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用戶登陸后不受影響,注冊是完全免費的,感謝廣大書友:)
部分登錄不了會員的用戶,請刪除瀏覽器緩存,給大家帶來帶來的不便請諒解。
除協議正文外,會議記錄中還有對華夏最致命的所謂三項諒解:一是華夏政府同意取締全國的抗日運動;二是第十九路軍換防,調離上海;三是華夏同意在浦東和蘇州河南部,以及龍華對岸之若干地區不駐扎華夏軍隊。冰火!中文根據協定的內容,華夏實際上承認日本軍隊可以長期留駐吳淞、閘北、江灣引翔港等地,而華夏軍隊卻不能在上海周圍駐扎設防。
“協定”之二、三、四條均有“附件”。“附件一”規定華夏軍隊駐扎之具體地點;“附件二”規定日本軍隊駐扎和可以使用之地區;附件三”規定共同委員會之組成。此外還有“在全體會議記錄中的聲明”一項,華夏同意在浦東和蘇州河南部,以及龍華對岸等之若干地區不駐扎華夏軍隊之具體規定。
根據“協定”的內容,華夏實際上承認日本帝國主義軍隊可長期留駐吳淞,閘北、江灣及引翔港等地,而華夏軍隊卻不能在上海周圍駐扎設防,且所謂“常態恢復”,“毗連地點”之規定,日軍均可以任意借口加以解釋;“協定”還在“共同委員會”名義下,把從長江沿岸福山到太倉、安亭及白鶴江起直到蘇州河北為止的廣大地區,劃給了日本及英、美、法、意等帝國主義共管。
淞滬停戰協定的消息一經傳出,社會輿論一片嘩然。無數的愛國青年,自發的走上街頭抗議政府向日本妥協,簽訂此種喪權辱國的協定。正在慶幸終于可以將日本鬼子這尊瘟神送走的老蔣自然不希望在這個時候再出事端,于是下令各地軍警鎮壓各地的抗議活動,全國很多愛國青年被捕入獄。為了平息眾怒,老蔣也不得不走上臺前,發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講,聲稱淞滬停戰協定的簽訂純屬無奈之舉,現在國家多難,當務之急應該是剿滅赤匪,大肆鼓吹其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按照淞滬停戰協定,華夏政府要將十九路軍調離上海。老蔣為了防止十九路軍再度抗日滋事,有礙和局。擬將十九路軍三個師分割使用到皖,鄂,贛地區參加剿赤。從而還可以趁機將十九路軍這支非嫡系部隊分割收編,可謂一舉兩得。十九路軍官兵得到消息無不‘聞之痛心’,一致反對。
蔣光鼐,蔡廷鍇等十九路軍將領冒著再被痛責的危險和憤慨的心情,與蔣委員長據理力爭。在全國人民的聲援下,老蔣不得不打消原議。命令十九路軍暫時開往蘇州,鎮江一帶休整待命。
1932年5月20日,十九路軍總部接到軍政部的密令:“赤軍大部竄擾閩南,漳州相繼失守。同安亦危,著該軍全部由海道輸送進剿,所有裝載船只,已由交通部備用,仍將開拔及到達日期具報為要。”
老蔣將十九路軍全部調往福建,用意很明顯,一可除去京滬的肘腋之患,二可利用十九路軍剿赤,使得十九路軍和赤軍在互相爭斗中兩敗俱傷。三可借十九路軍之手剿滅福建的地方勢力。此時的福建雖名為南京政府管轄,但是福建境內大小軍閥林立,老蔣的政令根本無法下達到福建全境。還可借十九路軍之手牽制廣東陳濟棠的后方,從而達到以毒攻毒的數重目的,可謂一舉數得。
蔡廷鍇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更沒有悟道老蔣的用意,經宋子文頓忽悠,還以為平白的得到了福建一省之地,因此欣然同意愿意率部前往福建。
十九路軍調離京滬的消息傳出后,京滬等地舉行了一系列的活動,紀念十九路軍抗戰的功績,并為十九路軍送行。
著名愛國人士黃炎培,以《追悼一二八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為題,賦詩一首:
由來神勇仗精誠,到處天陰殺賊聲。
賢圣百年皆有死,英雄千古半無名。
誰翻世界和平局,應博春秋義戰評。
留取精忠好模范,嘉名十九賜初生。
這首詩表達了黃炎培先生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們的崇敬和贊頌。其中最后一句‘嘉名十九賜初生。’先生自注:恰‘一二八’一個月,得孫,為紀念十九路軍,取名十九。
5月28日,在蘇州舉行了淞滬抗戰陣亡將士追掉大會,數萬蘇州市民自發趕到會場為烈士送行。會上群情悲憤,挽聯如林。何香凝在演說時,難抑悲痛,放聲大哭。蔡廷鍇亦淚珠難忍,在演說時痛斥親日賣國賊,說,“我軍為國家民族生存為抗戰,可憐全國人民力竭聲嘶敦促政府抗戰,政府卻無決心,無準備,實屬可恨。……有親日派混入政府里頭把持,只有一天天的破壞抗日情緒,并不會有人助成抗日陣容。”
念及幾個月來的所思所感,蔣光鼐情不自禁的揮筆親撰一聯:
自衛乃天賦人權,三萬眾慷慨,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石爛海枯猶此志;
相約以血濺國恥,四十日見危受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漿桂酒有余哀。
蘇州追悼大會之后不久,蔣光鼐心灰意冷,便秘密離開京滬赴港,轉回廣東老家,決心從此不問政治。
但是為了穩定福建政局,老蔣并未立刻改組福建省政府,只是對蔣光鼐和蔡廷鍇作了調整,待時機成熟后再行定奪。6月初,南京政府發布調升蔣光鼐為駐閩綏靖公署主任,擢升蔡廷鍇為十九路軍總指揮兼任十九軍軍長,并著令十九路軍盡快入閩進剿。蔣光鼐仍是意態蕭然,遲遲不肯就職,呆在家鄉開魚塘,種果樹,創辦虎門醫院,興辦吉云小學,閑時讀書,習字。
蔡廷鍇接到南京政府的命令后,即令按照六十一師,六十師,總部,七十八師各部序列裝載,在鎮江,南京分批乘船南下入閩。
第十九路軍奉令調閩“剿共”,翁照垣不愿再戰,辭職至南洋。而156旅也被改編成了234旅,原六團團長張君嵩被任命為少將旅長,而金釗的獨立團番號不變,仍為軍部直屬部隊。而戰時,由愛國學生組成的一些抗日義勇軍或是擔架隊等也都相繼解散,學生們大多懷著失望的心情離開了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