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五章 一起發財,寧不動心?
0
關卓凡提起筆來,在紙上一一寫下:
平捻、靖陜,中國核心區域的變亂已經結束;左
宗棠和軒軍攜手入甘,將回亂從接壤中原的地區一路
向西壓去,戰火逼蹙西北一角。
整體上來說,中國已經擁有了一個較長期的建設
、改革、發展所必須的和平內部環境。
再來看看外邊的世界。
日本的脊梁骨被打折了。也許,它還會試著重新
長起來。不過,關卓凡認為,日本的骨頭架子,徹底
散開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看情況:如果它試圖自我
接骨,我會再捶它一拳;如果它的各個組成部分,有
心各行其是,卻總是欲斷還連的,那么,我送佛送到
西——幫它拆骨。
總之,在可預見的將來,日本再也不能夠像原時
空那樣,從外部阻撓中國的近現代化進程了。
歐美諸強,以現有的歷史資料,看不出有足夠的
破壞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欲望。
何況,美國已經成為中國的盟國。且征日之后,
雙方“鮮血凝成的戰斗友誼”,進一步加深了。
還有,英國已經開始啟動和中國的和解進程。一
項極具象征意義的的議案,正在英國下議院激烈辯論
。目前,各方面的情況都說明了,大英帝國表現出了
和中國全面合作的強烈意愿。
整體上來說,中國建設、改革、發展必須的較長
期的外部和平環境,也具備了。
把目光轉回國內。
洋務如火如荼,局部的建設、改革已經開始。中
國的近代化堪堪上路。
其中。有影響深遠、意義重大之改革。時人以為
難行,后人以為不可行,但關卓凡毅然決然行之,居
然成功起步,為今后萬里征途卸下千斤重擔——比如
,改革八旗。
結束戰亂和啟動改革的過程中,關卓凡本人,在
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初步完成了自己的權力布局。
中央層面,他取得了兩宮皇太后的堅定支持,獲
得了滿洲貴族的有條件的擁戴,最終“忝領機樞”,
成為政府的最高負責人,擁有了更多的全面推行改革
的權力。
中央機樞——軍機處內部,他和他的支持者,已
占壓倒性多數,政策的制定、出臺,系于他一人之念
。幾乎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當然,干不干得成。
另說。
設立“顧問委員會”,不僅把鐵路這類最重要的
新政,直接抓在自己手里;還通過國債這個金融大殺
器,捏住了國家的命脈,把中國和工業化、近現代化
綁在了一起,將中國推上了改革的不歸路。
另外,“顧問委員會”還撕開了舊官制的缺口,
為今后全面改革官制,打下了第一根基樁。
地方層面,最重要的沿海諸省,江蘇、浙江、廣
東等財富淵藪,已落入關卓凡的直接掌控;山東、福
建和直隸的天津地區,關卓凡也通過其他手段,保持
著強大的影響力。
不過,內地的大多數省份,尚在“關系”勢力之
外,對地方的掌握,還遠遠不夠。不論是為了集中資
源進行工業化建設,還是為了鞏固個人權力基礎,關
卓凡都要進一步大力加強對地方的掌控,這是他下個
階段的工作重點之一。
初步實現了對言路的控制。
不過,這個“控制”,現階段只局限在“打壓”
的層面,也就是說,只勉強做到了對反對改革的言論
的壓制。下個階段,要激勵和培養支持、鼓吹改革的
聲音,真正地站在輿論的制高點上。
武裝力量的建設、掌控,則是比較成功的。
首先,經過一整年的進一步的改造、訓練,軒軍
成功完成了“升級換代”。
“掃盲工程”成效卓著。太后閱兵的時候,華爾
曾經驕傲地對關卓凡說:“軒軍一定是全世界識字率
最高的軍隊!”
紀律性和凝聚力都大幅度提升。事實上,正是在
這個大背景下,馮姓班長毆傷李姓士兵案、馬進忠偷
溜出營會親案,才特別引人矚目,才引起了“軍事委
員會”成員的激烈爭論,才會驚動關卓凡親裁。
放在別的軍隊,這些事兒,屁都不算一個。
文化素質、紀律性、凝聚力的大幅度提高,帶來
的,是戰斗力的顯著增長。
加上嚴格的軍事訓練,以及軒軍自行開發的“三
三制”等新型技戰術,關卓凡可以這么對自己說了:
這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一支軍隊,在一場持續時間較短
的戰爭中,有把握擊敗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支軍隊
“持續時間較短”?嗯,如果“持續時間較長”
呃,那就不行了——我的后面,還沒有一個可以
自生的、源源不絕的支撐體系,戰爭資源很快就會耗
盡,最終將無以為繼。
所以,得工業化!
其次,通過負責改編綠營,間接地掌握了中國大
部分治安部隊。
再次,中國的其余的武裝力量,主要是湘軍和淮
軍,都在大幅度持續裁撤中,總數量已不足其高峰期
的五分之一。
可以說,我已經掌握了中國的大部分武裝力量。
還有,民族融合的第一步,雖然還未正式踏出,
但大方向、大框架已經確定,并得到了帝國最高統治
者的堅定背書。
總的來說,這一年,我似乎干的不壞啊。
接下來,中國的近現代化建設將全面鋪開,部分
改革措施會進入“深水區”。嗯,我現在要考慮的是
,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我會和中國的保守勢力,
發生實質性的沖突?甚至,你死我活?
那么,誰是阻礙中國改革的最強大的保守勢力?
當然是——“地主階級”,或者說,“士紳階級
嗯。我首先要確定的是。我是否單槍匹馬?我所
在的統治集團。到了我和地主士紳階級發生沖突的時
候,是會支持我呢?還是會反對我?或者,我怎么做
,到時候,才會讓這個集團支持我,而不是反對我?
穿越之后,關卓凡發現,清朝的統治集團——滿
洲貴族共和。若以“經濟成分”劃分其階級屬性,會
非常為難。他反復斟酌,還是無法把這個集團歸入我
們通常說的“大地主”或“大士紳”階級。
可以說,滿洲貴族共和,相當程度上依靠“地主
階級”或“士紳階級”,但絕不能說,他們是“地主
階級”和“士紳階級”的“代表”或者“代言人”。
因為,滿洲貴族共和,對于“地主階級”和“士
紳階級”,一直抱有高度的警惕。說得難聽一點,有
清兩百年。前者一直把后者緊緊壓在身下,曷言“代
表”、“代言”?
個中原因并不復雜:“地主階級”也好,“士紳
階級”也罷,前邊兒都得加上“漢族”兩個字的定語
滿洲內部,當然有貴賤貧富之分,但至始至終,
未真正形成自己的“地主階級”和“士紳階級”。
滿洲貴族共和,掌握國家政治權力,不過,具體
到組成這個集團每個個體,其直接擁有的財富——特
別是土地,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滿族貴族共和,是以
國家的名義,掌握國家的財富。
也就是說,滿洲貴族個人,和“地主階級”、“
士紳階級”之間,發生的直接的關聯,是有限的。
世宗的一系列傷筋動骨的重大改革,最終能夠成
功,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們把清朝和明朝拿來做一對比,這個情形就看
得更加清楚了。
成祖之后,明朝的親藩,不但丟掉了政治權力,
還被朝廷嚴防死守。不過,作為一種補償,皇帝允許
、縱容、支持他的親戚們,獲取占比驚人的社會財富
,包括土地。于是,宗室們早早地變成了最地道的“
大地主”。
后世的論者,常常驚嘆明朝文官集團的強大,皇
帝受制于文官集團的情形,幾乎可以用“奇葩”二字
來形容。通常的解釋是,明朝抑武重文,文官集團乃
得以囂張。關卓凡以為,這當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
不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最重要的原因是,明朝的皇帝,既不能依靠宗室
,孤家寡人一個,為進行有效統治,就不能不依靠士
紳地主階級的代表——文官集團。因此,嚴格說起來
,文官集團不是給皇帝打工的,雙方的關系的實質是
——聯合執政。
這是文官集團何以如此之牛逼的最重要的原因。
這也是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工商稅收死活收不上
來的根本原因。
土地、工商,都是文官集團的肉啊——你叫他們
自己割自己的肉?
只有張居正等極少數的明白人,肯把吃下去的,
再吐出來那么一點點兒。
皇帝要收稅,要和文官集團爭奪治理國家的主導
權,就只能出之以太監這種特別工具了。
這是明朝為什么會成為中國歷史上太監勢力最大
的王朝之一——皇帝沒有其他的選擇。
可惜,太監這種工具,副作用太大了,殺敵一千
,自損八百,且飲鴆止渴,無以為繼,什么根本的問
題都解決不了。
一方面,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自耕農愈來愈少,
人頭稅愈收愈少;一方面,“資本主義萌芽”堅決不
肯貢獻新的稅源。與此同時,財政支出卻愈來愈大。
于是,國家財政愈來愈匱乏,愈來愈無以支撐,最終
“忽喇喇”一聲大響,整座大廈轟然坍塌。
在這個過程中,那些不掌握政治權力、卻占有愈
來愈多社會財富的宗室們,和他們的財富之源兼保護
神——皇帝,一直保持著一個有趣的零和關系。當他
們把皇帝的血吸干之后,大廈坍塌,這幫吃的太飽的
皇親國戚,合乎邏輯地被壓成了農民軍鍋里的肉羹。
關卓凡得出結論,清朝的統治集團——滿洲貴族
共和,受國家豢養,從“經濟成分”上來說,不屬于
任何一個階級,也不依附于任何一個階級,完全可以
因為經濟利益的驅使,改變自己的政治立場。
就是說,如果國家的財政來源,由地主階級變為
資產階級,那么,滿洲貴族共和,完全可能從依靠和
支持地主階級,轉變為依靠和支持資產階級。
在我手里,國家會控制遠較原時空更多的資源和
財富,滿洲貴族共和既受國家豢養,那么,他們的“
經濟地位”,就會更加“獨立”。如此,當我和地主
士紳階級發生沖突的時候,滿洲貴族共和的統治集團
,有什么理由不支持我呢?畢竟,那個日薄西山的地
主士紳階級,會愈來愈窮,能夠拿出來分潤給統治集
團的好處,愈來愈少。
來!瞅一瞅,瞧一瞧!看看工業化能夠創造多少
激動人心的財富吧!
一起發財,寧不動心?
(第八卷《無限風光在險峰》完,明天開更第九
卷《黃金時代》)
*(未完待續……)
PS:明天開更第九卷《黃金時代》,時值月末
,嘻嘻,如果書友們還有沒派完的票票,賞獅子一張
可好?新的一卷,獅子會更加努力的!謝謝!
*本字幕由XY字幕組提供,awsqbc發布*
容:使用簽名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