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西晉當太子第315章 遷都長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西晉當太子 >>重生西晉當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315章 遷都長安

第315章 遷都長安


更新時間:2014年03月29日  作者:瘋子161414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瘋子161414 | 重生西晉當太子 
››


目錄:

網站:

“愛卿說呀,接著說,正好說到朕的心坎里了,朕很感興趣。”司馬遹見張賓突然停下不講了,不由得催促道。

“是,臣下接著說。”張賓沖著皇帝一使禮,接著說,“如今的雖號稱東方大帝國,但實際上也不過是身處東方一隅。自三皇五帝始,我華夏文明一直影響著世界東方,卻不曾向西擴張半分。可要想征服天下,取得天下霸權,就必須西進與西方各國較量!”

“大家請看,在這份世界地圖上,我們與西方霸主羅馬帝國之間隔著中亞、西亞各國,因此誰先得到中間這些地方,誰就能稱霸天下。簡而言之就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亞、西亞,而欲先征服西亞、中亞則必先征服西域。”

“因此,我們華夏要想征服世界,也必須征服西域,可是我們現在何處呀?我們鞭長莫及呀!所以我們的都城必須西遷,一直遷到關中長安,那么我們就能出玉門關而臨西域。只要西域有變,時機成熟,我大晉派一只軍隊出玉門關,就能兵逼西域各國,到那時稱霸天下的主動權就在我們的手里呀!”

“好,好,好,說得好,說得好呀!真是說到朕的心坎上了。”皇帝司馬遹興奮地說道,一直以來大晉的知識分子、戰略家一直都只以東亞范圍內一片土地來思考天下大局,他們很少抬眼看世界,也從不關心華夏以外的地方,張賓這次可謂是第一次站在較高的地方為華夏謀劃全局。

張賓的話音剛落,司馬遹就迫不及待的拍掌叫道:“好。好,愛卿說得太好了!朕意已決。有再言遷都不利者,”說道這里,司馬遹從腰間抽出寶劍,照定龍書案的一角砍去,書案一角齊刷刷被砍了下來,啪一聲掉地上,然后司馬遹對著下面的眾朝臣說。“有再言不遷都不利者與案同!”

司馬遹這一下算是震懾住在場的眾位大臣了,再沒有人說什么了。朝堂之上安安靜靜,人都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

司馬遹停了一小會兒,看了看下面的眾臣,再沒有人說話了,就下令道,“著首輔張賓自今日起。全權負責遷都事宜。不得有誤!賜卿專權獨奏之權,有任何阻撓遷都者,卿有先斬后奏的之權。”

“臣遵旨!臣定當竭盡全力把遷都之事辦好。”張賓跪下接受了皇帝司馬遹的旨意。

當定下了遷都之議之后,眾人都知道遷都長安已不可阻擋,除了一部分關東世家心有戚戚外,大多數人還是相當興奮的。不管怎么說,長安乃是天下第一雄城。用之作為都城那是再好不過了。

“啟奏陛下,老臣心中還有一絲疑問要請教陛下!”正在這時,次輔裴危躬身奏曰。

“哦?愛卿有何疑問,不妨道來!”

“陛下,一旦都城遷到了長安,那洛陽城的地位該如何處理?是將她視作大晉的陪都還是降為一般的州郡治所?”

裴危又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按理說洛陽不再是京師了,理所應當的應該成為司州治所駐地,但司馬遹不得不考慮一下關東世家的感受。就像當初東漢遷都洛陽時,也沒把長安降為郡治所。而是作為一個陪都來對待。

司馬遹看了看正眼巴巴看著他的世家官員,朗聲道:“洛陽作為曾經的帝都,她盡到了應該盡到的責任和義務,如今她的使命已經完成,但我們也不應該拋棄她,反而要更加的善待洛陽。因此朕決定定洛陽為我大晉的東都,是我大晉三大陪都之一!”

“陛下英明!”

“吾皇萬歲!”

“傳朕旨意:即日起冊封洛陽為東京、長安為西京、薊州為北京、建康為南京!”

為了緩和關東世家的不滿,同時也為了緩解新京師長安今后面臨的人口壓力。司馬遹吸取了后世各個朝代的經驗,在四個比較有名的城市設立了四個陪都,以各自的只能分擔京師長安的壓力。

洛陽,作為都城的歷史悠久。不只是東漢一朝,早在春秋時期,便是東周的都城。雖然洛陽皇宮曾毀于軍閥混戰,但歷經魏晉兩朝的重建已經初具規模,尤其是在司馬遹登基后,洛陽就沒有停止過擴建。再加上洛陽還是南北運河西端的終點,是朝廷重要的水運碼頭港口,以她來作為大晉的陪都足矣!

西京長安就更不必說了,那是秦漢兩朝的都城,再加上司馬遹十五年來不斷地擴建翻新,如今的長安已經是天下第一城,就算是今后拜占庭建成了也趕不上長安的規模大。而且由于長安采取了大量水泥和石料,使得長安在堅固程度上更是遠超歷代。

北京薊州乃是北地重鎮,一直以來都是幽州治所所在地,也中原王朝抵御東北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軍事重鎮,更是南北運河的北段終點,是大晉重要的水運樞紐。自打朝廷收復幽州之后,薊州成為了北方的軍事、經濟中心!

南京建康之前一直都是江東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如今回歸朝廷之后,司馬遹不希望降低其作用。畢竟要開發江東還離不開這座作用巨大的城市,有了建康的示范作用,江東的開發將會更加順利。

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到了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初,大晉正式宣布遷都長安。天子司馬遹、太上皇司馬衷、太后謝玖、皇后王惠瑩、四大貴妃、九大嬪妃、皇子、公主、百官、侍衛、內侍共五萬人前往長安。

皇帝司馬遹連同皇室人員都坐在中間的馬車上,前面是開道的宿衛軍,后方跟著的是百官和禁衛軍,整支隊伍浩浩蕩蕩地開到長安。早就抵達長安的張賓則領著一大幫官僚,站在長安長安城外三十里迎接皇帝一行。

幾千輛馬車,數萬馬匹沿著東西大動脈西入關中,十天后,在十二月十二正式抵達長安近郊,稍等三日后,等到了十二月十五,朝廷將舉行遷都大典。

三日后,臘月十五,遷都大典正式開始。

從灞水渡口到長安東門的三十多里地的官道兩側,擠滿了宿衛軍將士和近二十萬長安民眾的民眾,十數萬人列隊歡迎,他們揮舞彩旗、彩帶,鑼鼓喧天,喜氣洋洋。

這一天,皇帝司馬遹和皇后兩人同坐在輦車上,穿著紅底黑邊的皇帝禮服,頭戴皇冠,精神抖擻,不住地向兩側的長安軍民揮手致意。

司馬遹領著皇室成員先去拜祭了天地和大天尊,隨后由禮部尚書恭讀祭天文告,最后由張賓、祖逖領著文武百官向大天尊致敬。接下來,除皇室成員之外的所有人員又前往京師皇家陵園,向這里的陣亡將士的英靈默哀一刻鐘。

終于實現遷都長安的夙愿了,司馬遹滿心歡喜。不論是前生今世,長安一直都是司馬遹喜歡的城市之一,而且他一直都認為長安乃是華夏最具帝王氣勢的城市。

后世曾有一個歷史學家,對華夏歷朝歷代的京城做過歸類,發現早期華夏,建立國都,喜歡東西方向平行移動,國都不在長安,就在洛陽。后一千年的華夏歷史中,建立國都,又采用南北移動的規律,沿著大運河的走向,南端是杭州和南京,北端,當然就是幽州,后來又被稱做北京。

這種東、西移動國都,和南、北移動國都的歷史規律,各自占有華夏封建社會的半壁江山,構成一部完整的華夏古代歷史。但深入的看,就能發現,長安是其中的皎皎者,不僅建都最久,執早期都城之牛耳,也是最適宜做為政治中心的地方。

這個適宜,不在于水土、人情、乃至神靈保佑等等,而在于長安的地理位置很妙,剛好位于不大不小的關中平原,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地形又如棗核狀,東西向,有天險做為關隘,南邊有綿延數百里的秦嶺,做為天然屏障,當中這塊號稱“八百里秦川”的狹長平原,既容得下幾十萬軍隊駐守或者馳騁,又容易閉關自固,利用地形以逸待勞。

除了地理優勢是促成司馬遹遷都的重要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司馬遹發現,歷史上凡是在長安建都的朝代,或者按照東、西走向建都的朝代,比如周、秦、漢、唐,各自都有其輝煌歷史,構成了值得后世華夏人,回味和自豪的一些古代社會波瀾壯闊的史詩。

而國都開始南北移動的那些朝代,比如宋、元、明、清,好象都是些乏善可陳,每況愈下的朝代。最其碼,和以往那些朝代相比,無法相提并論,屬于一些沒落的,走下坡路的朝代。這不能不讓人覺得,長安,應該是古代華夏,最適宜建都的一個地方。

隨著司馬遹正式入主長安皇宮,標志著華夏的統治重心再次西移,而這也是大晉帝國國策重心向西轉移的開始,也是從這一刻開始大晉拉開了爭霸天下,向西擴張的序幕!

瘋子161414:


上一章  |  重生西晉當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