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嘎丫路!”受傷纏著繃帶的重藤千秋看著一片狼藉的基隆港,忍不住大聲罵道。重藤千秋這個老鬼子算是幸運的,只是在剛才的轟炸中受了點皮外傷,而小林躋造那老家伙便沒有這么幸運了,一片彈片在那老鬼子的后面劃了一道大口子,雖然沒有當場斃命,但是也只剩下半條命了,現在已經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了。
“將軍閣下!傷亡情況已經統計出來了!”一名日本軍官走到重藤千秋硬著頭皮說道。在重藤千秋處于暴怒狀態下,向他匯報傷亡情況可不是一件什么好差事,弄不好就有可能成為重藤千秋的出氣筒,所以這名日本軍官臉上的悲傷倒不是裝出來的,不過他的悲傷并不是為了死在港口上的戰友,為師為了自己趕上這么倒霉的差事。
“說!”重藤千秋嘴里惡狠狠的擠出一個字。
“在剛才支那人的轟炸中,本支隊共有3417名士兵玉碎,另外還有二千多人受傷,其中有大約五百人傷勢嚴重!”日本軍官小心翼翼的報出統計結果。
“八嘎!”重藤千秋一把抓起那日本軍官的衣領惡狠狠的說道,“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損失這么大?”
“這個,將軍閣下,支那空軍來襲之時,我軍正在接受檢閱,港口上人員太過密集,支那戰機來的實在太快了,我軍措不及防之下,根本無法疏散!而且疏散過程中發生混亂,被踩踏致死的也不在少數!”那名日本軍官哆哆嗦嗦的說道。
“八嘎丫路!”重藤千秋一把將那名日本軍官推倒在地,隨即揮舞著拳頭仰天怒吼道,“可惡的金釗!我一定要親手砍下你的腦袋!”也難怪重藤千秋如此生氣。本來重藤千秋在接到緊急增援上海戰場的消息后興奮異常,以為自己大展身手的機會到了。但是沒想到,部隊還沒出發,便在福建空軍的轟炸下損失過半。
相反此時正坐在辦公室里的金釗卻是異常的輕松,許文強已經向金釗匯報了空軍成功空襲基隆港的情況。金釗興奮的說道。“恩!干的漂亮!空軍的功勞毋庸置疑,但是別忘了給寶島小組記上一功!”
“是!”許文強笑著應道。
所謂的寶島小組,是金釗手下的一個情報小組,金釗接收福建之后,便開始建立自己的情報組織,其中主要針對的便是日本人。金釗在金九手下挑選了一批情報人員,經過秘密培訓后,將他們全部派往了朝鮮和日本。另外金釗還在臺灣人中發展了一批情報人員,并將他們派回臺灣,也有少數輾轉去了日本。其中留在臺灣的有兩個小組。一個代號為寶島,另外一個代號為日月潭,而這次重藤支隊出征的情報便是由寶島小組提供的。
“小鬼子還真是狂妄自大!記吃不記打!”金釗輕蔑的說道。
“就是!出征就出征唄!還非得整出個什么歡送儀式,簡直是找死!”許文強也笑著說道。
金釗點了點頭,不過臉上的笑意卻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絲憂愁。金釗在前世曾經在網上看過一些資料,二戰時期,總計80433名臺灣青壯年應征加入日本軍隊,成為一線戰斗人員。更有多達126750多人被征為軍屬或軍夫,二者共計207183人。此外,在校讀書的青年學生,也必須參加“學徒兵”。金釗開始也實在難以理解。這些人為什么會甘心給小鬼子賣命呢?
當時的資料上是這樣介紹的,臺灣民眾現實生活的考量是最重要的因素。首先,幫日軍工作會獲得更多的報酬。當時,臺灣一般民眾的工資水平大約在20元左右。而加入日軍則可以領到200多元。
其次,當兵可以獲得跟日本人大體同等的社會地位。日據時代的臺灣民眾并不能享有與日本人同等的社會地位,是二等、甚至三等國民:日本人吃白砂糖。臺灣人配給較差的黑砂糖;日本人吃上等瘦肉,臺灣人則只能供給少量的下等豬肉。因此,許多臺灣人就志愿從軍。
有些軟骨頭為了能夠生活好一點,甘心給小鬼子當狗,這一點也可以理解,畢竟就算大陸也有著一二百萬的偽軍存在。但是有一點卻是金釗無法原諒的,那就是在原來的歷史上,這個重騰支隊趕到上海之后,先后參加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并參與了南京大屠殺。而且令人無法理解的是,這些二鬼子們在屠殺自己同胞時絲毫沒有手軟,甚至比有些小鬼子都要心狠手辣,以此來取悅于自己的日本主子。這也是金釗最終下定決心空襲基隆的原因,對于這些數典忘祖的敗類,金釗是絕對不會手軟的。
不過臺灣人也不全是心向日本人的,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心向大陸的,這些人自始至終都沒有忘記,自己身上流淌的是華夏人的血液。在抗戰時期,臺灣人也組織了一些抗日團體,和大陸同胞一起攜手抗擊日軍的侵略。所以對于臺灣人還是要區別對待的,甘心當日本人走狗,對待他們自然不能手軟,而那些心向大陸的,金釗還是希望能夠團結這部分人,共同完成抗日及祖國復興的大業,所以金釗寫下那篇告臺灣同胞書。一來是為了警告那些投靠日本人的走狗漢奸,二來也是為了能夠團結那些愛國人士。
“黑旗軍現在情況如何?”金釗隨口問道。
“已經在臺灣站住腳了!進展一切順利,暫時還沒有引起日本人的注意。”許文強回答道。
所謂的黑旗軍是金釗派到臺灣的幾支游擊隊的總稱,這些游擊隊到臺灣的目的便是,在臺灣宣傳抗日思想,刺探情報,秘密組建抗日根據地,發展抗日武裝,為將來收復臺灣做準備。至于黑旗軍的稱號,則是借用清末劉永福黑旗軍的名號。
黑旗軍,中國十九世紀末的一支地方武裝,以七星黑旗為戰旗,因以得名。前期主要軍事行動為抗擊清朝統治。1867年清軍的進攻迫使黑旗軍進駐保勝(今越南老街)。后在抗擊法國侵略越南(中法戰爭)的戰爭中多次取得勝利,將領劉永福(1837年—1917年)曾被越南國王授予三宣副提督之職。協同老將馮子材的部隊,從根本上扭轉了戰爭形勢,迫使挑起戰爭的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黑旗軍回國后被清廷下令解散。甲午戰爭中黑旗軍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編組,仍由劉永福率領,進駐臺灣島。后日軍侵臺,劉永福拒絕奉召撤回大陸,率領黑旗軍級臺灣各路義軍抗擊日軍侵占臺灣,最終因敵眾我寡而失敗,黑旗軍將士大多戰死沙場!(。。)
2011()拒絕彈窗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