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
雖然高原己經決定馬上就要發動對九黎族的遠征,但畢竟在咸陽還是有許多事情需要馬上處理,因此就在第二天,高原立刻開始著手重新制定咸陽的官職制度。/.
m./當然,高原在咸陽施行的官職制度仍然還是以前漢國施行的內閣制度,而不是以前秦國的三公九卿制度。
不過高原重新制定咸陽的官職制度,在咸陽的原秦國官員中,并沒有引起什么反應,眾官員都十分平和的接受了高原的決議,并且都十分安心的等待著高原公布自己的新職位。
其實在秦國的眾大臣們決定投靠到高原麾下的時候,在心里就己經接受了漢國的官職制度,畢竟是端了漢國的飯碗,自然就應該尊守漢國的制度。只是后來高原決議定都在關中,而且遷都之后,高原又急著趕奔白靈族去,因此并沒有在第一時間內重新制定咸陽的官職制度,因此讓一些秦國的官員產生了一些幻想,認為高原有可能為了穩定關中的局勢,在一定時間內,會仍然沿用秦國的官職制度,而不會馬上推行漢國的官職度。
但向李斯、尉繚、蒙武等秦國的重臣卻知道,改變官制,勢在必行,而高原要去出巡,定是有特殊的原因,而只要等高原一空下來,就肯定會在咸陽施行漢國的內閣制度,原因很簡單,既然是漢國取代了秦國,自然就沒有沿用秦國舊制的道理,由其是高原將都城定在咸陽,因化只有重新制定官職制度,才能夠將原來漢國的官員安排在主要的職位上,從而完全控制住咸陽,進而控制整個關中地區。
另外李斯等秦國的重臣也都認真的研究過漢國的內閣制度,也不得不承認,內閣制度確實要比秦國的三公九卿制度合理完善得多,秦國是以法家學說為主導思想的國家,而法家學說的核心可不是什么依法治國,而是法隨勢變,在不同的時期,針對不同的情況,施行不同的法令制度,只要是對國家有利,能夠富國強兵就行,因此改變官職制官,也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何況秦國的官職制度,也并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和其他各國相比,是完全不同的。
于是有些頭腦靈活的秦國大臣己經開始轉變了思想,與其不切實際的想著怎樣保留秦國的官職制度,不如想一想自巳將會在新的官職制度中,會獲得怎樣的官職,怎樣開展新的工作,好在曰后獲得晉升的機會。而誰在這個時候反對新的官職制度,只有一個結果,就是被免職,反正現在漢國的官員都到了咸陽,不怕沒有人補上來,說不定高原還盼著有秦國的官員反對,好騰出位置來。而原漢國的官員就更不會反對了,因此高原宣布釆用漢國的內閣制度,重新調整咸陽的官員,無人有異議。
高原當然不會考慮原秦官員的想法,其實對于主要的官職人選,高原基本都有了一個基本的想法,因此回到咸陽之后,又和張良、李瑛鴻、淳于鐘秀、淳于博商議之后,正式決定,內閣由寧戚、申慎、張良、李斯、蒙毅五人組成,寧戚仍為內閣首相、亞相由李斯擔任,其他人為內閣閣員。
六部之中,由耿忠任吏部尚書、嚴仲任戶部尚書、弱頓任禮部尚書、尉繚任兵部尚書、韓升任刑部尚書、姚少司任工部尚書,馮劫任御史大夫,茅焦任大理司丞。
而軍隊方面,到是設置了許多新的機構,廢除了將軍府,而設立五軍都督府,統管全國的軍權,由蒙武任大將軍,主管五軍都督府的事務,司馬尚任前軍都督、姜桓武任后軍都督、李信任左軍都督、楊端和任右軍都督,各領一軍。其他的軍職,由仲孫奇任咸陽兵馬司,主管咸陽城的治安軍務,凌風任中郎將,付責王宮、王城的警衛;辛勝任衛尉,付責各部、司官署守衛。趙軒仍任錦衣衛,付責情報收集。
這樣一來,在新的職官體系中,原漢秦兩國的官員大體相當,基本達到一個平衡,而各部以下的官員也基本按漢秦官員各半來任命,不過現在漢國的地方擴大了,所需要的官職官位也比以前增加了許多,因此到是能夠把目前漢秦兩國在咸陽的官員全部容納,不過主要的官職只有那么多,如內閣、六部,有一些官員也就免不了會降低官職,原來是尚書的,降成了侍郎,而侍郎則降成了郎中,諸如此類。高原只能將所有官員的品經全都晉升一級,做為對這些官員們的彌補。
不過咸陽的官職到是好變,畢竟只有幾百號人,而且有許多官職的職能大體相同,只是叫法不一樣,因此只用了十余天的時間,就將新的官職人選都安排好了,由于各部門都有原漢國的官員,處理政務到是沒有什么問題,但對原秦國各地方的官職調整,就要麻煩得多了。
漢國的地方行政和秦國基本相同,都是實行了郡縣制度,現在漢國的地方行政區共劃分為二十五個郡,分別是:
秦地:巴郡,蜀郡,隴西郡,北地郡;
趙地:太原郡,云中郡,邯鄲郡,巨鹿郡,雁門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東郡,東郡,碭郡,河內郡;
韓地:三川郡,上黨郡,潁川郡;
燕地:廣陽郡,上谷郡,漁陽郡,遼西郡,遼東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一郡長官稱為太守,主管全郡的軍政大權;而郡下設縣,縣長官為縣令,主管一縣的事務。不過高原對郡縣制度做了一些小的調整,將縣分為大縣和小縣,大縣改稱為州,長官稱為刺史,而小縣仍然稱為縣,官職不變。而郡、州、縣的其他官員則按照六部的模式設立,地方的公文也分類送到六部,這就是漢國官制的特別之處。
不過以前漢國只有燕地和趙地的一部份,而大部份地方的官職制度都要進行調整,這可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不過高原十分聰明的將地方官職調整的工作扔給了內閣,自己安安心心的當起了甩手掌柜。
而高原又正式在朝中設立了博士的職位,只有公認的名士、學者,或是掌通古今的博學之士才能出任博士,付責備君王、內閣咨詢,掌典籍書卷的收集、整理、編篡等事務,并可以參議朝政事務,但沒有俱體的職責,博士官階都在三品以上。隨后高原一口氣就任命了十二名博士,除了昆侖旁支的九人之外,又從剩余的鬼谷門人中選出了三人,并設立祭酒一職,負責管理所有的博士,由淳于博出任祭酒。
對博士的設立,眾官員們到也沒有反對,一來這是表示高原對名士、學者的尊重,以及求賢之心;二來這第一批任命的十二名博士確實都是公認的名士,無論是在那一國,混個上大夫之類的官職并不困難;三來是淳于博出任祭酒,官品雖高,但卻不干涉朝政事務,也讓不少官員松了一口,因為淳于博的身份不同,相當于是漢國的國丈了,如果他真的出仕漢國,肯定是入閣的人選,而現在總算是去掉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把咸陽的官職理順,地方的官職可以慢慢的調整,而且己是甴內閣接手,用不著高原操心,因此高原的工作重心也就轉移到進攻九黎族的準備事務上來,畢竟這才是當務之急。
這次進攻九黎族的戰斗,高原決定釆用淳于鐘秀的建議,使用精兵戰術,只出動五到六萬的兵力,橫穿楚國,能繞道的地方盡量繞道而行,就算是攻下的地方也不派軍隊駐守,直接穿過,直搗九黎族,因此要求帶出去的全部都是精銳士兵。
現在漢國的常規軍隊約在四十萬左右,原漢秦軍各占半數,其中確實有好幾支精銳軍隊,如原漢軍的三大王牌軍:背嵬軍、蕃勇軍、重甲騎軍。
不過雖然沒有確定九黎族的俱體位置,但可以確定是在南方的山區里,因此這一次中騎軍的作用并不大,將是以步軍為主力的戰斗,而相對來說,步軍到是原漢軍中較弱的環節,三大王牌軍中只有一支是步軍,其余二支全是騎軍。而原秦軍的步軍到是十分強悍,也為高原提供了不少的選擇。
現在背嵬軍分為兩支,共有一萬余人,不過高原不可能把所有的背嵬軍全都帶走,總要給咸陽留下一些,以備不測之用,因此高原決定,只帶八千背嵬軍,其余的留在咸陽。
另外訓獸軍同樣也是高原手里的另一張重要王牌,從理論上說,訓獸軍的實力要大體相當于三倍于自己的軍隊,因為離開了白靈族的駐地以后,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白靈族人的實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己經建立了一支人數在五千左右的常規軍隊,每個人都能夠控制三到五只野獸,這自然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