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西晉當太子第323章 風起西域(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西晉當太子 >>重生西晉當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323章 風起西域(上)

第323章 風起西域(上)


更新時間:2014年03月27日  作者:瘋子161414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瘋子161414 | 重生西晉當太子 
吧內搜索

搜標簽

1回復貼,共1頁

吧主9就在司馬遹馬不停蹄視察江東各地的時候,朝廷也沒有閑著,政務方面自有內閣處理,不必細述。而軍務方面在祖逖的主持下,朝廷拉開了大軍西征的序幕,隨著一封封調令奔赴各地,廂軍開始大范圍的往西調動。

晉軍的異動也引起了草原上拓跋普根的震動,原來自拓跋比延得到大晉支持之后,他就無法在接下來的爭斗中占據優勢。為此拓跋普根就把下一個攻擊目標對準了西域,為了增強自身的實力,拓跋普根已派遣石勒為先鋒統帥五萬騎兵進駐西域。

可就在他想要發起攻擊的時候,大晉廂軍卻大規模往西調動,這引發了拓跋普根相當大的恐慌。這些年,通過明里暗里的爭斗,拓跋普根早就知道拓跋部落與大晉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要不他也不會著急拿下西域來增加自身的實力。

為了搶在大晉前面拿下西域,拓跋普根一邊急令石勒統軍快速進發西域,他一邊繼續整頓部落,先后又征集了十萬大軍,準備在石勒部之后再度挺進西域。至此鮮卑人為了征服西域一共集中了十五萬大軍,兵鋒直指高昌郡、龜茲、焉耆、車師等西域北道國家。

洪武十三年,春,正月,拓跋大單于拓跋普根拜石勒為使持節、都督西域諸軍事,與麻秋、王陽、支雄、逯明、呼延莫等將領,率五萬鐵甲騎兵,兵發漠北,踏上遠征西域的漫漫征途。

春寒料峭。漠北還籠罩在冰冷的寒氣中。也許拓跋普根和石勒二人誰都不會想到,這會是他們二人之間的永別之日。自石勒挺進西域之后竟然從此再未有機會踏上漠北的土地,再未返回中原晉陽家鄉。

石勒帶走的是他羯族最后一支精銳騎軍,這支部隊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被一步步的消耗在西域戰爭中。當然了,若是僅憑西域當地人的實力是不可能擋得住羯族精銳,可是此時的大晉也做好了收復西域的準備,廂軍怎能眼睜睜看著石勒搶走自己的果實。

雖然明知大晉會插手西域,但石勒依舊義無反顧的踏上西征的道路。大軍一旦開拔就很難回頭,沿著草原行進的石勒已經開始著手擬定西征的軍事計劃。

石勒大軍打擊的重點,一個是焉耆國,一個是龜茲國(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地處西域西部,區區兩個綠洲國家根本無法阻擋鮮卑人的西征大軍。

為了打下西域,拓跋普根和石勒可是做了充足的準備。糧食給養保障充分,而且西域諸國勢力比較分散,且缺少騎兵部隊,難以對抗強大的羯族騎兵。若想對抗,必定有另外的勢力,不得已西域諸國面對強大的羯族騎兵不得不暫時向大晉西域長史府求援。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戰爭。西域有條發財的路,誰控制了西域,誰就有取之不盡的財富。拓跋鮮卑欲獨霸西域,壟斷絲綢之路。西域諸國感到了很大的壓力,不得已才向大晉駐守西域的參將馬賢求援。然馬賢卻以晉軍尚未做好準備為由拒絕了西域各國。

這并不是馬賢不看重西域,而是他知道這是清理西域各國勢力的最佳時機。大晉樞密院在接到拓跋鮮卑西進的情報后,就定下了驅狼吞虎之計。

且不說大晉依舊按兵不動,單說石勒統兵至西域。做任何事都要有計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石勒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在整個西域共有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由陽關,經若羌,沿昆侖山北麓西行,即為南道;由敦煌西出玉門關,沿疏勒河向西進入牢海(今羅布泊)則為中道;由新玉門關,穿過五船磧(莫賀延磧)到達高昌(即今吐魯蕃地區)為北道。

石勒的軍隊是去攻打塔里木盆地北部的龜茲、焉耆為首的西域北部諸國,再加上大晉在西域南道的實力較為強大,這樣一來石勒就不會選擇南道。那么到底選擇中道還是北道呢?石勒麾下眾將都建議其選擇北道,由北道直取車師、焉耆。

然而面對茫茫黃沙,陌生的領域,石勒卻擬出一個大膽的軍事計劃。進入西域后,向南繞道中道,向羅布泊進發。要知道在西域中道的牢海(今羅布泊)西岸海頭就是大晉西域長史府駐地,眾將都以為一旦他們進犯牢海一帶,定然會引起大晉的反彈。

不過石勒一意孤行,堅持要走中道,當他率領大軍到達牢海東北岸邊時,位于牢海以西的廂軍卻沒有做出一點過激的反應。眾將皆不解其意,只有夔安一人了解其中的深意,他對眾將解釋道:“將軍堅持走中道,正是因為其看穿了晉人也對西域虎視眈眈,他們巴不得我們能將西域當地勢力一掃而光,又怎么會主動來攻擊我們?”

石勒一邊心安理得的休整軍隊,在當地大張旗鼓召兵買馬,聲言要繼續西進。同時下達一道奇怪的命令,北渡孔雀河,翻越庫魯克塔格山脈,向車師進發。軍士們諤然,西域的國主們更加莫名其妙。

眾將鼓噪起來,一起來到大帳內,麻秋皺著眉頭問:“將軍,既然我們已到達牢海,晉軍又對我們視而不見,那我們就應該乘機向西攻擊焉耆和龜茲,可我們為什么不直接沿孔雀河谷向西北進軍,卻向北到車師呢?”

“對呀將軍,從鄯善到車師中間橫亙著高大干旱的庫魯克塔格山脈,而且車師到焉耆國中間還隔著300里流沙。若沒有熟悉地理的向導,我軍很難通過那里啊!”

在麻秋看來,沿孔雀河至焉耆國約不到一千里,翻越庫魯克塔格,再折而至焉耆國,約一千五百里,如此舍近求遠,豈不好笑?大家注視著石勒這位赫赫有名的大將,莫不成腦子進水了?

石勒微微一笑,只說了一句話,大家都不笑了。不是人家缺心眼,而是自己實在太笨。

“聲東擊西!”這是一條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古老的不能再古老的計策。用兵之道看似很簡單,其實千變萬化。按照常規作戰原理,的確不該舍近求遠,但真正軍事家是懂得“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用兵之道。

由孔雀河西進,敵人必有準備,易受焉耆和龜茲兩國的夾擊。由羅布泊轉而北上車師,在車師國休整,出流沙300里直抵焉耆國都城下,可奇兵制勝。

說服了麾下眾將,石勒統帥大軍順利拿下了車師國,經過一番整頓石勒征集了一萬車師軍隊,再加上其本部兵馬共六萬人南渡流沙。

大軍一路艱難行走在漠海,茫茫大漠有其魔鬼的一面,也有其天使的一面。大風起兮,黃沙漫漫,日色昏暗,熱風撲面,黃沙蒙頭,四遠茫茫,莫知所在。太陽西下,氣溫驟然降低,寒氣襲人,將士們用毛氈裹體,棲身在細細的沙子上。

抬頭望天,長空如洗,星漢燦爛,銀河、星云,從來不曾如此清晰。朝行夜止,五天過去,大軍在沙漠中穿行三百余里,抬眼四望,仍舊一片流沙,所帶的水已不多,將士們相顧失色。

石勒鼓勵眾將士道:“本將聽說昔年漢將李廣利西征,精誠所至,飛泉涌出,我們難道就沒有誠心感動天地嗎?上天必將有濟,諸君不必擔憂。”

沙漠氣候確實出人意料,石勒話音剛剛落地,大雨傾盆而下,平地三尺。大軍士氣大振,一鼓氣渡過沙漠,兵鋒直抵焉耆都城。

焉耆國王大驚,國中之精銳都在孔雀河上游,萬沒料到五萬羯族騎兵突然從大漠冒出。登城而望,旌旗蔽日,萬馬奔騰,黑衣甲兵,刀槍如林。焉耆國王慌忙下令開城投降,龜茲以東諸國盡降,石勒率得勝之師,渡過輪臺,向龜茲挺進。

龜茲國王白純自恃背后有烏孫支持,將城外居民悉數遷入龜茲王城內。堅壁清野,固守待援。為穩定大軍人心,瓦解敵人斗志,石勒大玩心理戰,說他做了個夢,夢見一只金色大象飛越龜茲城而去。西域人奉佛,石勒借此解夢說:“金象即佛神,保佑龜茲國的佛神走了,他們肯定滅亡。”于是,軍心振奮,將士們踴躍攻城。

烏孫當然不能坐視不管,國王的弟弟率騎兵十萬,率領溫宿、尉頭等西域屬國的國王,合兵三十余萬來救龜茲。

決戰!聞敵來犯,石勒抓住戰機立即下達了決戰命令,然而眾將將領們沒人贊同主帥石勒的建議。倍則攻之,兵法上講得明明白白。兩倍于敵人的兵力才可以進攻,何況五分之一。眾將都認為只有守,連營結陣,死守不出,才有希望。

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照本宣科就能獲勝,書呆子是最優秀的軍事家。因此石勒對死守戰術嗤之以鼻,他在軍事會議上耐心的向眾將分析道:“敵眾我寡,我軍困守營中,若敵人內外夾攻,必分兵抵抗,勢分力散,怎么是破敵的良策呢!”(。

()1樓2014030621:39

吧主9

收起回復2樓2014030621:40

烏迪內

主勝2平局12.24客勝9.72倍數:倍

1回復貼,共1頁

為興趣而生,貼吧更懂你!或


上一章  |  重生西晉當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