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西晉當太子第一百零二章 科舉攬人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西晉當太子 >>重生西晉當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零二章 科舉攬人才

第一百零二章 科舉攬人才


更新時間:2014年03月28日  作者:瘋子161414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瘋子161414 | 重生西晉當太子 

相比于軍改的悄無聲息,大晉朝第一屆科舉引起的轟動絕對是超出任何人想象。一時之間,具有“自由報名,不論出身,僅憑才選”特色的科舉像春風一樣拂過整個晉朝大地,讓天下庶民寒門子弟歡欣鼓舞。

紛紛背起行囊,呼朋喚友結伴朝洛陽而來。而其中一名年約四十的中年人得知科舉的消息后,大喜過望。此人就是來自江東的大才陶侃。陶侃此時已經寓居洛陽多年,他在元康六年抵達洛陽,到了今年已有三年時間。

然而他出身寒門,再加上來自被北方世家大族排斥的江東,更讓他不可能融入到洛陽權貴當中。剛到洛陽時他靠著厚臉皮得到侍中張華的舉薦,才得以被授以郎中。

郎中就是有資格入選各類官職,但像陶侃這樣的窮賤之士是根本擠不進那些顯要的官位。最后朝廷“以侃寒官,召為舍人。”估計也就是相當于現在機關內的文書一樣的職務,負責處理一些簡單的文件。

陶侃雖然得到一介官職,但他的出身,以及與漢人不同的相貌(陶侃的相貌與漢人有所不同,因此曾被人罵為“溪狗”,史書上也說他“俗異諸華”。可見,他是少數民族。),依然為洛陽的達官貴人所輕視。

有一次,他與同州里的豫章國郎中令楊晫同車去見中書郎南人顧榮。途中與吏部郎溫雅相遇。溫雅問楊晫:“奈何與小人同載?”

名士樂廣欲會荊揚士人,有人推薦陶侃,竟然也遭到非議。陶侃在洛陽呆了兩三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這期間,西晉的宮廷內亂愈演愈烈。

公元299年,元康九年,太子司馬遹設計誅殺趙王以及賈后,成為晉朝實際上的掌權者,一時間聲勢大漲。但聰慧如陶侃者卻早已察覺到晉朝的動亂將很快就由宮廷內發展到宮廷外。

將來京都洛陽內外恐成為諸王軍隊與太子沖突、爭奪之地。在這種情況下,寓居洛陽的江東士族紛紛返家避亂。此時陶侃已經認識到,在洛陽的這種門閥政治下,他是難于出人頭地的。

又因受到江東士族紛紛返回家鄉氣氛的影響,他也準備南下了。適經朋友推薦,他得補任武岡縣令。武岡是荊州南部的一個縣。就在陶侃打點行裝,準備上路的時候,太子推出的科舉制一下子吸引了他的注意。

這時的陶侃已經四十多歲。他想起自己奮斗經營多年,竟然只落得到距政治中心遠而又遠的小縣當縣令的地步,其心情可想而知。

因此,當太子提出,不論出身,只以才干選拔人才時,他心動了。陶侃相信自己是有才華的,他覺得自己應該到更大的舞臺上去施展才華。就像祖逖、張賓、李特等人一樣,若是被太子看中,就不愁沒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

最后陶侃拒絕了縣令之位,準備留下來參加朝廷舉辦的科舉!

元康九年四月,春滿花開之時,太子提出的第一屆科舉正式開考,此次題目全都由司馬遹親自選定,注重考察眾人的實際才能。而且由于沒有教材,也沒有經驗,一切只能按照司馬遹的猜想進行。

因此晉朝第一次科舉基本上采用的是策論的形式,共分兩場,第一場主要考儒家、道家等各種典籍,是用來區分讀書人與普通人。由于科舉制過于吸引人,再加上司馬遹特意吩咐報名時不限身份出身,導致許多買賣人、匠人、失意士兵都想參加試試手氣。

因此,司馬遹不得不通過一場初試,將某些人篩選掉。不過,初試比較簡單,只要你認真讀個幾年書都能通過。陶侃也順利通過了初試,接下來就要復試,這部分的題目就比較難了,全是策論題。

陶侃拿到題目一看,皺了下眉頭,倒不是太子出的題目難倒了他,而是他從中看出了司馬遹與改革朝廷弊政的雄心。因為第一道題目就是:《兩漢、曹魏開國用人論》,直指朝廷用人的弊端。

陶侃自己就深受九品中正制的毒害,因此這個題目十分對他的胃口,只見他稍稍一思考,就下筆如有神。

司馬遹走進來的時候,眾位士子正在奮筆疾書。他打眼看了一下,其中一相貌奇特的中年人吸引了他注意。因為此人不但相貌奇特,而且氣質不凡,一看就不是個簡單的家伙。

監考官張華,看到太子盯著陶侃一直看,以為太子像他人那樣嫌棄陶侃的容貌,就附耳小聲道:“殿下此人姓陶名侃,江東鄱陽人,原是朝廷補授的縣令,可他拒絕赴任,堅決要求參加科舉。另外像他這樣的郎中、小吏多達百余人,多為寒門子弟出身。他們這些人在京城蹉跎大半輩子,幸運的話只能被授以縣府小吏,而更多人只能一輩子依附權貴生活。”

“唉!世家大族把持著進身之道,那些寒門子弟怎么可能有機會出人頭地?”

司馬遹一邊跟著張華交談,一邊面露精光盯著陶侃。這家伙絕對是個大才,說句不好聽的話,東晉初年若是沒有陶侃,東晉指不定要鬧騰到什么時候。

歷史上陶侃出身貧寒,初為縣吏,后至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

他一生東征西討,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其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又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因此為人所稱道。咸和七年(334年)去世,追贈大司馬,謚號桓。

熟知晉朝歷史的司馬遹怎么可能不知道陶侃,這家伙絕對是一個全才。他本人精于內政,勤于吏職,重于實事,綜理微密,謝安曾贊道:“陶公雖用法,而恒得法外意。”

更重要的是陶侃還是一位統帥之才,絕對的軍事奇才,歷史上東晉初年,江南并不安定,到處都是叛亂,是他安定江左,連破張昌、陳敏、杜弢、蘇峻、郭默等賊,在軍四十一載,威名遠著。

他為人務實慎重,明悟決斷,被人贊道:“陶公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抗諸人不能及也。”

而且此人是歷史上少有得以善終的功臣,享年七十五歲,死后被朝廷晉封大司馬。陶侃能從從寒門崛起,肯定不乏心機、鉆營之術;后手握強兵,時人疑其有窺窬之志,但陶侃卻能“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可見智明。

這一點他比王敦做的太好了!就是后來的桓溫不也在立下大功之后威逼朝廷?

“殿下能開科舉之道,為寒門子弟提供一個進身之階,必定能贏得天下寒門士子之心!”張華也不禁為太子這一招科舉制感到欽佩!雖然第一屆科舉進行的有些倉促,有些偏遠地區的士子根本沒有得到消息。

但僅僅是洛陽周邊地區,就有超過千人參加科考,最后只有三百余人參加復試,至于最終能有多少人被錄取,恐怕也不會超過一半,這還是太子為了防備世家釜底抽薪而專門儲備的人才,否則絕不會錄取這么多人。

“這里面參加的都是寒門子弟嗎?”司馬遹看著在場大多數都是衣著陳舊子弟,不由得開口問道。

“是的,殿下,據臣所知,這三百多人當中,其中一多半來自新城地區,剩下的三分之二來自京城周邊貧寒之家,只有不到十幾人來自高門大戶之中。而且這些人還是世家大族不重視的庶子庶孫。”

“呵呵,這樣不更好?孤本來就沒打算錄取那些世家子弟,他們不來,孤還省了一些氣力。早晚有他們后悔的一天!太傅,這些人才你要好好選拔一下,選出一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對于那些崇尚清談的人,孤一個也不要。孤只看重對方務實的一面。”

“請殿下放心,臣一定按照殿下吩咐來做!”

“嗯,科舉選士關系到國家興亡,半點都馬虎不得,此事交由太傅去做,孤也就放心了!”最后司馬遹勉勵了張華幾句,就離開了考場,畢竟現在他忙得很,不可能一直監考下去。

如今京城的局勢表面上平靜下來,實際上太子、世家兩邊不過都在做著最后的打算,一旦時機成熟,兩邊絕對會爆發更激烈的沖突。因此司馬遹對此一點也不敢放松,他通過軍改將軍隊集中了自己手里。

鏟除掉賈后一黨之后,他一邊試圖安撫住蠢蠢欲動的世家,為自己調兵遣將爭取時間;一邊削弱世家在京城的影響力。世家不好惹,司馬遹豈能不知道,但是他跟世家之間存在著根本利益沖突,雙方達成妥協的可能性太小。

現在科舉才剛剛舉行,也只是充當一個朝廷選拔人才的手段。若是他將科舉跟教育制度結合在一起的話,恐怕天下世家就要真的反了。為什么?因為太子此舉分明是沖世家手中搶權。

世家靠什么影響朝政,不就是一批批進入朝堂的世家代理人嗎?若是科舉制、新教育制度推廣了,有誰還會去上世家的私人書院?有誰還會巴巴求著世家推薦?這樣一來世家靠什么把持朝政?


上一章  |  重生西晉當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