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莊第722節 大唐第一次農業擴大會議【第三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第一莊 >>大唐第一莊最新章節列表 >> 第722節 大唐第一次農業擴大會議【第三更】

第722節 大唐第一次農業擴大會議【第三更】


更新時間:2014年04月21日  作者:晨風天堂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晨風天堂 | 大唐第一莊 
第722節大唐第一次農業擴大會議第三更落伍文學

第722節大唐第一次農業擴大會議第三更

“天英閣議什么?”李二問道!

“皇兄。臣弟其實就議兩條。一是說糧食,二是給這些家伙施壓,三省主官必須在秋收前選出來,并且上任。臣弟要在冬天整一整這田里的事情,明年要是沒有一個好收成,臣弟拿什么支付打高昌的軍費呀,后年呢?臣弟打倭島的糧食。再往后?”

誰敢說糧食不重要,李二就能把誰砍了。

那怕你金子堆成山,沒糧食這大唐也就是毀了。

在即將豐收之時議農業危機,正應了古人那句話,居安思危!

李元興下了圣旨,八月初四,就是大考結束之后,天英閣會議。要求長安城內六部五司九寺所以六品以上官員到場。各州縣來到長安的公干的官員,六品以上全部到場。

圣旨寫的日期是八月初一下的旨意。

可就兩天時間,大唐禮部下屬禮賓司的人忙的腳不粘地,才勉強在八月初四清晨將會場布置好。開會的地方就在新皇宮正殿左側,天英閣大議場之中舉行。

會場主臺上只擺著七把椅子。

七把椅子前有條桌,再往前的空地處擺著兩只被布蓋著的籠子,然后是兩棵樹。

兩側是十二把椅子,也就在那籠子的兩旁。

臺下,才是參會的官員,坐位的安排是禮部經過非常認真考慮的,李元興沒有過問,李二也沒有管。

百官到場!臺上的位置依然是空著的。

接下來,第一位走出來的竟然是蕭瑀。許多官員都感覺有些意外,這蕭瑀這個時候不在遼東嗎?怎么會出現在會場之中。

再接下來,大唐十道、京兆。一共十一位二品的封疆大吏坐在那十二把椅子上。

因為官位一樣,職位一樣,所以禮部是按年齡排的坐次。

二十位大員坐好之后,天英閣現任閣主王及善、三省現存最大的官,仆射長孫無忌。長安城名宿虞世南、名儒顏師古。四人分別坐在七把椅子的外側四個座位上。

李淵抱著武曌這個時候竟然也出現在會場上,讓人意外的是,李淵與武曌竟然坐兩個次座上。大唐皇帝與大唐秦王同時走了出來。李二自然是坐在主位。

這樣的會議,竟然沒有秦王的座位。百官嘩然。

“安靜!”李二冷喝一聲。

李元興卻是笑了笑。試了試別在衣領上的麥克風,大步走到臺前:“今日是會議,時間可能會久一些,每一個時辰會有休息的時間。本王只有一句話說。就是會議討論不出結果來。那吃喝睡就在這會場之中。一直到有結果為止。”

今是是論農,圣旨上已經寫的清楚了。

眾官員落座,李元興指著那兩只大花盤之中種的樹說道:“這是兩棵槐樹。一棵是年初種下的,就是小樹苗了,另一棵卻有五年了。”說罷,李元興示意將兩個籠子的布拉下來。籠中是兩只狼。

一只是幼崽,一只卻是成年巨狼,嘴上都被套著鐵籠頭。

“不借助工具,弄斷這樹。想來樹苗要容易些。這兩只籠子,如果把在座的眾位中那一位關進去,怕是都會選擇這只小狼的。”

眾人都笑了,這東西不會有第二種選擇,那成年狼就算戴著鐵籠頭,也一樣讓人害怕。

李元興揮了揮手,示意將這些東西搬下去。

來到臺前,李元興大聲說道:“麻煩這個詞,在座的都是博學之士,本王就不解釋了。但本王想說的,麻煩這東西就和這樹一樣,在小的時候好解決。在麻煩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的時候,卻會變的很麻煩!”

李元興說的繞嘴,在座的人卻沒有聽不懂的。

“本王不是什么大才,解決麻煩的能力有些人認為還不錯。事實上,本王總是希望在麻煩剛剛出現的時候,就先解決了。所以才顯得本王有些許能力吧,這一次的會議,只有一個議題,就是在糧食的麻煩沒有出現之前,現在就開始解決!”

“殿下,我嶺南的糧食就從來沒有夠吃的時候。”馮盎開口說道。

隴西上都督也說道:“隴西苦寒,糧食也不夠。”說完,轉頭看了一眼河南道的上都督說道:“你們河南道糧食聽說倉庫都裝不下了,我這邊想交易,商人們就說運糧不算費用,僅跟上消耗就至少是三成糧食,甚至是五成!”

“鐵道部無作為!”河南道上都督冷不丁來了一句。

剛剛上任,還沒有干過什么大事的鐵道部從三品尚書冷汗直流呀,可也不知道如何解釋。

李元興笑著伸手壓了壓:“各位,先不及提困難,咱們一條一條的議!”

“聽秦王殿下的!”淮南道上都督就是李神通第一個開口支持李元興。

“先說第一件事情,本王前幾天與皇兄作了一個計算,就是大唐現在有多少田。本王記得武德四年就有法令,成年男子得田一頃,其中二十畝為永業田,女子少些,但也有二十畝。那就是說,大唐至少每個人有五十畝了。可本王卻怎么看不到這些田在何處?”

司農寺的官員頭上冒汗了。

今天是大議,大錯者怕是會重重責罰,他有些怕了。

別說是他,戶部尚書崔君肅都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這要問責之下,他逃不掉責任的。

大唐現有田地才二千六十萬畝,連永業田人均標準都達不到,更不要說還有口分田了。

“本王不追究任何人的責任,今天不是來給各位找麻煩的,只是找出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永業田不允許買賣,各州縣都有記錄。問題出在那里本王不管。這是刑部、吏部、戶部要考慮的。”

李元興讓官員們懸著的心放下了。

“大唐有多少田,本王第一個提議是,秋收之后,全國大查。在冬天實測各村、鄉、縣、州擁有的良田與劣田數。以及可以改造成良田的劣田數。更重要的是,順便再作一次人口普查,本王以為大唐有多少人口,這要有一次清查。”

說到這里,李元興將自己的外套脫下來扔在一旁,只穿著隨身的勁裝退到了李二等人坐的條桌前,拿起一份圣旨。

“這里有一道圣旨。免了人丁稅!讓那些黑戶見光。告訴他們不用再躲。”

放下圣旨,李元興再次走到臺前:“兩大正賦,一是人丁,二是田賦。依人頭收稅不公平。所以本王請旨取消。改為人頭收入稅。每個月收入低于一定數值的不用交稅,收入商的要抽稅,本王建議使用累進稅率!”

李元興回頭向武曌點了點頭。

武曌詳細的說明了什么是收入累進稅率。但卻沒有制訂標準,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起征點。

武曌說完,李元興叫人把話筒交給了崔君肅。

“起征點,加征點,最高征收標準。臣下以來需要再詳細議一議,臣下只說說現有人丁稅,大唐依人頭,每年向國家交納谷物2石,叫做“租”;交納絹2丈、綿3兩或布2丈4尺、麻三斤,叫做“調”;壯年男子每年服役20日,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布代替,叫做“庸”。依現在長安市價,這筆稅高于低,請隴西、嶺南、山南等幾位上都督說一說!”

崔君肅將話筒交給了會議侍從。

三位上都督還在相互用眼神來選擇誰先開口,獨孤修德卻站了起來,將擺在他幾案上的話筒拿了起來。

“崔尚書少說了一句,就是寬鄉與狹鄉。下臣問秦王,你長安縣一個人一百畝分夠了嗎?你耀州怕是連一人十畝也沒有吧。再說洛陽,那地方現在一人分八百畝也能分下,用明月公主的那新詞,就是人口密度。”

說罷,獨孤順德將話筒直接塞給了坐在他身旁的隴西都督。

“這個,隴西雖然是寬鄉,地分的再多,產量少。一畝地收十五錢,這已經是恩賞了,可一畝田能不能掙出十五錢呢。這要吃飯,還要穿衣,又要交人頭稅。百姓一年能把稅交足了,再能吃飽就要謝天恩了。”

喝了一口水后,隴西上都督看了看崔君肅笑了:“老崔,你們清河崔家是大世家,從武德年開始你們為了怕樹大招風,很是低調。其實我們家也一樣。可有些八流貨色的小士族,卻在暗中吞并土地,因為他們想變大,這事情某沒有胡說吧。”

“我們崔氏,亦有些分支偏房,作過此類事情!”

崔君肅沒有回避這個話題,李元興說過今天不追究任何責任,只是來解決問題的,李元興的誠信在大唐那是超一流的。

李元興笑著點了點頭:“其實吧,紙貴,筆貴,交通不方便,信息不夠流通,官府的組織簡單,而且也沒有高明的統計之法。所以這不是過錯,只能說是大唐的不足,我們需要改變,需要更加的精進。”

長安城有許多工匠一個月收入兩貫錢。

隴西有許多百姓一年全家也收入不了兩貫錢。

這一點,李元興還是知道的。古代的生活,特別是偏遠的地區還是非常苦的。

“崔尚書,一個月兩貫錢起征如何?”李元興笑著問道。

“大唐將無稅可收,下臣認為這個起征點太高。依明月公主所言,可以根據大唐的民生情況再有所調節,所以初行之時,下臣認為是讓窮苦之家可以免稅就是極好的。所以具體數據,下臣要議,請殿下容后!”

李元興回頭看了看李二,又看了看王及善。兩人都點了點頭后李元興說道:“好,這新人丁稅就到這里,自然是要詳細計算的。”

“十天!”崔君肅給出了一個時間表,又說道:“只是下臣以為,是否可以分道標準,京兆與隴右自然是不能相比的。”

“他隴右很快就富的流油,別放過他們!”李元興哈哈一笑。

眾位上都督也是大笑回答。(。。)


上一章  |  大唐第一莊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