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真定縣乃是劉邦于高祖十一年(約前196年),改東垣縣而置,是冀州常山國十三縣之一,位置則在常山偏西毗鄰巨鹿與中山交界處。
這里有必要提及一下,當時還沒有所謂帝皇年號之說,雖然在之前的周朝“共和時期”就有過一段共和執政的年號,但此后并未一直沿用,所以真正使用并沿襲下來還是自漢武帝劉徹開始,公元前113年劉徹以當年為元鼎元年,首創年號紀年制度,并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這一制度不僅此后流傳千年,創立了以奉正朔的方式,推廣給藩屬、臣屬及各封國、附屬國從而明確以中華帝國作為宗主國以及與他們臣屬關系的高明政治手段,而且還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傳到了周圍的一些國家,現在劉協在位時候的初平年號淵源便在于此
話不多說,如果要說起呂布對于這真定的第一印象,不是其他什么,卻正是一個人物,號稱一身是膽、天下無雙的趙子龍。
趙云是呂布前世非常喜愛的一位三國猛將,而他就是常山真定人,每次那一句“吾乃常山趙子龍也”總要讓前世那個宅男感覺熱血沸騰老半天,也是因為他才讓呂布記住了有這么一塊兒地方。
真實的歷史上實在難以言述真定有什么值得言表之處,但這并不妨礙它作為如今常山的一道重要壁壘。屹立在此。
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是因為常山國屬于袁紹,而毗鄰的中山與巨鹿則是屬于韓馥,而且真定縣就處在常山東向,與三軍交界點并不遠。
實際上韓馥目前在冀州的形勢已經被袁紹壓得要抬不起頭來,中山、巨鹿與安平這三大中心區域的郡國是他唯一保留,而為此他還不得不北上開辟了涿郡作為自己的一個通道,盡管同樣被包圍在代郡和廣陽郡之間,而更北邊就是公孫瓚的上谷郡。
占據涿郡也算是韓馥與公孫瓚從結盟走向對立的拐點中一個重要轉折,雖說無形中韓馥其實也幫公孫瓚分擔了一些壓力,但這一舉動放在如今。卻更像是有預謀的一樣。
不過這些現在都與呂布無關。他自前幾日陳兵在這真定,就沒有想要再往前移動一下,常山國守軍并不算少,畢竟是在韓馥與并州的交界點。但本地守軍的幾次來犯。都被呂布軍輕易驅退。也因此袁紹才會讓麴義率兵立刻北上,而現在呂布在這兒等的就是袁紹大軍的前來。
雖說河北的情報組還未鋪展開來,許多情報都無法探查出來。但大肆調兵遣將往西北而來這樣的大動靜,袁紹并沒有加以掩飾,所以對于袁紹派遣呂布自然也是提前就知曉,并且做好了準備以待袁軍到來。
當然對于何人是為主將,卻是并沒有查探到,這當然不是因為袁紹這一次派遣的人有多么隱秘,至少在他們軍中之間就不是個秘密,只是呂布這邊潛入冀州的密探力量太過薄弱,觸角根本還延伸不到那頭去,尤其是對方連主將的旗幟都沒有,只有一個代表袁紹的“袁”字軍旗,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更是叫人摸不著頭腦。
呂布軍的營寨搭建在真定縣城外不遠的一個郊區,背后依照山勢,旁邊還有一帶清水環繞,可以說地理環境很不錯。
呂布并沒有攻下城池的打算,雖然一座城池可以作為依托,但不說不利于軍隊的隨時開拔,常山國內也實在沒什么能夠讓他放得下心來的城池,而且他此次所攜隊伍多是騎兵,就是從雁門郡那里帶過來的數千俘虜,其實也有半數以上是騎兵,在城池內反而發揮不出他們的真正實力來。
而現在這樣的營寨搭建起來,依山傍水且進可出平原退可入山谷有險可依有險可守,真是再好不過了。
而呂布軍的等待也沒有耗費多久,在這一日天剛大亮的時候,呂布軍將士們方從睡夢中蘇醒過來,準備展開新的一天,就發現周圍的氣氛有些不一樣了,這種不一樣既是周圍人逐漸濃重的臉色帶來的,也是急匆匆感到帥帳的那些將領身影帶來的,更是在營寨外邊,那徐徐而來,帶著新生太陽的光輝、以及轟轟然的聲勢行軍過來的打頭“袁”字大旗的一股紅色人流。
而就在這時,在呂布軍占地廣闊的整個軍營里面,“嗚嗚”的號角聲響起來,伴隨著還有各級將領們召集手底下將士們的嘈雜呼聲。
號角聲與往常不同,顯得更加豪邁也更加悠長,軍中都不是新人菜鳥,自然知道這與平常他們所聽到的集合操訓的聲音的分別,再聯系到將領們的表現還有外面所看到的的景象,他們的經驗和直覺告訴他們:一場戰爭、一場等待已久的戰爭,要開始了!
戰爭的確是要開始了,就在呂布軍大營的不遠處,相隔不過一里地的地方,一支軍隊此時正在此匯聚。
打頭就是紅色做底、隨風招展的“袁”字大旗,這也是他們唯一一面軍旗,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這正是由大漢衛將軍、觸角伸到并州、冀州、幽州與青州的河北大諸侯袁本初,于數日前命手下大將剛剛集結后就立即遣派過來的大軍。
在袁軍最前方,是他們的主將,一個全身黑盔黑甲、手持一桿銀色長戟、年紀約莫三十許的彪壯大漢。
大漢的眼神深邃而銳利,望著對面那飄揚著“呂”字大旗的軍營,殺機四溢,當手下副將過來詢問他是否需要先知會對方一聲的時候,他卻是冷冷一笑,不屑道:“知會什么,對方敢入我境內,就該做好這個心理準備。難道咱們在自己的地方做什么,還需要對方同意么?”
副將說的話當然不是那個意思,實際上這里所謂的知會一聲,不過是出于規矩和禮貌,但既然主將都不把這放在眼里,他又有什么好擔心地?
至于那個頂著督軍名頭的大公子袁譚,他現在是巴不得立刻出兵將呂布軍擺平了,他好從中獲取些功勞以作為到時候正驅袁紹繼承人位置的資本,那樣在對三弟袁尚的競爭中才不會太吃虧,要知道袁尚跟隨著文丑的那一路去打公孫瓚會立功是毫無懸念地,若他這邊沒有做出什么來,就要反被對方壓著了,這可不是他所樂見地,所以他此時對于主將直接發動進攻的命令就更不會阻止了。
于是戰爭就這么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