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關云長第369章 西涼整頓(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關云長 >>重生關云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369章 西涼整頓(上)

第369章 西涼整頓(上)


更新時間:2018年12月21日  作者:白氏傳奇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白氏傳奇 | 重生關云長 

虞翻大驚說道:“這太危險了!”虞翻大孫策十幾歲,以父兄的口吻命令孫策立刻下馬,接著說:“這一帶草深,一但有什麼危急怕來不及上馬,請牽馬而行,我擅長用矛,請讓我走在前面護衛。..”兩人好不容易走到草淺的平地,不必擔心敵人埋伏,虞翻才請孫策上馬。

孫策又問:“我一個人騎馬,那你怎麼辦?”

虞翻回說:“在下擅長步行,一天可以走兩百里,自隨軍征戰以來還沒人比得上我,不信您可以試試,我絕對跟得上。”好不容易這哥倆在一條大路上遇到了軍隊,孫策取出號角一吹,部眾識得是孫策召喚,才紛紛回來護衛。

孫策平定丹陽山賊回到曲阿,又接到了另一個好消息,原來他少年時代的好友周瑜棄官渡江來了。周瑜早就料到袁術身邊不可久待便趁機渡江來歸。孫策對此大喜過望,不但親自前往迎接,還用壯盛的軍樂隊隆重歡迎他。周瑜一到吳郡,孫策就授命他為建威中郎將,還撥給他兵士兩千人,馬五十匹,幫他安頓房舍。周瑜這次東歸,還特別帶了他的好友魯肅一起前來,孫策一與魯肅見面,便大嘆其才。不巧這時撫養魯肅長大的祖母病逝,魯肅還沒來得及在孫策面前有所表現,便扶棺回故鄉東城服喪去了。

孫策平定丹陽西部七縣后,江東局勢更加穩固,此時孫策的領地包括揚州的丹陽、吳郡、會稽三郡,太守分別由吳景、朱治以及孫策自己擔任。或許有人覺得奇怪,既然吳郡是孫氏政權的政治中心,孫策為何不自領吳郡,卻讓朱治擔任太守一職?其實漢朝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太守從來不以本郡人士擔任。孫策是吳郡富春人,擔任吳郡太守自然不妥。相對的,朱治是揚州丹陽郡人,他不但是打下吳郡的主要功臣,也是孫策完全可以信任的家臣,因此這樣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高岱。前任吳郡太守許貢也難逃孫策的毒手。這時孫策與曹操主持的東漢朝廷關系正好,許貢卻偷偷上奏朝廷,要朝廷把孫策給徵辟到許都去就近看管,以免在江東成為禍患,孫策得知后大怒,下令將許貢絞殺。許貢雖死,但他所豢養的家客卻潛藏民間,伺機要為主子報仇。

這時年僅16歲的孫權在大哥孫策的安排下擔任吳郡陽羨長,已經是個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的少主,常參與討論軍機大計,提出的看法頗有見地,連孫策都自嘆不如。這時好俠養士的孫權身邊聚集了幾個年齡相近的死黨包括朱然、潘璋、胡綜等人,后來都成為孫權重要的親信臣子。

后來孫策又收定豫章、廬陵后,終於一統江東全境,領地包括丹陽、吳郡、會稽、廬江、豫章。以及新分出的廬陵等六郡。想想五年前,孫策舉兵東渡時年僅19歲。官銜只是小小的懷義校尉,率領了一千多人從壽春出發,五年之后竟然成了統領江東六郡的一方之霸,成為普天下屈指可數的幾個諸侯之一,其實力也足可以與關羽、袁紹、曹操相匹敵。

卻說劉備等人發出了檄文,一路向西直奔涼州城。一行人行進了足足有20多天終于來到了涼州城,西涼牧張既和西涼刺史賈詡以及鎮西大將軍張遼還有副將楊秋一行人等早已涼州城下等候了,早在劉備等人到來之前,張既就先行接到了朝廷的快馬稱劉備一行人不日將下駕涼州,劉備作為皇叔又是關羽的結拜兄弟還有朱儁等元老級的人物一同前來。張既不敢怠慢,這是自他上任西涼牧半年多來第一次迎接朝廷大員來涼州視察。

上任這半年來,張既被關羽任命為西涼牧之后,他牢記關羽的囑托,上任伊始就不斷的走訪調研遍尋治下各個郡縣,獲得了大量第一線的資料,之后回到涼州他就開始研究具體的興涼之策,到任伊始西涼百廢俱興,連年的戰事讓這里變得十分荒蕪,有些地方多少里都不見人煙,張既首先做了安撫工作,維持整個西涼大局的穩定,做了不少工作和努力,并且多次對治下下軍令狀,聲稱以后讓這里不再有紛繁復雜的戰禍,承諾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穩定治下百姓的心。

就在張既對治下做安撫工作的時候,西羌卻興兵大舉犯境,張遼得知消息攜三萬生力軍與羌軍展開了對抗,雙方經過幾次征戰,羌軍大敗,羌王落荒而逃,從此不敢犯境,羌軍算是真正領教了張遼的威力,被張遼擊的是落花流水,張遼的威名在西涼和西羌一下子遠揚開來,最后羌軍到了談張遼色變的地步,張遼徹底解除了西涼西面的威脅,為張既興涼工作造就了穩定的外部環境。

張既這一次登上了這西涼牧的寶座,正是一個提高他才能的大好機會,這也充分說明了關羽對他的信任和器重,之前他有過擔任馮翊郡守的經歷和經驗,也就是說曾經的他具備治理大郡的能力,而且在馮翊政績斐然,做出了一番成績,這就為他擔任封疆大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次掌管整個西涼的政務和軍事,對于張既來說是一個新的跨越。這次自己當上了這涼州太守,雖然同樣的受制于人,但畢竟是一方的土皇帝了,一方的封疆大吏,一方諸侯,這和他之前的職務有著天壤之別,現在自己有拍板的權力了,同樣是一把手在權力空間上存在著太大的差距,張既如今登上了這“一把手”的寶座,治下涼州乃是西涼第一大城,軍民總共有10余萬人,現在的他可以說是統治萬民了,這時的張既也更加的威風了,大事小情都要過問,事務也開始繁忙起來.............................

涼州城大百姓人口眾多,這樣就免不了的出現一些是非恩怨,并且還常伴有各種“命案”,作為涼州太守不但要處理一些基本的征稅。發展生產之類的還要主抓審判之類的就是說要掌管刑獄之事這一點和現在不同,張既說白了就是集軍事、政治、經濟、事物于一身的官吏,所以賞罰分明方能做到匡扶正義、促進整個社會的穩定,這樣一來斷案就一定要做到澄清是非、秉公執法、賞罰分明。

張既干起了這涼州牧,憑借之前自己飽讀詩書的經驗以及歷代君王治國理政的得失,還有他曾經掌管大郡的閱歷。張既也試著去做一些事情了,畢竟他人聰明,什么事情一點就透,張既白天辦公,晚上的時候就買燈苦讀,他勵志做的事情就一定要有所付出。西涼經過前番的激戰,損失不可謂不小,在人、財、物方面都有所減少,可以說百廢俱興。張既接管的是一個爛攤子,他要從新理順一下西涼的事物。

張既首先從整頓吏治方面入手,在西涼涼州是第一大郡除此之外還有金城、敦煌、張掖、西平、西海、酒泉等六郡,一共七個大郡,作為郡守執掌一方握有軍政大權,同樣是地方大員乃是實權派,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們的任用得失直接關乎大局的穩定和發展。張既作為馮翊太守出身深知這郡守之職的重要性,作為郡守治下不乏人口還領導眾多縣令。責任重大,而要在治下干出一番成績就必須首先打造一支精干的領導隊伍,以便開展工作,這支隊伍必須可靠對自己效忠還要有能力,唯有確立了這支隊伍方才在治下干出一番事業,這就是一個團隊。

張既之前擔任馮翊郡守能干出那么大的業績。將政績搞成三輔第一,除了他制定的政策措施得力外,兩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用人得當任人唯賢,擔任馮翊郡守的那些年,張既提拔了大量人才而且將他們充實到了領導崗位。當然提拔最多的都是縣令,縣令的官職雖低然卻是當地的一把手,權力不容小覷,如果他們有能力將一個縣治理好了,所有的縣的政務搞上去了那整個郡的政務也就上去了,如果一個縣都出了問題那必然會掣肘整個郡的發展,這也是常說的水桶原理,擔任了這么多年大郡太守的張既在人事方面自然要謹慎,這次他來到西涼,來到這個陌生的地界擔任一把手,雖然關羽給自己配備了左膀右臂,但張既要干出一番事業手上仍然亟需一批人才,不過張既在上任伊始就跟關羽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向關羽建議要從之前的馮翊帶過一批人跟著他一起來到西涼,也就是說張既從馮翊搬兵跟隨他一起來到西涼,這也是張既擔當了一把手來到西涼跟關羽講的條件,起初關羽有些不同意,如果那些人都被他帶走了,馮翊豈不是要空虛?不過還是擰不過張既幾次三番的要求,后來關羽干脆同意了他的請求。

張既從馮翊帶來了幾個“心腹愛將”,而這幾個人也都是他的得力干將,但一反常態張既所帶的這幾個人并非他身邊之人更不是輔佐他的官吏而是清一色的縣令,也就是他帶著幾個縣令來到了西涼,其實張既沒有帶身邊之人而是帶著這些人來到西涼,有他的想法,來到西涼擔當大任,要按照關羽的囑托干出一番成績,張既不缺伺候他的人也有了輔佐之人,他唯一缺乏的就是那些地方上的“一把手”,他要將自己帶過來的這些干將全部充實到各郡,讓他們在新的崗位上繼續歷練就像自己一樣...........................................

經過一番認真調研和精心謀劃,西涼的人事變動悄然拉開序幕,俗話說“哪的兵哪的將”為官者對于自己的親信最為欣賞和信任,尤其是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任職,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擔當,更需要一批親信輔佐,這樣方能有利于開展工作,張既決定將自己帶來的這批人提拔到各郡擔當一把手,當然這樣做需要做好其他在任者的安置,張既通過調研發現西涼治下的七個郡,唯有兩個郡的郡守讓他看的過去,其余駐郡的太守不是年邁就是能力低下要不就是疾病纏身,只有兩個郡的太守能說得過去。這樣一來就空出了五個位置,而他帶過來的縣令只有四人這樣還需另謀一個人選。

張既經過認真研究決定讓楊秋擔任涼州太守,他認為楊秋擔任這個角色再適合不過了,楊秋有過領兵打仗治軍的經驗,追隨馬騰擔當副將,在領導軍事上不含糊。楊秋對于西涼的情況也比較熟悉,對于涼州的事務也比較在行,屬于本地產生的官員,熟悉本地的事務,再一個就是將楊秋提拔到這個崗位有安撫他的味道,楊秋追隨馬騰投誠關羽結果沒有隨馬騰回洛陽而是繼續留在西涼,擔當張遼的副將,心中多有不平,張既考慮到了這一點給他安排了涼州太守的職務△為西涼第一大郡的太守,楊秋也就握有了實權,之前的不滿情緒一稍稍平靜了許多,工作的干勁也被提升起來。

七郡太守安排完畢,張既特擺宴席舉行歡送儀式,七郡太守即日就將赴任了,張既特安排了一場奢侈的宴席為他們壯行,同時也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希望他們在新的崗位上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克己奉公干出成績不辜負關羽和他的期望,盡快將治下的局面打開開來。第一要務就是確保當地大局穩定,接下來謀劃各種振興方案,逐步將治下的各項事業搞起來。

這些郡守皆是在位多年的七品縣令而且多是張既的門生居多,并且盤踞在縣令的位置上多年,在治國理政方面都是行家里手,有能力將一個縣治理好。就一定能夠將一個郡也治理得當,最主要的是有張既為他們掌舵,作為下屬他們貫徹執行張既的各種決策從不含糊,雙方彼此配合默契,張既的各項政策能夠很快得到貫徹落實。也就是這些人張既使得順手,雙方的拍子能合到一處,這樣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內耗。

經過黃巾起義和紛繁戰事的西涼已經是百孔千瘡民生疲敝一片荒涼,了解到了西涼的這一情況,張既在心中暗暗發誓:他要將整個涼州改天換地,重整一片新天地,他要整頓并且是大刀闊斧的整頓!為此他秉燭夜讀翻看之前歷史上的經驗與教訓,并且結合涼州的現實情況,開始一步一步的研究起來,擺在他面前的任務不得不說不艱巨,要在短短的一年之間將涼州的天換過來,談何容易?但拜受關羽的重托,張既領命執掌西涼,重任在肩他怎么能懈怠,所以來到西涼伊始他就馬不停蹄的調研,一天都不敢懈怠。堅定了這個信念之后張既開始謀劃復興的具體措施,有句話講“謀度于義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只有將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一切從人民的角度出發考慮事情就一定能夠成功,張既決定發昭進行整頓,他要在涼州這個地方重整天地...................

張既發昭進行整頓涉及三個方面最主要的就是人事方面,除了認命郡守之外,對于郡下面的各縣人事,張既也要整頓,通過調研發現治下的縣令,一部分人已經年邁,還有一部分人能力低下,有的甚至荒蕪政事急需進行一下大患血,張既決定要著力整頓一下這些縣的人事為復興鋪路,他反復琢磨與眾人多次醞釀最終確立了人事整頓方案,那就是將治下縣的縣令位置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當然這招聘是要考試的一個是筆試第二個是面試,筆試就是書面答題,面試就是當面進行考核,要通過這兩項考試后然后從上到下由高到低排出名次,擇優錄取,錄取者即赴任縣令之職,榮升七品,俸祿200石—500石不等,錄取名額為九名,再將這九名錄取的人排出名次從上到下由高到低排出名次,然后依名次進行分配,分數高者赴任大縣縣令,依次排列,這種任人唯賢的考試制度可以說開創了涼州乃至真個西涼用人的先河。

縣令的位置公開之后,話說這原有的縣令該何去何從呢?有不少人已經很大年齡了在位的時間也很長了,多少也為涼州做過了不少貢獻,總不能讓這些人告老還鄉吧?這一點張既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考量,對他們的安排上張既更是深思熟慮,張既也給出了他們一個出路那就是“晉升考核”,何為“晉升考核”?就是全面考核這些人的“德能勤績孝廉”等方面,看看他們誰的綜合指數最高,誰的最差,然后來個優勝劣汰,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考核出眾的直接赴涼州任職,級別上予以提拔,安排相當的職務;考核一般的不予提拔,給予相應的俸祿,歲數大的可以告老還鄉;考核不稱職的,就地免職;當然這其中有個年齡限制,就是說歲數大的考核即使優秀也不再予以提拔,但給予優厚的俸祿和級別不再安排職務;說白了就是給年輕人一個機會。(未完待續。。


上一章  |  重生關云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