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魁第三章、納頭便拜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漢魏文魁 >>漢魏文魁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章、納頭便拜

第三章、納頭便拜


更新時間:2016年01月07日  作者:赤軍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赤軍 | 漢魏文魁 
最新章節

閱讀底色..

淡藍海洋

明黃清俊

綠意淡雅

紅粉世家

白雪天地

灰色世界





對于是勛深夜召見桓范一事,是復完全搞不明白用意何在,可是此刻聽得桓元則一開口,他卻不禁倒吸了一口涼氣。轉過頭去望一眼老爹,心說這家伙雖然是鄉巴佬,倒是挺敏啊……老爹你怎么瞧出來的?

是勛緩緩頷首:“即馬伯庸,亦太子所任者也。”

桓范就說了:“風傳天子西征,太子多用私人以充糧道,今所刑者眾,誠恐牽累太子,未知太尉可有對策否?”

是勛并不作答,是復卻搶先幫老爹說了:“既為太子事,家父何必對策?”

桓范勸說道:“今太子之立,未足一載,若因此牽累而廢,誠恐社稷動蕩。太尉為國家重臣,細務不必糾,然此大事也,焉可不理?”

是復笑道:“所刑者皆小吏耳,何可動搖太子之位?”

桓范搖搖頭:“微漸不杜,或成大禍,可不慎歟?況馬伯庸微末下吏,而竟敢私售軍糧,此事大有蹊蹺。誠恐小人設謀,專為害太子也,則其必有后手,若不先為之防,待其發動,即大廈亦或傾覆也。”

是勛眉頭微皺,心說有些事情還是略略透露一點兒給桓范知道吧,瞧瞧他究竟是不是可用之才——反正私室中事,也不怕他泄露出去,大不了一刀兩斷罷了。雖然說這種制度對普通民眾太不公平,但時勢如此,若他起意徹底砸爛富貴階層的特權,估計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諸郎仍歸光祿統屬,但光祿勛就此降等,已非九卿,而直屬于門下省。漢代諸郎最盛時有五千余人,官吏后備隊過于龐大,真正能夠出人頭地的比率太低,如今則限額在千人以內,以實宮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避免宦官群體不必要的膨脹——很多并不接觸妃嬪的職司,乃可由郎官充任,不必非找閹人。

是勛貴為太尉,自然有多個蒙蔭為郎的名額,只可惜用不大出去。是復已尚公主,是郯將來也可能會有更好的出身,至于自己幾個堂侄,除是峻尚且夠不上二千石外,也都各有其父可以蒙蔭,不用他這個從叔父操心。是家老大是著倒也品秩低微,問題他就沒成活的兒子啊。

所以是勛能夠幫得上忙的,暫時就只有一個是詳,然而是詳志向頗大,只想跟著伯父讀幾年書,將來好應科舉,不想再去實習那么多年。是勛手頭名額綽綽有余,自可送一個給廉昭——終究算是表外甥,也是自家子弟。

至于桓范,從此就留在是府為賓了。漢代貴府的賓客,既有機會掌握權勢,也有機會被直接舉薦為官,但當官僚制度相對完備,且科舉制度開創以后,這兩條道路就基本上斷絕了,只是對于士人求官而言,仍然不失為一條終南捷徑。因為這終究是一個資歷啊,雖然無法因此而直接獲得做官的資格,但通過別的途徑得以入仕后,此資歷對于謀得好職或快速升遷,肯定還是能夠起到一定推動作用的。

故此是勛以太尉之尊,府中賓客仍可車載斗量,只是有些才能的大多放出去了,剩下的或者無意為官,或者不堪大用。如今是勛已經可以大致確定,廉昭帶來這個桓范正是歷史上的“智囊”,那必須要將其牢牢綁在自己身邊,起碼先培養、運用,同時也掌控個三五年。桓范得聞是勛密事,不敢遽退,也“心甘情愿”入幕為賓。

他雖然也算世家出身,終究前幾代都是做的漢官,于魏朝無尺寸之功,本人除非科舉,別無入仕之途,所以才坎坷蹉跎到三十來歲。科舉制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次考試,可能受到各種偶然因素的影響,誰都不敢保證自己一定考得中。若能先入太尉府做幾年賓客,將來應試就有可能加分——別的不說,能得太尉青睞者,郡中誰敢給他下等品評?即便因此而耽誤了一兩場考試,一旦入仕,升遷途徑卻會變得更加平坦而寬闊。

所以說他“心甘情愿”,并非虛語。是勛為什么會對一個初識之人透露隱事呢?很明顯就有招攬之意嘛,自己正好順桿兒爬。而倘若桓范的腦筋一時間沒能轉過來,未曾及時剖白忠心呢?那估計就只有死路一條啦。

這招攬本身,也是一場測試。

桓元則在是府的主要工作,是幫助是勛整理文書,因此時常得以應召進入書齋——前兩個有此資格的,是已故的關士起和失蹤的逄元圖。當然啦,是勛并沒有向桓范透露相關自家情報網的情況,情報網仍然由是復掌控,只是會通過是勛之口向桓元則通報一二,以期協助分析,籌劃對策。在桓范看起來,太尉實在耳聰目明——想是門生故吏遍于天下的緣故吧。

首先必須詳細分析的,就是這回在西市上絞殺棄市的那三十二名官吏,加上提前自縊的馬齊馬伯庸,這場風波總計害了三十三條性命。經過是復對這些人出身、履歷的甄別、調查,其實二十九人(包括馬齊),都是通過太子曹丕,才得以混進這次軍糧物資運送的工作流程中去的。

而這二十九人的晉身之階,又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類型……



上一章  |  漢魏文魁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