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坤寧宮里。.
此時此刻,朱棣已是盛裝,不過他并不急于去見諸皇子和國戚,他是天子,又是壽星,自然活該外頭那些人等著他,而且絕不會有什么怨言。
皇后徐氏此刻正在梳頭,看著銅鏡中的自己,年華老去,眼角多了幾絲魚紋,徐氏不禁唏噓,待戴了鳳冠,她揮揮手,宮娥們退下,殿中只剩下了朱棣和徐氏。
徐氏慢悠悠的道:“陛下不要先去看看?”
朱棣坐在錦墩上,手依著桌臺子吃茶,搖頭道:“有什么好瞧的,都說誕日是喜事,朕看不然,朕又老了一歲了,行將就木,什么長命百歲,純屬是胡說八道,依著朕看哪,朕聽著那些祝壽之詞便有些生厭,他們哪,除了這些虛詞就沒有別的。還是在這多閑坐一會兒的好。”
徐氏不由唏噓:“可惜高煦來不了,若是三個兒子都來齊了,我的心情也好一些。陛下……”徐氏欲言又止,這個曾經十分剛強的女人,此刻觸到了心中的軟肋,瞬間變得優柔起來,她看了一眼自己的丈夫,才繼續道:“陛下,其實有句話,臣妾一直憋在自己肚子里,不知當說不當說,平日的時候,陛下操持國政,臣妾說了,怕會給陛下添加負擔,今日本是陛下誕日,更不該給陛下添什么煩心事,只是不說,心里難免有些難受。”
朱棣肅容道:“你說罷,我在聽。”
徐氏朱唇一抿。道:“聽說近來太子和趙王不睦,這事可是有的么?陛下你先別急著搖頭,其實臣妾雖久居宮中。可是外頭的事,多少也略知一二,依臣妾看,這事是有的,之所以不睦,怕是趙王重蹈了漢王的覆轍,陛下將他當成了漢王。委托了他重任,高熾這個孩子,表面上溫和。實則也是好強之人,他終究是太子,是儲君,眼看著自己的兄弟深受信重。心里怎么是滋味。至于高燧。他啊,其實是閑散的性子,可是陛下如此看重他,他又怎的不會起心思?人哪,最怕的就是生出非分之想,當年的朱高煦,現在的朱高燧,其實他們并非是非要和兄弟爭一日之長短。只是陛下給了他們希望,有了希望。他們便躍躍欲試了。不知陛下以為,臣妾所言,是也不是。”
“陛下有自己的安排,這一層,怕是早已想到了,之所以如此,怕也是有自己的苦衷,天家的家事就是國事,這些道理,臣妾怎會不懂?所以臣妾進言,實有干政之虞。不過不說也不成,臣妾是陛下的妻子,是孩子們的母親,有些話不說清楚,心里總是難受。所以陛下若是當真是為了高燧好,就不該讓他駐留在京師,也不該給他非分之想,理應令他立即回到廣州就藩,讓他去做他的賢王,而太子這兒,心里大石才能落地,他這個儲君做的才自在,才能為陛下分憂不是?孩子們終究是大了,各自都有各自的歸宿,這歷朝歷代最講究的無非就是本份二字,太子安守自己的本份,藩王安守藩王的本份,這樣才不會出亂子,才不會重蹈漢王的覆轍。”
“臣妾只是想讓陛下再好好想一想,如今趁著這誕日,讓陛下好生思量思量,陛下,我們都老了,這輩子還能有幾年?將來大限將至,不就指望著自己的子孫們能平平安安么?臣妾終究是個什么都不懂的女人,這番話發自肺腑,卻未必就有道理,是非曲直,還要請陛下圣裁。”
徐氏說罷,已是長身而起,親自去給朱棣斟茶。
朱棣則是皺著眉頭,一聲不吭。
其實二人做了這么多年的夫妻,各自的心思,都是心照不宣,徐氏的話卻也很有道理。朱棣此時也不禁猶豫,只是他沒有立即答應,只是微微一笑的道:“哦,看來你是急著趕高燧去廣東了,他留在京師,你就這樣的不快活?”
他口里這么說,心里卻知道是怎么回事,最后不愿談下去,長身而起,道:“朕去暖閣看看,這壽宴還早著,今日要和魏國公一醉方休。”
暖閣里的情況卻又不同。
寒暄過后,大家就都沉默了,各自一副悶不吭聲的模樣,即便是魏國公徐輝祖,此時也沒有說話,他雖是兩個皇子的舅舅,可是朝中的事他看得很清楚,如今皇子之間斗得如此激烈,徐家呢,實在沒有必要參與進去,因為無論是誰坐了這天下,徐家都是國舅,恩榮不減,可一旦攙和進這樣的事,勝了,從龍之功也不過是錦上添花,敗了就不免遭新君嫉恨,有了靖難之役的前車之鑒,徐家顯得謹慎得多。
朱高熾依舊還是那氣度沉穩的樣子,不茍于言笑,偶爾咳嗽幾句,肥碩的身子挪一挪,他盡量想有一些風度,偏偏他的外貌和身材卻是將他深深出賣,總是讓人覺得有些可笑。
朱高燧則是大大不同,他左看看右看看,滿是諧趣,不過他也沒說什么,只是偶爾湊到郝風樓身邊,低聲的和郝風樓說笑。
郝風樓有一搭沒一搭的應著,對這閣中尷尬的氣氛早已習以為常,在座的皇親國戚,表面上雖都是笑容可掬,可是各自卻都有自己的盤算,其實何嘗是他們,即便是自己,又如何不是呢?
正在這時候,終于有人來解圍,外頭有人高聲唱喏:“陛下駕到。”
于是眾人紛紛起身,待朱棣冕服正冠背著手進來,便一齊拜倒,道:“吾皇萬歲,萬壽無疆!”
朱棣只是看了他們一眼,旋即哈哈大笑,作為壽星,自是滿面紅光,一面道:“不必多禮,不必多禮,今個兒日子長著呢,若是三步一磕頭,朕這壽日可就不好看了。”
第二章到!今天是年三十,團年夜,祝大家闔家和順,家家歡樂!(未完待續。。)
(舉報錯誤和落后的章節,是您對百書庫最大的幫助,百書庫承諾所有的舉報都會得到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