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后的棺槨周圍放有玉石,香料,青花梅瓶,棺槨上還放有木制的儀仗和旗幡,看來朱棣對自己這個侄媳婦還不錯,并沒有虧待她.●⌒,
接著清理的是朱文圭的棺槨,也就是朱允炆和馬皇后的兒子,他身上蓋緞被,被下放置衣服和金,銀器,尸體下是一床織金緞被,下有四層褥墊,其中一件上綴有"消災延壽"金錢1oo枚.
他頭戴黑紗尖形棕帽,上身著繡龍方補黃綢夾衣,下雌色纏枝蓮花緞夾褲,腰系繡云龍紋長袍,足蹬黃緞鞋,而他也僅存骨骼.
最后清理的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棺槨,朱允炆的棺槨最大,長3.3米,高1.8米,棺內除他的尸體外,塞滿了各種陪葬品.
他最上層蓋的是織錦被,被下放著袍服和織飾匹料,尸體下墊著一條錦被,被下還墊著9層被褥,其中一件褥上縫綴"吉祥如意"金錢17枚.
他身著刺繡袞服,腰系玉帶,頭戴烏紗翼善冠,下身雌素綾褲,足蹬紅素緞高繡靴,他的尸體亦已腐爛,僅存骨骼.
除棺槨內的隨葬品外,棺槨外的隨葬品也十分豐富,帝后的棺槨附近有29個朱漆木箱,箱內裝滿了金銀器,冠,帶,佩,飾,銅錫明器,武器,謚冊,謚寶和木俑等物,共計2648件,其中不少珍品均屬見.
金器有數百件,其中以帝后的金冠,金酒注,金爵杯尤為精美.
朱允炆的金絲翼善冠,全用極細的金絲,采用多種工藝編織而成,且堆壘出二龍戲珠圖案,孔眼勻稱,外表不露任何接頭痕跡,尤其是龍的造型生動有力,氣勢雄渾.
出土的皇后鳳冠有四頂,馬皇后的一頂上有三龍兩鳳,龍是金制.龍口銜珠寶,左右兩龍各銜長串珠結,鳳口銜珠滴,鳳上滿飾翠云.這翠云是將翠鳥的緣羽攢點在硬紙上,此點翠的方法沒有流傳下來.
冠的里面是用漆竹絲做的圓錐,邊緣上鑲著金制口圈.
另三頂是十二龍九鳳冠,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這六龍三鳳冠最為精美,六條用金絲編織的龍雄踞居于鳳冠上.昂欲騰,三只用翠鳥羽毛粘貼的鳳屈居于下,展翅若飛.
龍,鳳均口銜珠寶串飾,在滿飾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寶石綴編的牡丹花,及點翠的如意云及花樹之間穿行嬉戲.
冠后的六扇博鬢,左右分開,如五彩繽紛展開的鳳尾.
此鳳冠珠光寶氣,富麗堂皇,共有紅,藍寶石128塊,珍珠54oo多顆.重29o5克.
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明永樂三年定制,皇后禮服,其冠九龍四鳳,而這里出土的鳳冠龍鳳數量與史料記載不同,這對研究明代典章制度很有價值.
金器中還有金酒注,金爵杯十分引人注目.
金酒注的注體上遍刻云龍花卉紋,注腹兩側各鑲以白玉雕成的盤龍,龍的眼睛嵌以鮮艷的紅寶石,具有"畫龍點睛"之意.
金爵杯的爵腹外壁壓刻半浮雕式的二龍戲珠及海水江芽流水紋飾,三足及二柱各刻龍紋.
金托盤口沿及腹內壁刻勾連云紋.底內壁壓刻龍趕珠圖案及云紋.
爵底外壁還刻有銘文"永樂年造足色金重五兩一錢七分",從這里也能夠證明,這座陵墓的建造,永樂帝是知道的.一個方面是因為道衍這個名字,再個就是馬皇后和朱文圭的棺槨.
如果沒有永樂大帝的幫忙,他們一家三口是絕對湊不到一塊的,更不要說出土了永樂年制作的爵.
而且韓孔雀甚至懷疑,這里很多東西,都是永樂大帝后來送進來的.要不然,以一個亡國之君怎么可能湊夠這么多陪葬
特別是那花樣繁多的絲織品,要知道在古代,這里的這些絲織品,可不是誰都敢做的.
而絲織品在這座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各種袍料,匹料和服飾用品達6oo多件,其中多為各種質地的提花織物.
匹料多數貼有腰封,腰封上記載匹料的顏色,紋飾,質料,用途以及長度,有的還記下了織品的名稱,產地,織造年月等.
匹料中最有特色的是五彩繽紛的花,有花緞,花紗,花羅,花綢等,這是在傳統織錦的基礎上,吸收了緙絲的通經斷緯技術,采用局部控花盤織的方法而形成的新絲織品種.
這種技術在明以前已出現,但作為絲織物整體紋樣的織造方法,則是明代絲織工藝的重大成就.
地宮出土的多姿多彩的服飾中,尤以刺繡的百子衣為珍貴,該衣出于馬皇后棺內,是正兒八經的皇后常服.
《明史輿服志》記載:"皇后常服.洪武三年定……衣用織金龍鳳文(紋),加繡飾."
百子衣圖案以升龍,行龍左右盤繞與百子嬉戲為主題,莊重富麗.龍紋姿態生動,龍身粗壯有力,四周飾以云,海水,江芽等紋樣,更襯托出龍的威嚴氣勢.
在前后襟的下半部與寬大衣袖上,繡有1oo個體態豐腴,活潑可愛的童子,正在進行各項游戲,如讀書,出游,捉迷藏,沐浴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百子周圍飾有金銀錠,方勝,古錢,犀角等八寶,還有以梅花,荷花,桃花,菊花,山茶等花卉組成的春,夏,秋,冬"一年景"圖案.
整個紋樣寓有"子孫萬代,多福多壽"之意.
這座陵墓,除了棺槨之中出土的金銀器和服飾之外,地宮當中出土的最為出彩的還有瓷器.
雖然這里出土的瓷器不多,只有16件,可分為兩類:青花瓷和三彩瓷.
青花瓷占多數,有13件,其中缸3件,梅瓶8件,碗1件,胭脂盒1件;三彩瓷3件,其中香爐1件,花觚2件.
地宮出土的一件瓷爐,釉色為黃,綠,紫三色,也叫"明三彩",耳足是由兩條蟠螭盤環曲繞而成,異常生動,是瓷器中的珍品.
除了這個,還有青花龍紋大缸,青花梅瓶,個頭都不小,可以說每一件都是珍品.
這座古墓出土的珍品不少,像一些數量眾多的陪葬品,都有精品出現,比如地宮出土的玉器類,以鑲寶石金座玉爵為上品,爵周身以白玉雕成,造型威猛矯健,刀法細致有力,為一難得佳作.
當然,這座古墓也不是所有東西都是珍品,精品,比如出土文物中,除珍貴的金,銀,玉,瓷器外,還有相當數量的銅,錫明器.
銅器在歷代墓葬中多有現,而這里出土的銅器,除5件是實用器(計鎦金銅勺2件,鎦金銅油漂3件)外,其余均為明器,共6o件.
錫器全部為明器,多達37o件,銅,錫明器總共4oo余件,在出土文物中占有相當比例.
這些銅,錫明器比起金,銀,玉,瓷等器物顯得很遜色,器型小,制作粗糙.
銅明器的各個部件,均系先打制,再經焊接或鉚釘合在一起.
全部為素面鎦金,但鎦金甚薄,多已脫落.
錫明器,根據器物的不同形狀,先剪制錫片,分別打制出器物各部位,然后焊接成形.
所有器物的器蓋均與器身焊接在一起,有的只是象征性的部件,使器物僅具其形而已.
這寫起來非常簡單粗糙的象征性器物,很重要的一點是它們大多數器身上貼有墨書紙標簽,標明器物名稱及數量,少數無標簽.
在出土器物上有銘文不新鮮,而在器物上貼墨書紙標簽標明具體名稱的則是很少見的,而且數量多,又是器型較小的象征性器物.
我們現代人可以通過這些帶標簽的象征性器物,了解明代宮中器物的形制與名稱及宮中所用器物種類.
因為明器是仿生前所用之物制作的,所以定陵出土的這批銅,錫明器亦即仿宮中實用器之形制而作.
其上墨書標簽的名稱與宮中實物是相符的,而且是準確的.
因此,這批銅,錫明器為研究明代宮廷器物的形制和定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些大批量出土的珍貴文物,自然是先處理的,等處理完了這些,一些數量少,又特別珍貴的東西,就落入了韓孔雀等人的眼中.
像金絲翼善冠,這個就是放置在建文帝頭側的一個圓盒內現的,它用極細的金絲編織而成.
下緣內外鑲有金口,冠的后上方有兩條左右對稱的蟠龍于頂部匯合,龍在上方,張口吐舌,雙目圓睜,龍身彎曲盤繞.
兩龍之間有一圓形火珠,周圍噴射出火焰.
此冠制作工藝技巧登峰造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此翼善冠分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全系金制.其前屋部分,以518根o.2毫米細的金絲編成"燈籠空兒"花紋.
由于當時的工匠技藝純熟,所編花紋不僅空檔均勻,疏密一致,而且無接頭,無斷絲,看不到來龍去脈,有如翼翼羅紗輕盈透明.
后山與折角也全用用金絲編成,編織形式同前屋.
后山部分組裝有二龍戲珠圖案的金飾件,其中二龍的頭,爪,背鰭和二龍之間的火珠,全部采用陽鏨工藝進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未完待續.)
關鍵字: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