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幫爹當軍閥第二二五章 馬城在望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之幫爹當軍閥 >>三國之幫爹當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二五章 馬城在望

第二二五章 馬城在望


更新時間:2014年03月27日  作者:終南道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終南道 | 三國之幫爹當軍閥 
第1頁

劉和對于徐晃在汾水東岸沒有跟郝昭硬拼的做法很是認可,覺得徐晃果然有成長為大將的潛質,懂得取舍和進退之道。郝昭雖然令劉和很是眼饞,但現在顯然不是捉人的時機,所以劉和聽過之后也就算了,并未將精力放在此人身上。

雖然沒有干涉徐晃這幾日的行動,但劉和一直關注著徐晃的進展,暗中讓田疇每日都向他報告徐晃的動作,并且與郭嘉和趙云等人分析徐晃的每一步部署到底有什么樣的動機和意圖。

一開始,徐晃讓士兵上山砍伐松枝制作簡易火把,立即就把眾人的好奇心給吊了起來。劉和給徐晃下的命令是尋殲汾水岸邊的袁軍,徐晃卻反其道而行,竟然命令士兵上山砍樹,這實在是出乎了眾人的預料。

后來,徐晃逐次增兵,在夜間前往晉陽城下驚擾守城的袁軍,劉和就獨自琢磨徐晃這么做的用意,得出的結論是徐晃還未找到城外袁軍的蹤跡,因此才要通過這種打草驚蛇的辦法引誘城外的那支伏兵現身。

但是,郭嘉卻不同意劉和的這個觀點,認為徐晃這么做是想麻痹袁軍,使他們堅信幽州騎兵必然會選擇從汾水西岸渡河。

事后據徐晃本人的解釋,當時他在晉陽城外連續兩夜擾敵,確實是想讓高干通知城外的伏兵,好讓城外隱藏的伏兵做好伏擊準備,實際上卻是一種麻痹敵軍的做法。

劉和自討無趣,于是又問徐晃他是怎么知道袁軍是在汾水東岸那一片地帶設伏的,因為徐晃派出去的哨騎似乎并未渡河偵察。

徐晃很實在的告訴劉和,他根本就不知道城外袁軍的具體伏擊地點,所以他不惜繞到汾水很上游的地方,然后一寸一寸地搜查過來。在徐晃看來,雖然這種地毯式的搜尋比較費力,但卻能保證最大可能的發現敵蹤。以免出現了疏忽和失誤。

劉和聽完之后,由衷地感到名將果然不是誰都可以當的,就看徐晃為了這次任務所動的腦筋,一般人早就被他給繞懵了。

徐晃這邊剛剛投效劉和,便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一舉讓劉和的眾多手下刮目相看。反觀高干那邊,卻是一片心驚膽顫和愁云慘淡。

五千出城設伏的步兵,被徐晃一次偷襲便殺傷了兩千多人,除了弓弩營基本上囫圇的返回了晉陽城,其他的幾營都是損失慘重。徹底報廢。更加令城中諸人上火的是高平竟然被徐晃擲出的一斧削掉了半邊脖子,當場就喪命在汾水岸邊。

若非小將郝昭臨危不懼,指揮若定,這次出城伏擊劉和的五千袁軍只怕損失更加慘重,李孚能不能活著回來都是兩說。

不過令城中袁軍覺得意外的是,劉和在取得了這場反伏擊的勝利之后,依然沒有離開晉陽的打算,似乎一直就在圖謀后勤補給充足的晉陽城。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劉和把來去如風的近萬幽州騎兵駐扎在龍山以西。這讓高干有種如芒在背的感覺,如今他已經獲悉界休一帶南匈奴人的悲慘下場,所以對于劉和的狠辣無情有了充分的認識。

高干估摸前往高柳報訊的快馬現在應該已經到了,如果顏良和文丑聽招呼。就該趕緊率領大軍返回并州,爭取在并州境內將劉和圍死,然后一舉解決了這個大禍害。

相對于拿下高柳和班氏等城池,毫無疑問解決劉和以及他麾下這支最為精銳的騎兵。才是最大的一份功勞。

高干在汾水東岸伏擊劉和的計劃雖然破產,但劉和竟然不知死活的將主意打到晉陽城頭上,不趁著這個空檔時間趕緊跑路。倒也省去了高干繼續派兵出城遲滯劉和的行軍。

于是,在接下來的幾天里面,高干便躲在晉陽城內當起了縮頭烏龜,對城外連日搦戰的徐晃和李蒙等人視而不見,任憑他們在外面羞辱和罵娘,就是據城死守不出。

時間又過去五日,高干收到顏良和文丑傳回的急報,得知圍攻高柳的主力部隊已經火速撤回并州,如今大軍已經趕至陽曲,三日之后便可抵達晉陽城下。

高干獲悉這個情報的時候,劉和派出去的細作也傳回了情報,不僅報告了顏良和文丑軍的大概位置,還向劉和報告了高柳、北平邑和班氏三城至今依然未曾被袁軍突破的好消息。

只要袁軍未曾攻入代郡,那么劉和好不容易建設起來的后勤裝備基地就依然安全無虞,這讓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對于挫敗袁紹、公孫瓚和公孫度幾路勢力聯手攻打幽州更加的有信心。

既然顏良和文丑已經被順利“牽”回了并州,劉和于是不再滯留龍山,立即下令全軍在當日夜間按照既定的行軍路線向西河郡全速轉移。當初從界休押解數百名南匈奴俘虜前往襄陵城的五百騎兵已經完成了任務,并于三日之前就趕至龍山與主力匯合,所以劉和的兵力并未分散。

為了迷惑高干,劉和留下了大量從南匈奴人哪里掠來的大件破爛,使得整個營盤在大軍悄悄撤走之后看不出什么變化。劉和還讓慕容平殿后,率領五百輕騎藏在營地內按時按灶坑起火,制造大軍人員未減,頓頓生火做飯的假象。

等到三日之后顏良和文丑終于率軍返回晉陽城下時,劉和已經一口氣跑出了四百多...


上一章  |  三國之幫爹當軍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