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書名:
令國制起自奈良時代,至明治維新實行廢藩置縣後再行分劃,其間不斷進行改劃。//去讀讀
//令國制之
「國」乃根據日本天武天皇(てんむてんおう)(tenn-mu-tenn-ou)所創之「五畿七道」作行政分區而劃分,除在明治時新加之「北海道」外,共
有六十多國。令國制同時根據中國當時的地方行政「州」來命名地方行政區,所以各國都有「州」的俗稱,各國之國府則是主要街道及官道之要站。當時六十多國分別分布於五畿七道(ごきしちどう)(go-ki-侍chi-dou)內五畿(ごき)(goki),即天皇京畿一帶之五國,又稱「畿內」(きない)(ki奶):山城、大和、河內、和泉、攝津七道(しちどう)(侍chi-dou)分為東山道、東海道、北陸道、南海道、西海道、山陽道及山;依照日本地理及地勢命名。
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hok-kai-dou)共一國(十區):蝦夷(北海道)東山道(とうさんどう)(tou-san-dou)共六國:美濃、上野、下野、飛驒、近江、信濃東海道(とうかいどう)(tou-kai-dou)共十五國:伊賀、伊勢、志摩、尾張、三河、遠江、駿河、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總、下總、常陸
北陸道(ほくりくどう)(hoku-riku-dou)共七國:越後、越中、越前、佐渡、能登、加賀、若狹
山陽道(さんょうどう)(sann-誘-dou)共七國:播磨、備前、備中、備後、安蕓、周防、長門
山陰/國(さんいんどう)(sann-in-dou)共八國:丹波、丹後、但馬、因幡、伯耆、出云、石見、隱岐
南海道(なんかいどう)(nann-kai-dou)共六國:紀伊、淡路、阿波、贊岐、伊予、土佐
西海道(さいかいどう)(sai-kai-dou)共十一國:豐前、豐後、筑前、筑後、肥前、肥後、日向、大隅、薩摩、對馬、壹岐
蝦夷(えぞ)(ezo):
屬北海道。現在之北海道地區。大和政權統治以外之地,以中國「化外之地」之概念起名,土著愛奴人之居地。鎌倉時代向北縮少,後來退至渡島半島及津輕半島一帶。明治二年(1869)及明治十五年(1882)前後分為渡島(おしま)(o侍ma)、後志(しりへし)(侍rihe侍)、膽振(いふり)(ifuri)、石狩(いしかり)(i侍kari)、天盬(てしほ)(te侍ho)、北見(きたみ)(kitami)、日高(ひたか)(hitaka)、十勝(とかち)(tokachi)、釧路(くしろ)(ku侍ro)、根室(ねもろ)(nemoro)及千島(ちしま)(chi侍ma)十一國/區。
陸奧國(むつ)(mutsu):屬東山道。俗稱奧州。現在之福島、宮城、巖手、青森、秋田諸縣,總石高大約167萬石(根據慶長年間之檢地)。九世紀時與蝦夷半分,大化革新後以後白河以北之地稱「道奧」(道之奧),意即「道路遠奧之地」。律令制時代改稱陸奧;元明天皇和銅五年(712)分為陸奧、出羽兩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分為陸奧、陸中、巖代、磐城。
出羽國(でわ)(dewa):屬東山道。俗稱羽州。石高約32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形、秋田縣。遠征蝦夷族阿倍比羅夫後開拓而成,分屬道奧、越國,和銅元年(708)脫離越後國,和銅五年(712)自成一國,外加最上、置賜兩郡。室町時代屬關東管領管轄。明治元年改分羽前、羽後二國。最後演化為山形、秋田縣。
越中國(えっちゅう)(etsu-chuu):屬北陸道。石高約2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富山縣。古代越國(こし,ko侍))之一,天武天皇時代將其三分國(越前、中、後),大寶二年(702),擁越後國頸城、古志、魚沼、蒲原四郡為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與新川縣合并為石川縣,明治16年再獨立為富山縣。
越前國(えちぜん)(echi-zen):屬北陸道。石高約50萬石(慶長時)。現在福井縣東北部。古代越國之一,天武天皇時代將其三分國(越前、中、後);七世紀後期,除福井郡半部外,加入敦賀郡、丹生郡、足羽郡、大野郡、坂井郡、江沼郡、加賀郡、羽咋郡、能登郡、鳳至郡、珠洲郡十一郡構成越前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敦賀、足羽、福井縣分置。
越後國(えちご)(echi-go):屬北陸道。石高約3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新潟縣。古代越國之一,天武天皇時代將其三分國(越前、中、後);大寶二年(702),頸城、古志、魚沼、蒲原四郡劃為越中國;和銅元年(708)分為越後、出羽兩國。明治四年的廢藩置縣後,改名新潟縣。佐渡國(さど)(sado):屬北陸道。石高約1萬7000石慶長時)。現在之佐渡全境。初見載於文武天皇四年(700),古代越國一部,天平十五年(743)後屬越後國,天平勝寶四年(752)再分。廢藩置縣後,曾改稱佐渡、相川縣,最後編入新潟縣。加賀國(かが)(kaga):屬北陸道。現在之石川縣南部。俗稱加州、賀州。石高約35萬石(慶長時)。古屬越國。大化改新時編入越前國。弘仁十四年(823)擁加賀郡及江沼郡為加賀國。室町時代一向一揆之熱門地。廢藩置縣後,明治十六年,與能登國合為石川縣。
能登國(のと)(noto):屬北陸道。俗稱能州。石高約2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石川縣北部半島。古代之能登羽咋二國,屬越前國。養老二年
(718),從越前國擁羽咋郡、能登郡、鳳至郡、珠洲郡四郡自分。圣武天皇天平十三年(741)再與越中國合一,淳仁天皇天平寶字元年(757)再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與七尾縣,於同五年為石川縣之一部。
若狹國(わかさ)(wakasa):屬北陸道。俗稱若州。石高約8萬5千石。現在福井縣西南部。古屬越國,為交通要道。
常陸國(ひたち)(hitachi):屬東海道。俗稱常州。石高約53萬石(慶長時)。現在之茨城縣全境。大化改新後自道奧國獨立,并合高、久自、仲、新治、筑波、茨城六國統合為一國。廢藩置縣後茨城與新治分離。明治八年合并,占茨城縣北、東部。
上總國(かずさ)(kazu-sa):屬東海道。俗稱上總。石高約38萬石。現在之千葉縣南部。古稱總國之一,曾稱上狹。大化改新,養老二年(718),與下總國、安房國分立。天平十三年(741)再與安房國并合。天平寶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間,與下總、安房再次合為千葉縣。
下總國(しもうさ)(侍mou-sa):屬東海道。俗稱下總。石高約40萬石。現在之千葉縣北部。大化改新後,與上總國、安房國分立。明治年間,與上總、安房再次合為千葉縣。
安房國(あわ)(a-wa):屬東海道。俗稱房州。石高約43萬石。現在之千葉縣最南部。大化改新,養老二年(718),與上總國分立,擁平群郡、安房郡、朝夷郡、長狹郡。天平十三年(741)再與上總國并合。天平寶字元年(757)再分。明治年間,與上總、下總再次合為千葉縣。為捕鯨業主要地。
上野國(こうずけ)(kou-zuke):屬東山道。俗稱上州。石高約5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群馬縣。古代與下野國、那須國合稱為「毛野國」。四世紀時毛野國分為上毛野國成立。大化改新後,毛野國分為上、下兩國—上野國與下野國。古代東國經營之重點;古代牧馬名產地。廢藩置縣後分為七個縣,明治9年合為群馬縣。
下野國(しもつけ)(侍mo-tsuke):屬東山道。俗稱下州。石高約3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栃木縣。古代與上野國、那須國合稱為「毛野國」。四世紀時毛野國分為下毛野國成立。大化改新後,毛野國分為上、下兩國—上野國與下野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栃木、宇都宮兩縣,同九年統合為栃木縣。
武藏國(むさし)(musa侍):屬東海道,俗稱武州。石高約6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東京、埼玉縣全境、神奈川縣橫濱市、川崎市全境。古代無邪志國、胸刺國、知夫國之國。大化改新後合為一國。初屬東山道,寶龜二年(771),入屬東海道。鎌倉時代,成為關東八國之一。廢藩置縣後,分置八縣,最後合歸為埼玉縣、東京府、神奈川縣。
相模國(さがみ)(sagami):屬東海道,俗稱相州。石高約2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神奈川縣大部分地區。古代相武、師長兩國與鎌倉別之地,大化改新後合為一國。廢藩置縣後,小田原、足柄縣并入神奈川縣。
伊豆國(いず)(i-zu):屬東海道,俗稱豆州。石高約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靜岡縣東及東京都伊豆諸島。古代溫泉勝地及重犯流放地。天武九年(680),與駿河國分離,擁三郡(後增至四郡)。廢藩置縣後,於明治九年伊豆半島并入靜岡縣,伊豆七島編入東京府。
駿河國(するが)(su乳ga):屬東海道,俗稱駿州、駿河。石高約15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靜岡縣中東部。古稱珠流河;大化改新時成立,天武十年(681)與伊豆國分離。平安時代屬上國格,伊勢神宮之莊園屬地。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編入靜岡縣。
甲斐國(かい)(kai):屬東海道,俗稱甲州。石高約23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梨縣。古來之山國。七世紀前後成立。廢藩置縣後,改名甲府縣,再成為山梨縣。
遠江國(とおとうみ)(too-toumi):屬東海道,俗稱遠州。石高約2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靜岡縣西部。因境內之濱名湖俗稱「遠之淡海」而得名「遠海(江)之國」。大化改新(645)後,由素賀、久努等諸國統合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改稱堀江縣、濱松縣,同9年與靜岡縣合并。
三河國(みかわ)(mikawa):屬東海道,俗稱三州。石高約2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愛知縣東部。大化改新時與穗國合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改稱額田縣,同五年改稱愛知縣。
信濃國:現在之長野縣。養老五年(721)與南部之諏訪國分置,天平三
年(731)再次合并。平安時代之莊園重地、牧馬區之一。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長野、筑摩兩縣,同九年獨立為長野縣。
尾張國(おわり)(owari):屬東海道,俗稱尾州。石高約5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愛知縣西部。以木曾川與美濃國分置。明治五年廢藩置縣後并入愛知縣。
美濃國(みの)(mino):屬東山道,俗稱濃州。古稱三野、御野。石高約5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岐阜縣南部。大化改新時立為一國。後加信濃之木曾地方而正式成形。廢藩置縣後為岐阜縣南部。
飛驒國(ひだ)(hida):屬東山道,俗稱飛州。古稱斐太、斐陀。石高約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岐阜縣北部。大化改新時立為一國。廢藩置縣後初為筑摩縣,明治九年與美濃合為岐阜縣。
近江國(おうみ)(ou-mi):屬東山道,俗稱江州。石高約7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滋賀縣。古稱淡海,因境內之琵琶湖俗稱「近之淡海」而得名「近海(江)之國」。大化改新時設置,廢藩置縣後為滋賀縣。
伊勢國(いせ)(ise):屬東海道,俗稱勢州。石高約5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東南部。古代神國、皇大神宮之鎮座地,大化改新後自成一國。於七世紀,孝德天皇時代與志摩國、伊賀國合為一國。天武九年(680)伊賀國分置;八世紀時志摩國分立。廢藩置縣後分為安濃津、度會縣,明治九年合并為三重縣。
伊賀國(いが)(iga):屬東海道,俗稱伊州、賀州。石高約1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西北部。大化改新後與伊勢國合并;天武九年(680)獨立為伊賀國,擁阿拜、山田、伊賀、名張四郡。廢藩置縣後為安濃津縣,明治五年編入三重縣。
志摩國(しま)(侍ma):屬東海道,俗稱志州。石高約1萬8000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南端。因志摩半島而得名;於七世紀,孝德天皇時代與伊勢國、伊賀國合為一國。八世紀時自立。本只有志摩郡,後分為英虞郡、答志郡。明治九年合并為三重縣。
大和國(やまと)(yamato):屬畿內,俗稱和州。石高約45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奈良縣。大化改新時自立為一國。古稱倭、大倭。寶字元年(757)始以「大和」名之。因古代大和皇朝之發祥地而得名。奈良時代之都。廢藩置縣後改名奈良県、堺県、大阪府。明治二十年正式改名奈良縣。紀伊國(きい)(kii):屬南海道,俗稱紀州。石高約2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三重縣西部及和歌山縣。古稱「木之國」,因「木之國」之音變長,和銅六年(713)正式名為紀伊。大化改新自立一國。廢藩置縣後分為三重縣一部及和歌山縣。
和泉國(いずみ)(izumi):屬畿內,俗稱泉州。石高約1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大阪府南部。大和朝廷之御料地,由於該地有地下水泉涌出,故名和泉。靈龜二年(716),以河內國大鳥、和泉、日根三郡劃為和泉監管地。天平十二年(740)并入河內國,入天平寶字元年(757)再次成立和泉國。廢藩置縣後稱堺縣,明治十四年(1881)編入大阪府。河內國(かわち)(kawachi):屬畿內,俗稱河州。石高約2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大阪府南部。明治十四年編入大阪府。現為東大阪市內一部分。
山城國(やましろ)(yama侍ro):屬畿內,俗稱山州、城州。石高約23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京都府南部。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國。古稱山背、山代,延暦十三年(794),桓武天皇改置平安京,以「從山河襟帯而自然作城之名勝」而改名山城。廢藩置縣後分置京都府及淀縣;後合并為京都府。
攝津國(せっつ)(settsu):屬畿內(或山陽道),俗稱攝州。石高約1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東部。古代通稱津國,和銅六年(713年)改稱攝津國。天武天皇置攝津職,擁務古(武庫)水門之良港,因與大陸(中國、朝鮮)交易而繁榮。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置尼崎、三田兩藩為兵庫縣東部,其他部分編入大阪府北部。
丹波國(たんば)(tan-ba):屬山,俗稱丹州、丹南、南丹。石高約2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東北部及京都府中部。古稱旦波。七世紀成立,和銅六年(713),北部五郡劃為丹後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入兵庫縣及京都府。
丹後國(たんご)(tan-go):屬山,俗稱丹北、北丹。石高約1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京都府北部。和銅六年(713),丹波國北部五郡(加佐、與謝、丹波(後之中郡)、竹野、熊野)劃為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劃入京都府。
淡路國(あわじ)(awaji):屬南海道,俗稱淡州。石高約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南部之淡路島。七世紀成立,古稱淡道;後與阿波國合稱栗國,本身稱「阿波路」,由津名郡、三原郡組成。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劃入兵庫縣。阿波國(あわ)(awa):屬南海道,俗稱阿州。石高約1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德島縣。古代與淡路國合稱栗國;和銅六年(713)正稱阿波。後因江戶德島藩而於廢藩置縣後分置德島縣、名東縣,後來統稱德島縣。
贊崎國(さぬき)(sanuki):屬南海道,俗稱贊州。石高約12萬6000石(慶長時)。現在之香川縣。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國,外加盬飽、小豆、直島諸島,江戶時代時,小豆、直島諸島劃為備前國領。廢藩置縣後曾改稱香川、名東、愛媛,後正稱香川縣。
伊予國(いよ)(iyo):屬南海道,俗稱予州。石高約36萬6000石(慶長時)。現在之愛媛縣。大化改新後自立一國,廢藩置縣後成為愛媛縣。
土佐國(とさ)(tosa):屬南海道,俗稱土州。石高約10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高知縣。古名土左;古代都佐、波多兩國在大化改新後合并為一國。廢藩置縣後成為高知縣。
播磨國(はりま)(harima):屬山陽道,俗稱播州。石高約3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西南部。大化改新後,合并針間、鴨、明石三國為一。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稱為姫路縣,後來改名飾磨縣,同九年合并入兵庫県。
但馬國(たじま)(tajima):屬山,俗稱但州。石高約1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兵庫縣北部。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豊岡、出石、村岡三縣,後來曾統合為豊岡縣,最後編入兵庫縣。
美作國(みまさか)(mimasaka):屬山陽道,俗稱作州。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岡山縣北部。古代備中國之一地,和銅六年(713)後擁備前國英多、勝田、苫田、久米、真嶋及大庭六郡為一國。平安時代莊園之地;廢藩置縣後分置津山、勝山、鶴田三縣,後統稱北條縣,最後於明治九年編入岡山縣。
備前國(びぜん)(bizen):屬山陽道,俗稱備前。石高約3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岡山縣東部。本屬古吉備國之一部,大化革新後分為三國(備前、中、後),和銅六年(713)後劃北部六郡予美作。江戶時代時,小豆、直島諸島劃為國領。廢藩置縣後并入岡山縣。
備中國(びっちゅう)(bhuu):屬山陽道,俗稱備中。石高約1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岡山縣西部。古吉備國之一部,古名「吉備道中國」,大化革新後分為三國(備前、中、後)。廢藩置縣後改名深津、小田縣,明治五年正式并入岡山縣西部。
備後國(びんご)(bin-go):屬山陽道,俗稱備後。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廣島縣東部。古吉備國之一部。大化革新後分為三國(備前、中、後)。廢藩置縣後本并入岡山縣,明治九年改編入廣島縣東部。
安蕓國(あき)(aki):屬山陽道,俗稱蕓州。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廣島縣西部。古名阿岐;因為古代交通之要地之繁榮。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改名安蕓,乃源平時代,平氏莊園之地。廢藩置縣後并入廣島縣。
因蟠國(いなば)(itaba):屬山,俗稱因州。石高約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取縣東部。古稱稻葉,為古稻葉國,大化改新後改名因幡。廢藩置縣後本并入鳥取縣。
伯耆國(ほうき)(houki):屬山,俗稱伯州。石高約2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取縣西部。為古伯耆國,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名稱不變。廢藩置縣曾改名鳥取縣、島根縣,明治十四年合為鳥取縣西部。
出云國(いずも)(izumo):屬山,俗稱云州。石高約19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根縣東部。古出云皇朝之地,大化改新後立為一國,名稱不變。明治四年廢藩置縣,編入島根縣。
石見國(いわみ)(iwami):屬山,俗稱石州。石高約11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鳥根縣西部。以石見銀山而得名。明治四年廢藩置縣,編入島根縣。
周防國(すおう)(suwou):屬山陽道,俗稱防州。石高約16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口縣南部。古名周芳;七世紀末改名周防。大化改新後,并大島、熊毛、玖珂、都濃、佐波、吉敷六郡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與長門國合為山口縣。
長門國(ながと)(nagato):屬山陽道,俗稱長州。石高約2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山口縣北部。古稱穴門、穴戶;古代穴門、阿武國之地,七世紀時合并為穴門國,七世紀末改名為長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為山口、豐浦、清末三縣,與巖國縣編入為山口縣。隱岐國(おき)(woki):屬山,俗稱隱州。石高約5萬石(慶長時)。現在鳥根縣之外島。大化改新自為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編入鳥根縣。
對馬國(つしま)(tsu侍ma):屬西海道,俗稱對州。石高約16萬石(慶長時)。現在長崎縣之外島。古代對大陸交通、軍事上之要地,古稱津島;天智天皇三年(664)置設軍事機地。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改稱嚴原縣,同年與九州佐賀縣合并為伊萬里縣。同5年編入長崎縣,自為嚴原町,內有四町二村。
豐前國(ぶぜん)(buzen):屬西海道,俗稱豐前、豐州。石高約14萬石(慶長時)。現在福岡縣及大分縣之一部。古代與豐後國合稱豐國,文武天皇分為豊前、豊後兩國,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編三藩為小倉、中津、新田三縣;最後統合為小倉縣。同九年分別編入東部之大分縣及西部之福岡県。
豐後國(ぶんご)(bungo):屬西海道,俗稱豐後、豐州。石高約42萬石(慶長時)。現在大分縣之大部分。古代與豐後國合稱豐國,文武天皇分為豊前、豊後兩國,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為臼杵、杵筑等七縣;同九年統合為大分縣。
筑前國(ちくぜん)(chikuzen):屬西海道,俗稱筑前,古稱筑紫前。石高約33萬石(慶長時)。現在福岡縣西北部。古代筑紫國之一部,古代大陸文化流入、國防上之要地。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筑紫國兩分後,自成一國;同時乃管轄西海道諸國之大宰府設置之地。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黒田、秋月兩縣,同年合并為福岡縣。
筑後國(ちくご)(chikugo):屬西海道,俗稱筑後,古稱筑紫後。石高約27萬石(慶長時)。現在福岡縣南部。古代筑紫國之一部,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筑紫國兩分後,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久留米、柳川、三池三縣,曾改名三潴縣,同九年編入福岡縣之一部。
肥後國(ひご)(higo):屬西海道,俗稱肥後,石高約34萬石(慶長時)。現在之熊本縣全境,古代火(肥)國之一部。大化改新後(有說持統天皇十年(696)),分為肥前國、肥後國兩國後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熊本、人吉兩縣,明治九年合為熊本縣。
肥前國(ひぜん)(hizen):屬西海道,俗稱肥前,石高約22萬石(慶長時)。現在之佐賀縣及長崎縣全境,古代火(肥)國之一部。大化改新後(有說持統天皇十年(696)),分為肥前國、肥後國兩國後自成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佐賀、長崎兩縣。
日向國(ひゅうが)(h玉uga):屬西海道,俗稱日州、向州,石高約17萬石(慶長時)。現在之宮崎縣全境。古代襲國之一部分,占九州東南部大部分地區。和銅六年(713)分設大隅國後立一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分置美津、都城兩縣,明治六年合為宮崎縣。
大隅國(おおすみ)(oosumi):屬西海道,俗稱隅州,石高約1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鹿兒島縣東部。和銅六年(713)擁日向國肝杯、贈於、大隈、姶羅四郡為一國。天長元年(824)并合多褹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并入鹿兒島縣。
薩摩國(さつま)(satsuma):屬西海道,俗稱薩州,石高約28萬石(慶長時)。現在之鹿兒島縣西部。九州南部、鹿兒島縣西半部之舊國名,九州隼人族之居地。大寶二年(702),從日向分出唱更國(唱更意即「守邊境」之意),數字後唱更國改名為薩麻國,八世紀末正名為薩摩國。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并入鹿兒島縣。
壹岐國(いき)(iki):屬西海道,俗稱壹州,石高不明。現在長崎縣之外島。中國史書稱一支國或一大國;日本方稱伊伎、伊吉、伊岐、由紀、由吉,七世紀時正名壹岐。明治四年廢藩置縣後并入長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