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騎第182章 【顯神通,上善若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驍騎 >>驍騎最新章節列表 >> 第182章 【顯神通,上善若水】

第182章 【顯神通,上善若水】


更新時間:2015年03月20日  作者:虎賁中郎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虎賁中郎 | 驍騎 
章節目錄第182章顯神通,上善若水

就在西南大地烽煙彌漫之時,中原各州卻沉浸在十余年間難得一見的平靜生活之中.

這種相對平穩的局面得益于四大勢力的割據相持,彼此之間互相提防,相互牽制,以至于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對峙街,按兵不動.

在中原大地上,西涼李利的勢力橫在中間,占據司隸,豫州,徐州,揚州半部和南陽郡,徹底切斷了河北和荊州的聯系.

如此以來,李利的勢力就將中原各州分成三塊:李利的地盤居中,北面是冀州曹操,南邊是荊州劉表.

占據河北的曹操,擁有冀州,青州和兗州三州之地,擁兵近五十萬,虎踞冀州,一面環水,三面與西涼李利的地盤毗鄰.因此他只要稍有異動,就會刺激西涼軍的敏感神經,引起西涼軍的警覺,既而激發兩軍之間的矛盾沖突,大戰一觸即發.是以冀州曹操在沒有做好迎接全面決戰的情況下,輕易不敢擅動,不敢挑釁西涼軍,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正是因為這樣,中原腹地司隸和冀州相對平靜.彼此長期對峙,只要登上營寨或城樓便能清晰地看到對方的營寨和軍士,算得上是朝夕相對,卻老死不相往來.曹操與李利相毗鄰的南,北,西三面邊境之上,所有道路和隘口全都被西涼軍堵得死死的,一年四季不見人影,以致道路都荒廢了,長滿了荒草,許多道路都被雨水沖毀,已然無法通行.

相對于地處包圍之中的河北曹操,荊州境內卻是另一番景象.銜接荊州和司隸的南陽郡內.南來北往的商旅絡繹不絕,進出兩地的邊境城池已經成為商品的集散地,街市極其繁華.商鋪林立,百業興旺.放眼望去.城內每隔五十步就有一家客棧或酒肆,人口十分密集,數以萬計的百姓涌入南陽郡,致使南陽郡一年之內便增加了近十萬人口.

值得提的是,從荊州北上的百姓占據七成左右,余下三成是李利治下其它州郡的百姓.

由此可見,李利治下各州郡雖然還不算富庶,卻勝在安穩平靜.許多百姓之所以拖家帶口地遷入李利治下.就是希望能過上太平日子,即使生活得苦一些也沒關系,只要不打仗就行.因此許多百姓遷入南陽郡只是第一步,造冊落戶之后他們就會轉移到李利治下的其它州郡,其中三輔之地是大多數百姓的首選,其次是涼州,再次是朔州和塞外草原,而后才是司隸,豫州和徐州等地.

經歷過戰亂的人們都知道,別看豫州和徐州等州郡相對富庶,卻不太安穩.目前都處于戰爭爆發的最前沿.一旦爆發戰爭,這些州郡便是首當其沖,遠不如西涼腹地和河套草原太平.因此他們不遠千里而來,圖的就是能夠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說到這兒,南陽郡的重要性便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了.

南陽是光武帝劉秀的故鄉,被譽為"帝鄉".在亂世來臨之前,南陽郡受司隸和荊州雙重轄制,名義上歸屬荊州治下,實際上一直隸屬于司隸,歷任郡守都由司隸校尉舉薦,而后皇帝直接任命.與荊州刺史或州牧沒有關系,幾乎插不上手.

亂世之中.南陽郡幾次易主,占據此地時間最長的是袁術.憑借南陽轄下三十六縣的充裕人力和物力.袁術在南陽郡硬生生招募了近十萬人馬,致使荊州牧劉表屢次想要收復南陽,卻因顧慮重重而不了了之.直到司隸大戰時,劉表瞅準機會,出其不意地出兵南陽,一舉收復全境,從而將其納入荊州治下.

這是東漢立國兩百余年來,南陽郡第一次真正歸屬荊州轄制,不再浮于表面,而是實實在在的被劉表收入囊中.

怎奈好景不長.宛城之爭結束不久,伴隨討袁聯盟的成立,劉表起初認為這是個趁機擴大地盤的好機會,于是欣然出兵討伐袁術.卻不料淮南袁術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剿滅,以致他興師動眾地動用了十萬水陸大軍,連續征戰半年之久卻仍是徒勞無功,所得非常有限,頗有婿力不討好的味道.恰好趕上荊南爆發叛亂,劉表趕緊借坡下驢,毫不猶豫地立刻撤軍,從淮南之戰中脫身出來,一邊出兵平定叛亂,一邊置身事外,坐觀如火如荼的討袁之戰分出勝負.

然而讓劉表萬萬沒想到的是,李利竟然以他擅自撤軍為借口,突然出兵偷襲宛城,一舉攻占南陽.

得知南陽落入西涼軍手里的那一刻,劉表勃然大怒,既而氣急敗壞的大肆咒罵李利和西涼軍.當時他就想出兵再把南陽郡奪回來,給李利還以顏色,讓李利見識見識荊州軍的厲害,讓其知道他劉景升也不是好欺負的.可是,就在大軍集結完畢即將出發之時,劉表又反悔了,他擔心打不過李利,反倒招致西涼軍大舉進攻荊州,如此便得不償失了.

就這樣,劉表退縮了.他生生咽下了這口惡氣,坐視李利占據南陽,愣是一聲不吭,息事寧人,默認了這個事實.

殊不知劉表此舉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極大,大到他始料不及的程度,腸子都悔青了.

在李利被推舉為討袁盟主的三年里,劉表治下的荊州各郡縣至少有十余萬百姓逃離荊州,半數以上逃往李利治下的司隸,豫州等州郡,剩余百姓逃到西.[,!]川去了.而這僅僅是開始,此后一年多時間,又有數萬百姓逃離荊州,進入李利治下州郡,而劉表對此卻無可奈何,只能徒呼哀嘆.

畢竟荊州和南陽郡之間不比其他地方,沒有險峻關隘可守,地形相對平坦,因此邊境城池或關卡根本攔不住想要逃離的百姓;只要這些百姓執意想走,不管荊州軍如何阻攔都擋不住他們的遷徙腳步,早晚都能逃離荊州,遠走他鄉.

如果說大量百姓逃離荊州讓劉表甚是苦惱的話,那么荊州與李利治下州郡之間絡繹不絕的商旅通商,則讓他痛心疾首,夙夜難寐.按理說,他貴為荊州牧,完全有能力下令封鎖北上南陽的通商道路,嚴禁商旅通行.可實際上卻沒有這么簡單,他根本阻止不了兩地商賈的交易流通,因為這涉及荊州各大世家和商賈縉紳們的切身利益.

時下西涼軍不僅對冀州曹操形成了三面合圍之勢,同樣對荊州形成鉗制之勢,堵住了荊州北面和東面的商道.不僅如此,荊州以南是江東孫策的地盤,而劉表和孫策之間乃是宿仇,孫策之父孫堅就是死在劉表手上,因此彼此間早已斷絕來往.而西邊的益州劉璋與荊州同樣是素有嫌隙,早在其父劉焉在世時,因劉表揭發劉焉暗藏帝王之志而結下仇怨.從此以后,荊州和益州兩方勢力雖是共飲一江水,卻老死不相往來,并在邊境上屯集重兵,長期對峙相持.

如此以來,荊州世家和商賈們如果不與李利治下的商旅通商,無異于困住了手腳,無處可去.而劉表一旦下令封鎖關卡,嚴禁與西涼李利治下商賈通商,就等于斷了荊州各大世家和商賈縉紳們的財路,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切身利益.果真如此的話,必然引起荊州士族和商賈們的強烈不滿,說是怨聲載道亦不為過,由此引發難以估量的嚴重后果,甚至直接危及劉表提領荊州的根基.

正是這種大環境之下,劉表縱然有意抵制西涼李利麾下勢力滲透荊州各郡縣,卻也力不從心,只能坐視治下百姓源源不斷地逃往西涼;眼睜睜看著西涼商隊大搖大擺地進入荊州,與荊州各大世家和商賈們稱兄道弟,大肆交易,卻無可奈何,無力制止.

與之相比,在李利對冀州曹操治下州郡實行全面封鎖的情況下,李利治下的各大商隊和商賈們卻不受影響.除了冀州,青州和兗州之外,他們可以隨意進入李利治下的所有州郡,可以相對自由的進入荊州和江東,甚至是益州,走遍大半個天下也沒有誰敢為難他們.除此之外,李利治下還有西域通道和塞外商道,可以將西域諸國和草原上的貨物帶入各州,反之亦然;久而久之,不僅商賈們自身收益頗豐,還能促進貨物流通,造福各州百姓.

不得不提的是,迄今為止,西涼軍進取益州的消息并未流傳開來,傳播范圍仍局限于長江兩岸,并且,真正知道這一消息的只有極少數人,例如荊州劉表和江東孫策,以及帳下文武重臣.僅此而已.

壓力就是動力.

面對愈發嚴峻的局勢,冀州曹操,荊州劉表和江東孫策等三路諸侯不可能一成不變,因此在這表面平靜的局面之下,隱藏著無數暗流,各路諸侯都在積極運作,各顯神通,無所不用其極.只不過他們所實施的策略極其隱晦,動作極其隱蔽,尚未暴露在大眾視線之內而已.

而江東孫策的表現無疑是最為搶眼的.趁著天下局勢相對平穩之際,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他撤換了各郡縣七成以上的官吏,對江東世家和士族實行全面清洗,手段極其強硬,儼然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堪稱大刀闊斧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上一章  |  驍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