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富貴第五百二十八章 黑土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一品富貴 >>一品富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二十八章 黑土地

第五百二十八章 黑土地


更新時間:2014年08月07日  作者:午后方晴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午后方晴 | 一品富貴 
最新章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大小:


原來遼國要分成兩個區域,一個是耕種文明,一個是游牧文明,如果說將兩個文明融合在一起,遼國做得算是比較不錯了。

而且宋九認真地分析后,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遼國的模糊化治理。

他們潛意識地誘導百姓定居耕種,但從來不強迫,這才是遼國兩種文明成功的內在原因。

因此自幽云開始,一直到中京上京遼東一帶,多是耕種文明,但不完全是耕種文明,幽州幾乎是徹底的耕種文明,到了山后漸漸開始出現一些半耕半牧現象。

越往北方去半牧比例越重,不過遼國擊敗了渤海國后,有意將渤海百姓遷徙,造成了文明斷檔。這就象史上的宋金對峙,江淮因戰亂,重新回到了刀耕火種的落后耕種方式。

因此原先生女真各部文明越來越落后與封閉,于是耕作方式反而隨著時間推移也變得落后,在耕種不能保持溫飽的情況下,又因為地形天氣等原因,不能大規模的游牧,于是女真各部也學習更北方的室韋人,半耕半牧半漁。

而且作物也有些不同。

如今還是暖冬,總之天氣比較暖和,因此幽州南部甚至還可以種植水稻,只是產量有些低。

到了北方則完全是麥、粟與豆。

甚至到了女真人哪里,麥占的比例都不大了,以豆粟為主。

直到宋九去了遼東,有意讓烏玄明引進遼國的一些優良春麥種子過來,漸漸種麥的百姓才多了。

但這還不行。

為什么宋朝麥價與米價相差了三倍多?難道面食如此難吃?

還真難吃。

原因就是脫殼技術。麥因脫殼技術不行,里面有許多麥麩。所以在宋朝米比麥貴得多。麥如此,就不要說高梁小米了。

至于豆類倒不存在這個問題。它在中國當食物的歷史更古老,幾乎與高梁一樣的古老,至于麥與稻米都是后來才出現的。不過天天吃黃豆,也不用天天吃黃豆了,就是天天吃紅薯,也會讓人吃反胃的。

然而宋九自有底氣。

那就是稻。

要感謝架空小說,讓他無意中看到東北水稻的歷史,那就是從倭國那么引進過來的耐寒稻種,這才揭開了東北農業的新天地。

以前去了遼東。回到宋朝后,宋九看也看到了,聽也聽到了,便在心中構想東北的種種治理情況。

當然,在那種情況下只是想一想,不能說出來,否則會讓人感到很可笑的。

比如民族問題,宋九提出的便是相互通親,融合。平等,尊重。

漢人也不高高在上,然而也不準番人凌駕于漢人之上,特別有懲于史上同治回亂。宋九又提出了對待宗教以及民族信仰與風俗習慣,可以去影響,但不可以去侮辱。實際往后去,漢人情況很慘的。一次又一次被異族屠殺……然而顧全大局,不能將另一個時空漢人的歷史代入到這時候來。只是宋九在中書里提議。甚至讓趙恒公開頒發露草,向天下申明,不管什么宗教,朝廷都可以尊重之,但有幾條,一不得謀反,二不得魚肉百姓,三不得拜祭邪神邪鬼,特別一些蠻族與番族殺人祭鬼神,四就是不能傳揚帶攻擊性的教義,特別是什么“圣戰”之類的,不管什么宗教,皆不得在宋朝出現。

然后又露草,若是不違反這四條前提,不觸犯大宋律法情況下,因岐視對方而產生糾紛,無論什么種族,一律追究岐視者的責任。

正是因為這道詔書,西北在迅速融合中,幾乎可以與南北朝的北周速度相比。

只是秦州番人因為朝廷力量還沒有達到西側與河州哪里,依然貴種(指看重個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種族,在宋朝有兩個種族因仰慕漢人而出現借種現象,一是倭人,二就是秦州番,主要原因在史上秦州蕃人與宋朝沒有太大的矛盾,而且他們血脈中帶的漢人比例比較多,大多數是漢人蕃化,因此對漢人不是很排斥)。

其次便是眼前的作物,來自倭國的水稻。

當時想到了,可是水稻與麥粟不同的,它是一種高產作物,宋九只是想一想,并沒有將水稻傳播給遼東,害怕因此使遼國進一步強大。

直到去年大凌河一戰結束后,宋九才讓一些海商去倭國,帶來許多優質稻種。

并且又聘請了一些有經驗的河北百姓過來,同時各個屯田因為許多兵士多是農民出身,平時也耕作,于是在遼東各州府成立一些試驗點,漢人耕種,讓遼東百姓觀看學習。

來到宋朝久了,宋九有時候都自動遺忘掉前世那種高產。

遼東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先進的耕種方式,幾乎所有試驗點里的莊稼都在瘋狂地生長著,特別是水稻。

宋九讓小吏認真丈量田畝,然后下令收割。

來觀看的人不少,有王曙與東陽府諸官員,還有更多的當地百姓。

這種稻子自開始結穗起,就起來許多百姓的注意。

都在好奇它的產量。

它僅是試驗田,在深沈州這里只有兩百畝,但收割的人多,甚至看熱的百姓也過來幫忙,第一天收割完畢,第二天曬干,第三天就將稻谷打下來了。

然后稱重量,居然達到一畝近四石半的高產。

“東北可定了,”王曙說道。

這個重量還不是標準重量,要繼續曬去水份,還要揚去稗子雜粒與灰塵,但不管怎么說三石半產量有了,當然它是試驗田,推廣后產量必然會下降。然而與棉花一樣,隨著適應了當地的水土與進一步進化,若是官員主動教導大家選種,以后產量又會慢慢上升。

想一想東北有多少土地吧。并且大多數是土壤肥沃的黑土地,官員曾經大約估算一下。若是東北全部開發出來,可以獲得近三百萬頃以上的優良耕地。

一畝三石。一頃三百石,三百頃三億石,僅是這個產量便能養活五千萬人口,八百多萬戶百姓,然而如今東北才多少人口,戶籍上只有三十幾萬戶,實際也不過五十幾萬戶。

民以食為天,能吃飽,那個百姓。不管他來自那個種族,誰愿意冒著生命危險去謀反?

宋九點點頭,賬不能這樣算的,雖是黑土地,但必須開墾出來才算是黑土地,但這個產量沒有讓他失望,又說道:“可以通知各州府,這種稻子不得作為食物吃掉,而要全部保留下來。到來年選種時一律用濃鹽水浸泡,選用其飽和稻谷做種子,向東北所有百姓發放。”

小吏準備寫露草。

宋九忽然補充了一句:“不過想換這種稻谷,必須讓百姓用五斤豆。或者十五斤粟來交換。”

“這沒有必要了吧?”王曙道。

朝廷為了平遼與治理北方,花了很多錢帛了,但沒必要在乎這可能二三十萬石的稻種成本。算算賬不過是宋九的一年薪酬錢,用來收買人心多好啊。

“不貴不足以珍惜。”宋九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這就是人心。

王曙啼笑皆非。

“這是一件好消息。必須向陛下稟報。”

“可以稟報,但不能夸大其詞。能不能成功,還要等明年實際推廣后再說。但可以讓一些商人放出風聲,向中原百姓說明東北地廣人稀,輕徭薄斂的政策,以及這種水稻的產量……”

那就是移民。

這也是必須的,第一個東北漢人數量太少了,不說什么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過多是渤海人,女真人,先后建立過國家,這總讓人有些不放心。第二東北太過空曠,這對治理也不利。

不過不能強行移民,那樣會造成許多民怨,因此這是一種變相的鼓勵政策,讓北方人口密集的貧困百姓自發前來,那么就減少大量不必要的開支,以及不必要的民怨。

然而這份奏折卻是宋九親自書寫的。

上面刻意淡化了倭國稻種的功勞,相反的倒是提起倭國稻種也是從中國引進過去改良的這件事。

主要就是倭國。

在宋朝倭國對中國仍很尊重,不過是尊重而非是尊敬了,一是劉仁軌大敗倭軍過去很久了,二就是宋朝贏弱,因此罕有使者來覲見,多是一些大和尚來到中國游歷。

但隨著宋朝平滅遼國,一統北方,甚至實際控制面積還超過了唐朝,畢竟唐朝控制的僅是遼南地區,并沒有控制到混同江一帶,要么就是羈縻,隨著宋朝滅掉遼國,北方的斡朗改與轄戛斯今年都派使者過來表現誠服,斡朗改在小海(貝加爾湖)一帶,轄戛斯更遠,在小海以西以北,都快接近了中部西伯利亞高原。

因此這種誠服只是一種假象。

在這時,國家有能力治理到哪里嗎?

不過宋朝開始稍稍有些盛唐的氣象了。

只能說稍稍,仍不及盛唐之時,至少河湟在吐蕃人手中,更不用說赤嶺以西青海湖地區與南絲綢之路,也不提河西走廊,還有大理與交趾,就連平壤也被高麗人占有,甚至在步步向東北進軍。

總之,守內虛外的內斂務實精神還是占據著宋朝的主流思想。

不過比原來的宋朝肯定不同了。

于是大規模使者到達。

甚至從海客嘴中得知一些消息,向宋朝請求,派留學生到書院學習物格學。

趙恒居然同意了。

消息迅速讓宋九聽到了,立即寫了一份奏折,只說了一個假設,一句問話。

隨著物格學發展,船只也開始進步,若是有一種假設,大批倭國人從海上而來,入侵京東江浙沿海地區,會是什么局面?

不說不可能。

如今倭國仍然很貧窮。

實際宋朝能傾銷過去的商品太多太多,如棉制品,瓷器,陶器,藥材,琉璃,絲綢,筆墨紙硯……但結果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樣,產生了巨大的貿易逆差。

無他故,宋朝能賣的商品很多,然而倭國那來的錢帛交易?無非就是一些珍貴木材,一些金銀,原來倭國還有倭國刀與倭國扇,然而如今宋朝折扇質量還在倭國之上,兵器更鋒利,除了木材金銀,以及少量奴隸還能有什么?這種貧富逆差,很容易導致宋九這種假設出現。

再說物格學,宋九憑借著零碎的記憶,不可能記得所有物理化學知識,而且兩者基礎不同,他提出來了,再到理論完善,再到實物出現,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與財力去研究。不過模仿起來速度卻是很快的,一樣實物出現十分困難,不過隨后學習又能有多少困難?

只要倭國大規模學習,不用多少年,許多先進的事物就會被他們搬抄過去。

沿海一帶幾乎不設防,國家就那么一點軍隊,北方要駐扎大批禁兵,不然東有高麗,北有室韋諸部,西有大漠各族,很容易就會引發他們的入侵。

西北也要駐軍,巴蜀湖南兩廣同樣要派駐軍隊,京城更要拱衛。

那能抽出大批軍隊駐扎在漫長的海岸線上。

這為入侵提供了條件。

再者,相融著大海,連高麗都不想打敗他們了,更不要說大海那側的倭國。

一旦宋九假設真的出現,宋朝海邊地區將面對著一場重大的災難,而且海邊有許多繁忙的大城市,如密州,蘇州,杭州,明州,泉州,福州,都是宋朝第一流的城市,稅務中心。

那么宋朝一場大災難也降臨了。

這道奏折讓趙恒產生猶豫,便派中使回了一句話,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前后翻頁,上下(↑↓)上下滾用,回車鍵:返回目錄

重要聲明:小說“所有的文字、目錄、評論、圖片等,均由網友發表或上傳并維護或來自搜索引擎結果,屬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閱讀更多小說最新章節請返回首頁,永久地址:


上一章  |  一品富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