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騎第132章 【風雷動,驍騎出征】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驍騎 >>驍騎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2章 【風雷動,驍騎出征】

第132章 【風雷動,驍騎出征】


更新時間:2015年02月21日  作者:虎賁中郎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虎賁中郎 | 驍騎 
選擇字號:

選擇背景顏色:

正文第132章風雷動,出征

本章節來自于

韋康聞言后,非常驚訝,扭頭看了看左后方的楊阜,眼神中流露著由衷的欣喜與祝賀。

然而楊阜此刻卻是一臉茫然,一副不可置信的神色,儼然是被天上突然掉下來的大餡餅砸得暈頭轉向,以致怔怔愣神,渾然不知韋康此時正看著他。

看到這一幕的韋康,完全能夠理解楊阜此刻的心情,知道他心里必定是驚喜過望,以致舉止失措,似乎不敢相信這一切都真的。是以韋康不但不介意楊阜當眾失態,反倒真心地替他感到高興,此番他可謂是夙愿得償,終于盼到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隨即,韋康收回目光,起身出列對周瑜躬身施禮,滿口答應道:“不敢請耳,固所愿也。一切全憑都督調遣!”

干脆利落的應允聲中,韋康臉上洋溢著感激的笑容,仿佛此刻被周瑜賞識的不是楊阜,而是他自己似的。由此可見,他與楊阜交情匪淺,情真意切,即便沒有親屬關系,亦是莫逆之交。

“嗯,韋太守深明大義,實令本將佩服。”周瑜面露笑意的輕輕頷首,接聲說道:“難得太守如此赤誠,本將索性直言相告。實不相瞞,本將之前并未聽說過楊阜郡丞的名字,是以真正欣賞他的不是我,而是主公。主公此前曾對我說,京兆之地自古藏龍臥虎,時下涼州境內便不乏人中俊才,其中便提到韋康太守及令尊和令兄父子三人。亦對楊阜頗為贊賞。若不是時間太過倉促,想必主公會親自接見二位。”有感于韋康和楊阜之間真摯的友情,周瑜索性把話說開了。如此方能讓他們二人徹底放心,真正高興一回。

韋康聞言神情頗為振奮,躬身正襟,揖手朝著西南方向躬身遙拜,一揖到底,以示對主公李利的崇敬。而后,他拱手對周瑜恭聲道:“在下代家父和兄長拜謝都督提攜之恩。此番都督領軍出征。但有差遣,在下必定肝腦涂地。在所不辭!”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韋康鄭重表態,表示愿意傾盡全力攘助周瑜領兵出戰益州。此舉雖有迎合奉承之嫌,卻應時應景。絲毫不顯突兀,使得堂下眾文武都能理解,是以韋康所言亦在情理之中,并不過分。

事實上,韋康所在的家族完全算得上是京兆境內的名門望族,亦是京兆三輔之內為數不多的堅定擁護李利的世家大族之一。韋康之父韋端曾擔任過涼州刺史,那時正值李利率軍平定西涼二州之時,面對李利執掌西涼軍、掌控朝堂的形勢之下,韋端是第一批旗幟鮮明的倒向李利麾下的西涼士族代表。并協助李利迅速平定西涼。

當西涼全境平定之后,韋端再行非常之舉,自請辭去涼州刺史之位。并建議李利自領涼州牧,借此鞏固西涼局勢。為此,李利并未推辭,遂舉薦韋端入朝任少府,孰料卻被韋端婉拒,而后辭去一切職務。賦閑至今。

不過韋端的兩個兒子卻在李利治下出仕,其長子便是韋康。早年曾是涼州別駕從事,此后外放安定郡郡丞、太守,而今出任金城太守,兼領涼州長史;次子韋誕,曾為武威郡郡丞,因其政績斐然,于去年升任張掖郡守,官秩與其兄韋康相若,被譽為“韋氏雙杰”。

時至今日,韋康、韋誕兄弟二人加上他們的父親韋端,父子三人都是治政才能卓絕的賢才,備受矚目,亦深得李利器重。毫不夸張地說,如果說西涼馬騰父子是李利麾下最為顯赫的武將世家的話,那么韋氏父子便是李利治下最負盛名的世家大族。除此,不作第二人選。

但是,隨著李利近年來的身份地位不斷攀升,相繼投到他麾下的世家大族亦越來越多,其中不凡傳承百年的名門望族;例如:荀諶、荀攸叔侄二人、賈詡父子和諸葛瑾、諸葛亮兄弟等等。

這些新晉的士族之家,不僅上升勢頭強勁,而且都有著極其深厚的底蘊,其聲望和影響力絲毫不遜于韋氏父子。由此一來,韋氏父子曾經擁有的顯赫光環隨之黯然失色,雖然門庭依舊顯赫、家境殷富,卻漸漸被擠出核心決策層,平時想見李利一面都難,根本和李利說不上話。

正因如此,韋氏父子心中不免大感失落,門庭日益冷落,儼然每況日下,榮耀不再。是以當韋康結識楊阜之后,曾想直接將其舉薦給李利,卻苦于一直沒有機會,根本見不到李利本人。如此以來,韋康只能將楊阜留在自己身邊,暫且屈居郡丞之職,至今已整整兩年有余。

此番韋康奉命籌集糧草,以供應漢中大軍出軍征戰,完成使命后特來向周瑜交差。而他之所以把楊阜帶在身邊,其目的便是趁此機會,將楊阜舉薦給周瑜,希望文武雙全的楊阜能得到周瑜的賞識,從而留在軍中,假以時日必定能引起主公李利的注意,對其委以重任。

不承想,韋康還沒來得及開口舉薦,周瑜竟然主動問起楊阜,并直接提出要將楊阜留在軍中聽用。以韋康豐富的閱歷,豈能看不出楊阜此次是撞了大運,不但夙愿得償,而且還是魚躍龍門。僅憑眼前這架勢,便不難看出楊阜已經通過考核,有幸參與此次益州之戰,且極有可能被委以重任,一展生平所學。

果不其然,周瑜接下來的話便驗證了韋康的猜測:“楊阜聽令,經主公應允,由本將代為傳達軍令,任命你為大將軍府主簿從事,兼領隨軍參軍之職,暫歸子龍將軍帳下聽候調遣。”

“呃!”渾渾噩噩的楊阜聞聲驚醒,愕然起身出列,恭聲應道:“諾,末將領命。”或許是情緒太過激動,以致楊阜說話中語氣驟然一頓,而后無比感激地道:“多謝都督提攜栽培,末將必當盡心戮力,不負都督厚望!”

周瑜微微頷首,道:“義山無須如此拘禮。本將剛剛已經說過,此乃主公軍令,本將只是代為傳達而已。是以你要感謝的人不是我周瑜,而是主公。”(楊阜,字義山,天水冀縣人。)

話音未落,周瑜擺手示意楊阜不必再謝,言簡意賅的道:“義山只須恪盡職守,好好輔佐子龍將軍即可。大軍出征在即,閑言少敘。不知諸位將軍對此次出兵益州有何高見?列位將軍不妨各抒己見,只要對戰局有利,無須忌諱其它,盡可大膽直言,言錯無過。”話雖如此說,實際卻是例行官話,純粹是假意客套,以示兼聽則明的謙遜態度,僅此而已。

顯而易見的是,此次出兵益州是極其嚴密的軍事計劃,事關十幾萬將士的生命安危,周瑜斷然不會將其公之于眾,更不會當著一百余名文臣武將的面,公然討論具體出兵策略,從而將大軍的進軍路線和戰略意圖泄露出去。

盡管在座的文武官員都是經過嚴格考核的忠心耿耿之人,但是人心隔肚皮,難保這里面沒有人暗中私通益州官員,從而通過秘密途徑將征戰計劃提前泄露出去。果真如此的話,那么對整個戰局的影響將是極其惡劣的,后果不堪設想。

果然,堂下眾將領聽到周瑜的話后,并未立即答話,而是低聲私語一番,繼而將目光集中在坐在左側首位的李暹身上。

李暹當即會意,欣然開口道:“關于此次出征事宜,我等之前已經反復討論過多次,是以無須再行商議。請都督下令,我等聽憑都督調遣。”

李暹話音未落,堂下眾將便齊聲應道:“請都督下令,末將等聽候調遣!”

“好,甚好!”周瑜聞聲點頭,當即長身而起,信步走到掛在帥位左側的牛皮地圖前,伸手指著南鄭城所在地圖上的位置,朗聲道:“列位將軍且看,由漢中通往益州的道路便是這條‘金牛道’,亦稱‘石牛道’;此名源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將金牛贈送給蜀王,西蜀五丁引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此后數百年來,金牛道一直是漢中通往益州的咽喉要道,亦是唯一能夠容納大軍通過的道路,乃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金牛道自漢中西行過褒水,經勉縣入山區至金堆鋪交寧強界,經大安、烈金壩折南,過五丁關至寧強縣城,再轉西南,經牢固關、黃壩驛、七盤關入川界而達成都。全長一千三百里,沿途多屬險峻山徑,即便是我軍晝夜行軍,片刻不耽誤,亦需半個月才能進入益州,這便是令人聞風喪膽的‘蜀道’。趙云、馬超、黃忠聽令!”

一聲喝令,趙云三人應聲出列,躬身候命。周瑜話音稍頓,隨之神情肅然的下令道:“本將奉主公之命執掌西征大軍,現任命趙云為右路軍主將,馬超、黃忠為副將,楊阜為隨軍參軍,率領本部人馬集結于葭萌關之中,由金牛道入川,攻取沿途關隘。午后整軍,傍晚出發,不得有誤!”

“諾!”趙云、馬超和黃忠三人齊聲應道。

周瑜微微頷首,擺手示意他們三人暫且留在堂中,不必急于離開。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ps:衷心感謝:書友“蝶舞11112”、“懶洋洋的喬治”書友的月票支持,新春快樂,吉祥如意!

(天津小說網)

(快捷鍵:)

(快捷鍵:→)

僅代表作家本人的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內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處理!

,,,內容來源于互聯網或由網友上傳。版權歸作者虎賁中郎所有。如果您發現有任何侵犯您版權的情況,請聯系我們,我們將支付稿酬或者刪除。謝謝!


上一章  |  驍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