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小說。
強烈推薦:
溫家車馬過了平昌門,不多時便到了知府府邸,停在府邸青銅大獸首銜環廣亮大門前,陳清善陳知府早早迎了出來,陳清善與溫世珩是顯武五年同時入國子監學的同窗,后又一起考上丙酉科進士,陳清善更是殿試二甲第一名。
迎客的婢子、老媽媽上前將林氏、溫榮、溫茹扶下,而陳大夫人與陳家二位娘子亦親自來迎。
陳大娘和陳二娘見著溫榮和溫茹,很是熱情,陳月娘十三四的年紀,妃紅半袖襦裙,百合髻上簪著數朵水紅忍冬花,陳歆娘同溫榮一般年紀,翡翠短襦束腰裙,單螺髻上簪了三支綠玉笄,雖是家常打扮但看著舒心大方。
陳知府同阿爺、軒郎去了前廳,陳夫人攜女眷到后院說話歇息……
前世溫家一行亦是有到洛陽知府歇腳,只是溫榮迷迷糊糊,對如何來的知府府邸,后又是如何離開的,幾無印象。
知府府邸雖不若江南大戶園子那般以山水見長,沒有重檐迭樓曲院回廊,但是怪石古松也別有一番情趣。
四個小娘子在一起吃著茶果子說些各自地方有趣的事兒,很快便熱絡起來,而林氏同陳夫人本就是京中舊識,也在說著體己話。
林氏向陳夫人說了溫榮裙衫的事,陳夫人立即差人請了成衣匠到家來,為榮娘量了尺寸。林氏交代成衣匠若是有合身、時下又流行的成品使人送過來看看,若是沒有,就煩勞加急趕制則個。
“榮娘定是聽聞盛京美景和郎君甚多,所以連衫裙都來不及收拾,就匆匆忙忙上路了。”月娘知曉榮娘要臨時趕制衫裙時,戲笑了榮娘一句。
“叫你渾說笑我,看我不扯你嘴巴子。”溫榮作勢起身就向月娘撲來,逗的月娘是趕忙躲到陳夫人身后,卻是呵呵直笑個不停。
溫榮入京沒有事先準備好衫裙,說出去是件不體面的事,更有可能招來嘲諷或被看低了去,可陳夫人和兩位娘子并未因此冷嘲熱諷,或是暗暗藏了什么心思,只是玩笑了幾句。
溫家三房在陳家這二日,長幼相處都極是愉快,不管陳知府和陳夫人對溫家三房是真心相待,還是看在了黎國公府面上,但至少現在沒有算計之意,而月娘和歆娘亦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是不會和人繞彎子的直性子,這點溫榮很是喜歡。
有了陳知府家的交代,制衣匠不敢怠慢,連夜趕出了溫榮進府的衫裙,月白色縵紗暗花廣袖長衫、桃紅瓔珞束胸落地長裙、影金錦緞面玉底繡鞋,均是盛京最時興的款式,林氏見溫榮穿上了裊娜纖巧,肌骨瑩玉,這才放下心來。
雖與陳府相處甚歡,但入京一事亦不能耽擱。兩家的小娘子已然混熟,要分開了很是難過,溫榮畢竟是活過一世的人,心下雖不舍,但情緒不至于太過,溫榮看著泫然欲泣的陳家娘子和茹娘三人,柔聲安慰她們。
“盛京和洛陽是近的,待我們至盛京安頓后,就封了書信來,過數月京中便是賞菊江會,月娘和歆娘若是得空,一道去盛京可好。”榮娘一左一右握著二人的手,很是誠懇地說道。
溫榮前世并無交好的貴家娘子,在她印象中盛京那些貴家娘子,多是些驕縱任性自以為是的。
呵呵,不過前世的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溫榮心下自嘲了一句。
大家又說了些話,溫榮等人便上了馬車離開,溫榮撩起帷幔,月娘和歆娘還在遙遙同自己招手……
從洛陽到盛京需兩日車程,溫榮無事便陪著茹娘玩翻繩,或是琢磨琢磨九連環和魯班鎖。
“陳大郎過了年便滿十四歲,陳家打算將他送入京去國子監上學。”林氏和溫榮說著閑話,手上纏繞著紅粉兩色玉線,細巧地來回穿著,編那吉祥如意的祥云結。
“待在盛京安頓后,軒郎亦是要去國子監上學的么,剛好同陳大郎有個伴了。”出了陪都明承門,溫榮還能聽到阿爺同軒郎在夸陳家父子,說陳大郎眉眼自明,談吐間不卑不亢,是能成大氣候的,只可惜了陳大郎并非陳家嫡出之子……
溫榮倒是不認為可惜,自古以來,嫡出庶出之分困了多少人心思,滅了多少人志氣,可縱是名門望族,長房嫡出之子承了家業,揮霍無度,不思進取,也榮不過三代的,反倒是庶出的別自輕自賤了去,奮發圖強,得了功名,照樣光宗耀祖。溫榮心下這樣想,嘴上是不說的,有些事兒聽聽便罷了,榮華總歸是靠自己謀得,旁人那需多言。
林氏聽了溫榮說的,薔薇花般明艷一笑,“你阿爺都說了,此次入京,是要讓軒郎入那弘文館的。”言語中很是歡喜和得意。
溫榮顰著眉,軒郎果然還是要入那弘文館么。弘文館是大明宮西側文學館的下設學府,只有那皇親、一品大員的子弟方可入學,外人看來都是極富貴和權勢的聚集地。
高祖設置文學館初時,確實是‘引禮度而成典則,暢文辭而詠風雅’,可幾代后,弘文館內中的腐朽卻不能與外人道了。
軒郎本就性子恬淡隨和,十多年杭州郡淳樸生活,更讓軒郎對人沒防備,容易被人說教影響了去。弘文館中皆為貴族嫡出子,多是直接襲爵更不乏世襲罔替的貴家郎君,如此一來,又有幾個是真心上學,真心來學那論世經綸的。那些皇子雖有同在弘文館中上學,但圣人亦是為他們安設了教導師傅,只知玩樂的貴家郎君nǎ里能去比的。
如此在弘文館學了四年,軒郎只是被那些個郎君拉到歌舞坊吃酒,請些教坊歌伎到府中彈奏琵琶箜篌,雖說盛京風氣皆是如此,可讀書年歲就被白白耽擱,軒郎連著兩年殿試都未上榜……若不是如此,溫榮前世亦不會想將軒郎過到那長房去,平白惹了那么多不高興。
而國子監的學風溫榮是知道的,這兩年的國子監招納了許多有志之士,比如于如晦、孔世南、杜德明……數年后皆是被引入殿中,聽朝、講論、議文之人,備受圣人器重。
既已知如此,可得打消了阿爺阿娘送軒郎去弘文館的念頭……
相鄰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