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騎【第956章】 殺破狼,諸葛掌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驍騎 >>驍騎最新章節列表 >> 【第956章】 殺破狼,諸葛掌軍

【第956章】 殺破狼,諸葛掌軍


更新時間:2014年11月25日  作者:虎賁中郎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虎賁中郎 | 驍騎 
››››第956章殺破狼,諸葛掌軍

第956章殺破狼,諸葛掌軍

小說:

作者:

類別:其他類型

驕陽當頭,微風拂綠。盧龍塞關前,漢、蠻兩軍對壘,間隔五百步,劍拔弩張,提韁勒馬躍躍欲試,大戰一觸即發。

冷眸注視著對面的蠻軍戰陣,李利眉頭緊蹙,眼神深邃,宛如一汪深潭晦暗不明。沒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卻能猜出他在擔心什么,然而在他的眸光中卻看不到一絲憂慮與怯色,反倒殺機四溢,猶如一團正在熊熊燃燒的烈火,只需一個契機,便可砰然爆發,掀起燎原大火。

勒馬駐足在李利身邊的諸葛亮,同樣仔細觀摩著對面的蠻夷軍陣,不時眉頭跳動幾下,顯示出他心緒不寧,正在凝神思索之中。沉默半晌,諸葛亮扭頭看向李利的側臉,卻見李利面色平靜,雙眸微瞇、目光深沉,周身殺氣騰騰,使得披在身上的暗紅色戰袍無風自動,不怒而威。

眼見于此,諸葛亮隱隱猜到李利與自己一樣對眼前戰事很不樂觀,但他見慣了沙場對壘,身經百戰,早已是喜怒不形于色,因此單從神色上面很難看出端倪。暗自思量之余,諸葛亮低聲道:“沒想到此番蠻軍竟是傾巢而出,以十三萬蠻夷鐵騎與我八萬步騎正面決戰。兵力如此懸殊,尚未開戰,我軍便已處在頗為不利的劣勢,甚是被動。不知主公有何差遣?”說是差遣,其實就是詢問對策,只不過他是臣子,用詞比較文雅,委婉請示罷了。

李利聞聲后,頭也不回地道:“事已至此。惟全力一戰耳。除此,別無選擇。”

諸葛亮深以為然地輕輕點頭,應聲道:“既然這樣。那中軍便由主公親自指揮。此戰關系重大,亮資歷淺薄,恐難當大任。此乃微臣肺腑之言,請主公務必應允。”語罷,他拱手一揖,神情極為懇切。

李利聞言后扭頭看著他,微微搖頭。神情決然地道:“不,此戰仍由你坐鎮中軍,指揮大軍作戰。至于我么。好久沒有遇到這樣熱血沸騰的決戰對壘了,今日正好松松筋骨,拿眼前這些蠻夷韃子磨磨刀,否則世人還以為我李利久疏戰陣。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呢!”

話雖如此說。但李利心里知道孔明在擔心什么。這是初出茅廬的諸葛孔明第一次領軍出戰,戰前的調兵遣將和此刻的排兵布陣都是他一手策劃的,李利只是坐在帥位上替他掠陣壓場而已。即便是此刻李利出現在中軍陣前,也不過是替孔明鎮住場面,穩定軍心,具體如何指揮大軍作戰全由孔明發號施令。

這一幕同四年前周瑜初次掌軍的北地之戰完全一樣。當年,李利坐鎮后方掌管北伐大軍的糧草輜重,余下所有戰事悉數丟給周瑜。賜予其臨機專斷之權,如何打仗完全是周瑜自己做主。事后再行稟報。由此周瑜領兵大勝蠻軍,繼而一鼓作氣收取并州,一戰成名,事后拜將封侯,搖身一變,成為李利麾下最善用兵的統兵帥才。

此次東征幽州周邊的蠻夷部落,李利采取同樣的策略,將戰事和大軍全權交由諸葛亮執掌,而他自己則坐在旁邊給孔明壓陣。說白了,此次盧龍塞之戰,李利又做起了甩手掌柜,雖然名為大軍主帥,實際上卻是孔明掌軍。把十萬大軍悉數交給初來乍到的諸葛亮執掌,此舉若是擺在明面上,只怕軍中將領人人自危,勢必對孔明極不信任,甚至是嗤之以鼻,陽奉陰違。所以李利便私下將指揮大軍作戰的權利交給諸葛亮,自己置身事外,對諸葛亮的任何決策和排兵布陣都不發表意見,一律照準;由此眾將便以為孔明下達的軍令都是他授意的,對此毫不懷疑,不折不扣地奉命執行。

不得不說,李利此舉著實大膽,甚至有些冒險。盡管他知道諸葛亮乃不世出的大軍事家,絕對堪稱經天緯地之才,智謀過人,算無遺算;但此刻的諸葛亮終歸是太年輕了,僅有十八歲而已,距離歷史上孔明出山的時間相差十年。十年時間,對于一個年輕人增長閱歷和見識無疑是極其重要的,有著無法估量的提升空間,十年的淬煉直接決定著他一生的成就。

故而,現在李利這么使用諸葛亮確實有些拔苗助長之嫌。若是一戰功成,無疑是以最快速度推動諸葛亮迅速成長起來,讓他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強大的自信,并在軍中樹立威信。反之,倘若初戰失利,那對諸葛亮而言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過早地背上失敗的包袱,令他今后的成長道路徒增變數,負重前行,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這些嚴重后果,李利并不是沒有考慮過,恰恰相反,他幾乎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正是因為他考慮過無數種后果,才促使他下定決心盡早起用諸葛亮。這不僅是他對諸葛亮寄予厚望,亦或是對諸葛亮在歷史上所創造的豐功偉績過于迷信,而是目前形勢決定著李利沒有太多時間慢慢發掘諸葛亮的潛力,也沒有時間讓他一步步成長起來。

時間不等人,天下局勢瞬息萬變,斷然不會因某個人的意志而停滯下來。現如今,天下局勢就處在一個極其關鍵的轉折點上,用力推動一下,就能提前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結束亂世,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漢人傷亡,為大漢民族多保留一些元氣,甚至還有可能再現昔日的強漢盛世。反之亦然。

熟諳歷史的李利深知漢末動亂百余年的巨大危害,因此他時刻都想著盡快結束亂世,天下一統。力爭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整個大漢民族博得最廣博的疆域,最遼闊的土地,讓困守東方一隅的大漢民族盡早認識到大漢之外還有更加幅員遼闊的廣袤空間,盡早破除漢人固步自封的認知怪圈,早一天走出去,才能更加強大。

正是有著這種危機意識,李利才會一次次打破常規,破格提撥人才,并提供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促使他們盡快成長起來,獨當一面,期盼著以最短的時間終結亂世,重建秩序。這并不是李利異想天開,而是他現在有這種能力,也有承受失敗的實力。

也許對于其他諸侯來說,他們根本不能失敗,也敗不起,失敗于他們而言就意味滅亡。但李利卻沒有這種顧慮,他手中擁有足夠多的兵馬,擁有相對廣闊的疆域,這些都是他壓制各鎮諸侯的關鍵所在。于他而言,戰敗一次并不要緊,損失幾萬甚至十萬大軍,他都能承受得住,因為他有這個能力,敗得起。然而他卻沒有時間等待,生命終究有限,等待就意味著浪費生命,錯過一年他就老一歲。因此,時間對他來說才是最緊迫的,也是最致命的,片刻都不能虛度。

拋卻心頭的紛亂思緒,李利知道諸葛亮之所以提出將兵權歸還給自己,是因為他內心已經開始動搖了。被眼前十幾萬蠻軍的強大陣勢所震懾,使得初上戰場的諸葛亮對自己之前的判斷開始產生懷疑,信心正在一點點消退,患得患失,擔心一旦此戰失利,八萬漢軍將士至少有一半都將因此喪命。這個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他無法接受,也承受不起失敗后的嚴重后果。

所以,生性謹慎的諸葛亮不愿意冒險,或者說他不敢冒險,下意識地選擇退卻。在他想來,面對這種局面,李利征戰經驗豐富,如果把大軍悉數交給李利,想必戰后結果一定比他指揮大戰要好得多。

然而諸葛亮萬萬沒想到,李利居然不假思索地拒絕了他的請求,依然堅持原定計劃,仍將八萬大軍的生死交到他手里。

頓時間,諸葛亮同樣思緒萬千,百感交集,既有深深的憂慮又有難以言語的感激。一直以來,他都不認為自己是什么天才,卻堅信只要自己肯努力、肯吃苦,一定能成為管仲、樂毅那樣的文韜武略的濟世之才。

時至今日,孔明自認學富五車,飽覽古今史籍,精通天文地理,深諳世事人情,一身才學不遜于當世任何人。然則,當他真正面對二十余萬大軍兩軍對壘之際,他強大的自信和內心的高傲不禁有些動搖。人命大于天,當他手里掌握著八萬將士性命的時候,他第一次感覺到肩上的責任重大,壓得他喘不過氣來,頗有不堪重負之感。甚至懷疑自己一身所學就像昔日的趙括一樣,紙上談兵,誤己誤軍。

就在諸葛亮徘徊不定之時,李利忽然拍了拍他的肩膀,給他以鼓勵的眼神,神情堅定地鄭重說道:“別害怕,也不要有太多顧慮,只管按照你事先的謀劃指揮戰斗。此戰若勝,便是你的成名之戰;如果敗了,一切后果由我一肩承擔。坦白地說,損失八萬兵馬于我而言算不了什么,稍稍休整之后我軍便可重整旗鼓,卷土重來。”說這番話時,李利臉上的神色很坦然,沒有絲毫勉強。

看到李利心意已決,諸葛亮彷徨不定的心莫名平靜下來,恭聲應道:“諾,微臣領命!”

————————未完待續——————————

月底求月票、推薦票,虎賁誠謝書友們支持,謝謝!u



小說最新章節第956章殺破狼,諸葛掌軍版權都歸作者虎賁中郎所有,由網友上傳,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立場無關。

版權所有


上一章  |  驍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