公在內,全都還餓著肚子呢。趕緊的新起灶火,趕制食物。如今得著是勛的吩咐,立刻就把灶上溫的飯菜給端上來了,一人一方食案,一葷一素一湯一漬物。外帶面餅或者黍飯。

眾人都餓得狠了,端起碗來就吃啊,荀攸、陳群等輩還算儀態端莊,曹操、曹洪之流就吃得相當奔放啦,一眨眼便碟盡碗空,涓滴不剩。是勛一邊用餐。一邊回想剛才討論的過程和結果,完了點一點頭,基本滿意。

他既然事先說服了曹操,那便定下了科舉制的大方向,然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眾人七嘴八舌地依照自家的理念和立場來討價還價。最終的結論自然是各方妥協的結果,誰都不認為大獲全勝,只是覺得勉強還可以接受罷了。

曹洪之類的純武夫可以忽略不計,曹操作為決策者,一般只是傾聽,而很少親自發表意見——曹昂跟他爹學,也基本上沉默是金。余眾大多為荀攸、陳群一黨,是站在世家大族一方的。出身不高的除毛玠外,只有賈詡、程昱。不過賈文和素來謹慎,程仲德最近一段時間貌似也想仿效。故此一開始毛玠、陳群爭論的時候,他倆都沒插嘴——反正有毛孝先頂著嘛,我們還費什么唾沫啊?多言必然多失。

直到大方向定了,開始研究細節問題,那倆才打點精神,開始盡量為庶族爭取利益。

總體說起來。在座皆為當世有識之士(還得刨掉曹洪),并非僅僅執著于家族、階層利益的庸吏。而都有澄清天下、安定國家之志,所以不難找到共同語言。終究東漢朝末年的混亂局面。很大因素是世家門閥勾黨結連所造成的——宦官們雖然扛著打擊黨徒的棍子來鏟除異己,但這罪名本身也不是全然虛妄。抑壓世家大族、地方豪強,給庶族留一線出頭之天,本就是曹魏集團上層的共識。

所不同的是,庶族出身的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發展空間,世族出身的則覺得在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下,給你們留的空間已經夠多了,應當收上一收啦。不錯,世家是有很多不成器的子弟,把國家搞得如此混亂,可你們庶族不通經、不講德,只有更糟糕啊,怎能把國政都交到你們手中?

如果說世家是10,寒門是10,那么曹操的政策就是3。陳群定九品官人制,希望扳正方向,恢復到5,是勛提出科舉制,表面上是0,其實骨子里比曹操更加激進。只是最后經過反復博弈,基本定調在2到3之間。對此是勛已經挺滿意啦,因為隨著中原逐漸安定,曹操本人的傾向也在向世家大族轉化,并且可以預見的,一旦真的統一了,他這屁股估計比5還得往上挪。如今定下制度,為萬世之法,沒有徹底偏向世家,已經算是一大勝利了。

社會的客觀環境擺在那里,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再強,也不可能徹底超越時代,否則就變王莽啦,必然落個身死名毀的下場。

最終的結果,是九品中正加科舉的一個四不象,就表面而言,前者為主體,后者為補充。首先魏國下轄五郡皆設中正官,由本籍的現任官員兼任,負責品評郡內不論世家還是庶族,所有學有所成的士人——縣級中正暫不設置,先看看效果再說。然后品評結果并不直接報給選部或者吏部,作為任官的憑據,而是先交予各郡選司備案。

品評人物按照陳群所說,分家世和狀(相關德、才的評語)、品(等級),品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級。

其中列為上品,并且德行較高的,如同傳統的察舉制一般,直接舉為孝廉,仍然是每郡每年兩位,公車載往安邑,與任子、蒙蔭一般仕為郎官,甚至可以直接入中書為吏。其余人等則不限數量,可前往各郡選司報名,分科應試。

此外,中正官因為各種理由并無品評的,及外郡人士,皆可向選司“投刺自薦”,核查得家世清白,并無作奸犯科事,亦可參與考試。但最終考試結果,正常應試者可因其備案之品得到加分,自薦者則無此等優待,且自薦者的錄取數量不得超過正常應試者的五分之一。

考試通過的,便稱為“茂才”,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可即將檔案移交郡吏司,授予縣一級的吏職。也可由郡選司向中央選部推薦,使之參與選部的分科考試,通過者即可由選部授予郡一級或中央各衙署的吏職。

考試分五科,即:明經、明法、明算、治劇(治安、捕盜)、知兵,應其科目,授予不同類型的職務。當然啦,人要繼續往上升,或許會換“專業”,那你就管不著啦。但是規定,非“明經”出身且郡內品評為下品或自薦者,除非君主特命,否則不得擔任三臺及吏、選、禮、文四部的正副主官。

說起來,這算是勛對世家最大的讓步了,等于把國家最核心的機構、最清要的職務,全都直接向世家敞開大門,卻只給庶族留了一道小縫隙——就跟明朝慣例非進士不得擔任輔臣一般。變通之法就是:規矩是君主定的,所以君主有權破壞,可以直接插手這一類型的人事任免。

當然啦,這一規定只適用于今后,曹操的原從班底不在此列——不是說荀攸、是勛、陳群等人就必須在三臺、四部一直干下去,除非君主特旨簡拔,或者等新一代通過科舉考試的士人成長起來,才有機會讓位的。曹操直接把這權就給抓過去了,說現任重要官員,我親自品評,給個等級好了,還順手一指:“公達、宏輔、孝先皆可列二品也。”

除非圣人復生,否則沒人有一品的資格——或許荀文若仍在職的話,曹操會考慮列他為唯一的一品吧。

這種品評并非終身制,三年一定。科舉考試也是三年一考,估算宣布政策、中正品評的時間,第一次考試就定在了本年秋后。是勛建議,科舉考試這是個新生事物,恐怕各郡未必具備切實理解和執行的能力,首次考試咱們直接跳過郡試,就由中央來舉辦吧,算是給日后定一個基調,給各郡做一個模本。曹操說好,即命是勛主持此事,吏部尚書陳群、選部尚書任嘏、文部尚書荀悅、門下監劉放參與籌劃。

就總體而言,這套制度還是對世家有利的,并且主要因為只施行于魏國五郡,才允許外郡人士投刺自薦,這算是個臨時性的舉措。世家代表們都說,等到中正制上了軌道,乃可施之于全天下也,到時候就不必再搞什么自薦啦,等于朝廷通過中正官,把全天下的讀書人全都管理了起來。

而至于施之于全天下是不是等同施之于全漢朝,眾人皆“呵呵”一笑,心照不宣。

這回開會,曹操不是光帶著是勛來的,身旁還跟著兩名機要秘書——陳琳和蘇林,眾人一邊討論,這二位就跟中書的小吏一起把條目開列出來,還沒開飯呢,詔書草稿便已擬就。曹操說我拿回去再由秘書監潤色,然后下給中書、御史,核發各郡。

等飯吃完——其實荀攸等人也就吃了個半飽,誰叫曹操吃得太快呢?主公都放下筷子了,誰還敢繼續往嘴里扒飯啊——曹操說咱們得進入下一個議題了:“吳可伐否?”

眾人乃皆曰可伐,只有是勛故意唱反調:“恐未可輕伐也。”

曹操伸手一指:你丫又來了。有話就直說,別再兜圈子啦!(未完待續)




上一章  |  漢魏文魁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