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初平三年三月初,大漢太師、相國董仲穎這個把持大漢朝政長達經年的大權臣遇刺身亡之后,真正意義上由少年天子劉協支配下進行的第一次朝會了。
雒陽北宮嘉德殿,殿外三丈內無一人影,而三丈外,兩邊排開下去,是兩列禁軍持戟守護,面目森嚴彰顯大朝氣度。
而在殿內,劉協高居龍椅之上,面前再無人能夠阻攔他觀察下方他的臣子們的視線,讓他從這個角度正好可以將整個店內的景象都收之眼底,自然底下也無一個大臣做動作能夠瞞過他的耳目..”。
當然這些朝臣都是做門面功夫的大行家,也很難看到他們在這種環境下犯錯,倒是代表朝廷武官一排的右側居于最行首的呂布,此時引起了劉協的一些興趣。
秦漢時期可不同于后世,朝會之時,朝臣們與天子一樣都是坐著,只不過天子居于上首,且為示尊貴下面還有一個臺子,如此即可對朝臣形成俯視之態,而且彼此之間間隔距離也有規定,在左右首最近也代表著文臣武官中最尊貴二人與天子之間的距離,最少要保持在彼此二十步之外,同樣是以示尊重。
此外入殿大臣需脫靴,只著襪,跪坐于席之上,雙手還要捧著一個象牙制成的笏……這樣繁瑣的禮節對于呂布而言自然是極不習慣,只是在之前的時候他還可以避過,畢竟朝會上參加的既有文臣也有武官。但也不是什么武將都有資格入殿地,很多時候武官這一序列的也未必就真是軍隊中人,當時的呂布不過是一個的雜牌將軍奮威將軍和都亭侯,雖極受親信,但地位差的太多,在尋常的朝堂上都很難找到他的位置。
像是呂布此時能夠位列其中,而且還居于武官序列之首,無他只因他新近被天子冊封為三公之太尉,而除去何進的大將軍這樣特殊時期的特殊名號,太尉位還在諸位將軍之上。也自然能居于武官之首。
因為距離相對較近。所以呂布此刻臉上別扭的表情還有時不時都要微微扭動一下身子的動作,自然都落在了劉協的眼中,他原本也只是隨意一瞥,但呂布龐大的身軀坐在那樣一個位置上本就顯得奪目。更別他那些所謂的動作放到那副身軀上幅度還是免不了挺大的。這讓劉協看著都覺得有些有趣。還以為這第神是第一次登上這種大雅之堂、而且還是在自己一朝天子面前,多少顯得有些拘謹,心中隱隱有一種爽快的征服感。
而作為此次朝會還未正式開始就已經注定了將是其中最大議題的人物。呂布自然也時刻都在吸引著大家的關注,許多雙眼睛都落在了他的身上,這些人眼光老辣,只稍微一看也是不難發現這一點,不知多少人在心中暗笑、嘲笑。
不過呂布雖然動作扭捏,但他的神情卻是一派泰然,這樣的氣度也令劉協暗贊,不愧是被自己選中之人,若沒有這樣的能耐,自己可還不敢將自己最大希望都托付給他呢。
天子臨朝,諸臣有事起奏……”
劉協的常侍太監同樣在劉協所處那個臺子上,此時就見他走到邊沿,面對著一班文武大臣,尖細的聲音響起來,話落好一會兒余音還回蕩在大殿之內。
在文臣序列里,在死后再次成為三公司徒的楊彪首先站出來,扶好朝笏道:陛下圣鑒,臣愚以為,當今朝廷有人名不副實,出身卑鄙、無能無功,實在不堪擔當能影響政事流暢、民生祥和之重任,還望陛下能盡其用處,以免其竊據高位而不行其事。”
天子圣旨既出,那么呂布自然就此成為太尉,位列三公,這楊彪顯然也深明這一點,若揪著呂布這太尉得來不正來,那等于是在當面打少年天子的臉,所以他用的是彈劾的手法,如此最多是劉協察人不明,以太尉來賞”呂布之前,未免太過草率,收回成命是不可能的了,但做些彌補還是可以的,反正就算不能夠摘了呂布那頂太尉的帽子,也得要令其有名無實。
這世道上最不缺的就是有名無實之人,朝廷上爭權奪利之時更是如此,就像是之前董卓在時劉協連圣旨都很難觸碰得到,更不要一紙圣命封賞呂布了,而這樣的呂布對他們也就沒有什么威脅了。
劉協臉上的表情沒有絲毫意外,他早就想到今日會是這般,盡管看起來還是比自己預想要快竟然連一點點比如先扯一些其他的話題然后再逐漸轉移到這上面之類的掩飾都沒有,不過他現在更有興趣是呂布會如何反應。
令他失望的是呂布跪坐在那兒,神情依舊泰然,此刻在他看來甚至顯得有些空洞,坐姿動作也依舊別扭,只是保持沉默以對,對此沒有什么反應,好像楊彪針對的不是他一樣。
傳聞中這呂奉先不是性情高傲、容不得別人在自己面前半個不字么,對了難道是因為方才楊司徒口中沒有直接指向他,所以他以為并非的是自己?可若是如此又如何能有并州、驅逐匈奴的偉績,那絕不只是手下謀士的出策以及勇武所能解釋的,更不用光光從他在宮中安排有人、現在被自己發現后又自覺馬上撤走這一點,劉協也不相信他的思維會那么簡單。
楊彪雖算是給足了劉協面子,但在這件事情上反對,本質上還是反對的劉協的命令,劉協自然可以讓人出來大家反駁,正如呂布所想伏完早就暗中聯絡好了另一部分朝中大臣,會在適當的時機為呂布話,但劉協更希望看到在那之前呂布自己先站出來,他只愿做一個支持者而非主導者,至少在這些大臣面前在這件事情上是要這樣。
不過等不到呂布的反應,倒是在楊彪之后,又一位重臣現身,侍御史張溫出列,所內容與楊彪別無二致,而且還更加露骨,就差指名道姓呂布了。
接著是太傅馬日鄲、少府侍中耿紀等人,最后曾經同樣任過三公現為太仆的黃琬亦出列諫言,而且與之前那些僅僅只是簡略表述自己意見不同,黃琬的言辭特別豐富,從一開始就講個沒完,更引經據典,從前朝到今時今日,歷數用人不善而引發惡果的證據,最終無非是證明呂布任為太尉將是個錯誤,但在這個錯誤引發惡果之前改正還來得及。
反倒是曹孟德、袁本初乃至袁公路這些人,一個個都成了旁觀者,但就是劉協心中也很清楚,實則他們才是最后真正的推動力,這些朝臣不過是他們推出來的一個又一個利劍而已,也或許他們也是在等待呂布的反應,就如劉協一樣。
夠了!”
終于,宛如平地一聲驚雷,原本還打算繼續個滔滔不絕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停歇下來的黃琬登時嚇了一跳,回頭望去,卻不是那正被他大加貶低的太尉呂奉先又是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