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鍵→)
/a/6334/2743891.html108小説鯁噺
“什么?”蔡邕怪叫了一聲,猶自用不可思議的目光看著呂布,而那目光讓呂布感覺象是被當成一個白癡被看著一樣。
沒錯,在如今的蔡邕看來,竟然會提出這么一個想法的呂布,第一反應就是被認定為一個白癡,一個大白癡。
什么想法呢?辦書院,但如果僅僅是如此,也還不至于令蔡邕驚訝,但呂布的想法卻是要辦一個如孔子的私學一般所謂不分貴賤的書院。
雖說自從漢武帝時董仲舒上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開始慢慢朝著文化主流的位置上靠,但孔子的地位明顯還是不像后來那樣,間接被推到了圣人的高度,不過也是因為漢朝以儒家治國,所以儒生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儒家的思想更為人所熟悉,而作為創始人的孔子其事跡也是廣為流傳。
蔡邕其實也算是一個儒生,因為他涉獵最深的一門學問,正是儒家的《春秋》經義,也是為此才令他為編史而做出了諸般努力,對于孔子曾經倡導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自然不會感到陌生,但作為一個世家子弟,不說他自己的態度,對于時局的認識,也使他很清楚這種事情的難度。
阻力毫無疑問地會很大,終究自光武中興近三百年來,漢朝已經再難以回復到武帝時期驅逐匈奴、封狼居胥的功業了,而這幾百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不是其政治體制,不是其經濟水平,也并非在于文化上,反而是在各大地方家族壟斷這一方面,由于相對安穩的天下大勢,那些原本的功勛之后亦或者是借勢而起的地方豪強們,都紛紛發展壯大,如果說在幾百年前他們大概還都是暴發戶,但經過了數百年的優勝劣汰、此消彼長,真正從中興起地,都是真正有實力有底蘊的家族勢力,他們牢牢把持著地方政經尤其是天下文化、一旦聯合起來的可怕能量就是朝廷官府也不敢小覷。
而這些世家勢力經過了起崎嶇伏到現在依然能夠掌握著這個天下間大部分的權力,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來自于他們本身對于學院、對于文化的壟斷。
這其中很重要一個原因,也是取決于現在的科技水平,雖說自從蔡倫開始紙質被改造后,呈現了一種取代竹簡、律刻等而成為書籍載體的主流的趨勢,但一來這種紙質量并非那么好,其制造技術更是被世家所控制,沒有誰會愿意將自己賴以生存以至是強大的根基隨便放出去,難道去培養別人來挑戰自己的地位?
而且因為印刷術還未被創造出來,因而現在書籍的傳播也是以抄錄為主,而這種事情總需要讀書人才能夠做得了,一般平民根本就沒有讀過書識過字,也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
再加上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所謂文人相輕,自己的東西也不是那么好拿出來地,除非如蔡邕這樣著書編史,或者是鄭玄注解經義、盧植收徒授業之類,流傳度被大大局限在一定范疇之內,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在往復循環之后,世家出身的人有著天然的優勢能夠接觸到文化層面的東西,寒門子弟想要出頭除非是被人所看重,世家、亦或者名士,百里渡是野路子就不用說了,路粹也是因為和蔡邕的交集。
所以從這種種因素看起來,呂布的這個設想不只是沒有實際操作可能,更有點異想天開,終究世家綿延下來靠的就是這些,如果說董卓還只是令他們不滿,再加上因其勢大還能夠忍耐,那呂布這可是在挖他們的根基,他們怎么可能坐視不管?
但呂布似乎并沒有將這放在心上,他以至將蔡邕的反應都考慮到了,所幸并不算出人意料,對于他會這么驚訝,呂布也有心理準備,以至自己都找好了注釋,“蔡師且先莫驚,且聽布慢慢道來……”
蔡邕終究是個風度絕佳之人,所以很快調整過來,雖然猶自驚訝不信,以至還起了勸解呂布的心思,但聽到呂布這么一說,還是擺擺手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呂布輕咳一聲,開口便道:“蔡師大概覺得布這是在異想天開,終究寒門雖也有出如文蔚這般才能,但讀書明理多為世家所壟斷,其更不會容許布這樣做法,等同于挑戰他們的地位。其實布也知道此時的確困難,但卻覺其也并非不可能,世家之所以控制書院,不過是為了維護各家利益,一則文化、典籍由其掌控,便等于握有天下思想,更兼掌天下喉舌,二則以此便可登堂入室,進而大言天下,為權力中樞,身后世家亦同受益,延續氣數。但布此舉并非為寒門開路,也非為顛覆世家鋪路,更多還是為了自己。想必蔡師都知道布此時境況,若非緊迫必須,也不會提起此議。當然,布也早有言,此時與蔡師說起,只是參詳參詳,若實在事不可為,布自然還另有所算計。”
“這么說……奉先的意思是?”其實呂布也不知道是因為什么原因,蔡邕對自己的態度不斷以來都很不錯,有的時候以至會讓他從蔡邕的目光里看到的東西升起慈愛的長輩看待晚輩的錯覺當然后來他就知道這并非是錯覺了。
聽到蔡邕問題,他笑了笑,繼續道:“布對于人才渴求,恐怕蔡師通過這些日子以來,也能了解一二,世家雖說人才輩出,然而卻非為我所用,而寒門若非種種局限,大概也能出的不少人才,文蔚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所以這也是如今布迫于無奈一個主意……”
對于蔡邕,呂布倒也沒有隱瞞多少,在這點上的確是實話實說,因為他的最間接目標,的確是通過此舉來得到人才,你們世家不是不愿意跟從我么?那我就自己培養我的人才,寒門子弟說不得還更好呢;但他心中真正的那個大計劃,卻是當然不會和蔡邕說起。
蔡邕是憂國憂民、而且有大志向是不錯,但他有一個天然地讓呂布不得不回避于他的關系,那就是他的出身,他也是世家出來的,而且也沒有什么理由打壓世家,至于他會不會看出來呂布卻是根本不擔心,因為他從來就不怕自己的真正企圖被人看出來,問題是看得出來又如何?
和蔡邕講這些,呂布并不求一定能夠打動他,只是希望在這種事情上也能夠借助一些他的見識,以至必要的時候也能夠借用一下其人脈和能量,終究真有需要地話,蔡邕在士林間仍然是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地,尤其還是這一類的事情,至少那些間接受益的寒門子弟,就會高舉大旗贊同。
至于到時候世家的真實態度,呂布會在乎嗎?
自己和蔡邕表面上說的是想法,但實際上他已經下定了決心,這可不是建議,而是計劃,是強制性地,和蔡邕說除了真地想要參詳,也是為了借此試探一下那些人的底線。
總之,他們能夠暗地里動手腳,卻不能夠不執行,至于動手腳呂布也有辦法對付,也是根本不怕。
108小說鯁新
(右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