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掌光明頂230章 科舉掄才可收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武俠>> 執掌光明頂 >>執掌光明頂最新章節列表 >> 230章 科舉掄才可收心

230章 科舉掄才可收心


更新時間:2013年12月23日  作者:低調椰子  分類: 武俠 | 浪子異俠 | 低調椰子 | 執掌光明頂 

老莫聽到前半段話,尚是一臉自豪之色,待聽到后面,臉色卻垮下來,低頭不語。

趙禹心情好了一些,換了袍服之后吩咐道:“大爺受過罰后,將他禁足在家,閉門謝客,府里賬上不許他支出一枚銅板。他若不聽話,你不必跟他談,押著他來找我。”

老莫點頭記下來,見趙禹要出門,便問道:“教主,您要去哪里?昨日我已經又向府衙里討了一處宅子,地段算不上好,但卻清凈,您要不要去瞧瞧?”

趙禹聞言后,擺擺手說道:“不必了,你既然已經安排妥了,就幫著搬過去吧。這么多人,的確不好一直打擾常將軍家里。待安置下來,著人去府衙知會我一聲就可以了。”

說著,他便出門去了。

老莫卻大惑不解,自語道:“這么多人?不是只有小夫人一個么?”

趙禹出門時,常遇春已經先一步趕去了城外衛所。他便帶著幾名親兵徑直走向滁州府衙,路上又著人往楊逍等幾人家里問候一下。

與數月前相比,滁州城益發繁榮,尤其北地義軍潰敗后,大批難民蜂擁而來,原本寬敞的街道也變得擁擠起來。路上隨處可見衣衫襤褸,四處尋找活計的民眾。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明教眾,趙禹行過街道,登時又引起一片混亂。所過之處,許多人神色激動,忙不迭匍匐于地,口呼“明王”。

對此,趙禹也覺無可奈何,益發認識到宗教在底層民眾中強大的影響和號召力。這種力量,若能善加引導用到好的方面,自是事半功倍,無往而不利。但若用到壞處,卻是貽害無窮。趙禹雖受著眾人頂禮膜拜,心中卻不自禁生出玩火之感,心中益發警惕。

滁州知府葉琛聽到趙禹到來。忙不迭出門迎來。這段時間,滁州民生壓力極大,葉琛也是殫精竭慮勉力為之,人都瘦脫了形。

入了府衙之后,趙禹先是就大哥趙琪之事向葉琛致歉道:“我家老大孟浪無狀,讓葉知府為難了。”

葉琛聞言后,苦笑一聲嘆息道:“趙大人也是一片赤誠之心。只是書生意氣濃了些,未免失于時宜。不過他在江南士林頗有名望,這番也并非全做無用功,舉薦來一些江南士子,其中頗有一些可堪用的人才,還要總管酌情量用。”

說著。他便羅列出幾個人名,并作簡單介紹,皆是在江南士林極富名望者,如吳中才子高啟之類。

趙禹對江南士林的出色人物也略有耳聞,聽到葉琛的講解,才曉得大哥散盡家財折騰這些年,也并非全都是浪費。的確是廝混出不小的名望,結交了一些真正有才情之人。原來士林和武林也無甚太大區別,除了門面要敞亮,一些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他笑著點頭道:“待抽出時間來,一定要見這些人一見。”

原本的總管府已經被趙琪占了,趙禹便借府衙之地,召集一干總管府幕僚前來議事。

一城一地,民生尤重。趙禹先是聽取了眾人各抒己見,而后又商討歸納出一整套完整的安置流民的策略,務求在最短時間內將蜂擁而至的難民安置妥當。幸而滁州現下仍在高速發展,蕪湖水營船坊等皆需要大批人手,可以盡量將負擔轉化為人力。然而還有更迫切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糧食。

滁州現下四望皆敵,且不說張士誠與方國珍。原本關系最緩和的徐壽輝現在也旗幟鮮明與滁州敵對起來。這個問題,現在卻沒有太好的辦法,除了滁州皖南兩地多年的積累之外,也只能依靠商賈不惜花費重金、跋山涉水運輸來。可以說。未來兩年之間,糧食將是制約滁州發展最大問題。原本尚算寬裕的開支,僅此一項,便入不敷出,捉襟見肘。

要打破被封鎖的僵局,要瓦解張士誠與元廷脆弱聯盟從而攻下集慶,趙禹發現,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他將沒有閑暇時間。

總管府越來越繁雜的事務,原本精簡的構架也漸漸不堪用,勢必要擴建起來。這件事,趙禹轉手交待給長史劉伯溫和參謀朱升,要他們快速拿出一個章程出來。林林總總,大大小小的事情,一直到了夜里,也不過處理了一半。趙禹雖然尚有精神,可一干謀士卻非武林高手,已經難掩倦色。眼見到眾人皆蔫蔫沒有神采,頻頻痛飲釅茶解乏,趙禹索性擺擺手,讓眾人暫且退去。

在將要離開府衙時,原本昏昏欲睡的老參謀朱升卻又來了興致,拉著趙禹云里霧里說了半晌,無外乎什么人才匱乏,野有遺賢不得用之類。趙禹咂摸半晌才反應過來,老先生這是在勸諫自己要開選士之路,而不是依靠原本簡單的舉薦抑或征辟。所謂選士者,無外乎科舉。

隋唐以來,科舉便是國朝選拔人才、收攏人心的最可靠手段。哪怕以元人朝廷之強勢,也不得不在這一個方面做出妥協。不過這種國之大典,卻非草率就能舉行。尤其現在滁州仍然只是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鎮淮總管府,且不說根本沒有資格舉辦這種掄才大典,即便勉強為之,也難收到奇效。

因此,聽完朱升的話,趙禹皺眉沉吟道:“這件事,似乎有些操之過急吧。”

朱升連忙說道:“倒并非即刻便辦起來,不過必要的準備也該提上日程了。待集慶城下,平定江南之后,方可能立時著手去做。”

趙禹想了想,便點點頭,說道:“老先生所言正是,不若就先造一造勢。”

送走了朱升,趙禹也禁不住笑起來。他是趙宋皇室后裔,在滁州已經不是什么秘密,尤其大哥這一通鬧,益發搞得人盡皆知。這一番利弊權衡,也難講清楚。若說趙琪搞這勸進把戲,也并非全都一無是處,最起碼,在江南士紳心中已經埋下了一個意向。

而另一方面,他繼任明教教主之后,在劉伯溫等人引導推動之下,更成了廣大明教眾心中尊崇無比的現世明王。

這樣兩個截然不同的身份,雖然未必不能共存,但其中更深一層的對抗矛盾,卻委實令人玩味,哪怕連趙禹自己,都有些分辨不清。或許就是當中這一絲模糊,令到朱升這種老成持重之人,都隱隱生出一絲急迫,迫不及待要用科舉之事來一舉壓過民間正如火如荼在籌辦的明王法會。

想了半晌,趙禹便離開府衙,在府衙門口遇上了老莫派來迎自己的仆人,往新家中趕去。

一邊走著,趙禹還在思忖朱升所提議籌備科舉之事。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這是亙古不易的訓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更是無數讀書人千百年來一直未變的追求和夢想,對于人心的聚攏更有超乎想象的奇效。若能施行出來,的確是一件大大的好事。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還在于是否能夠成功拿下集慶。

然而,朱升這席話,卻給了趙禹一些啟發。他行至半途,突然折轉道往殷天正府上行去。

楊逍、殷天正等人的府邸皆安排在城南一線,尚算幽靜的一片區域。這些明教久負盛名的頭目,因為趙禹還未有暇具體安排,因此地位有些尷尬。朱升等人軟中帶硬的提醒,加之趙禹本人的意愿,便連官場虛銜也不好給他們安排。

殷天正也算得灑脫,放手天鷹教之后,身邊沒有留下任何一個天鷹教老人,就連府里聽用的仆人,都是劉伯溫臨時安排來的。

趙禹現在萬眾矚目,走到哪里,聲浪便傳播到哪里。等他到了殷天正家門前,老鷹王和聞訊趕來的楊逍等人早已經等在門前。

寒暄一番,眾人入府去,坐定后,趙禹望著殷天正笑道:“鷹王老當益壯,可有教書育人的打算?”


上一章  |  執掌光明頂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