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999章 英、法的索姆河反擊(阿拉伯起義)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999章 英、法的索姆河反擊(阿拉伯起義)

第999章 英、法的索姆河反擊(阿拉伯起義)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30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老沈陽)




風玉清不失時機地補上了一句:“不光是這兩件事情,西線上還有事情呢。”人們一起把目光看向了自己的這位國家安全部長,風玉清說道:“不出這個月,英、法聯軍對德軍的進攻一定會開始的,最晚也就是月底了。”

風玉清用手指著法國的索姆河一帶說道:“就是這里,到時他們會有一種新的武器出現,名字叫‘水箱’現在我們還沒有‘水箱’的具體的情報發過來,看來英國人對這個‘水箱’的保密程度是很高的。不過首長卻是說了,他們的‘水箱’不如我們的‘水箱’。”

人們的目光又看向了李振華,李振華笑了起來:“他們的‘水箱’就是坦克嗎,英語的‘水箱’發音不就是坦克嗎?”

人們這才明白了過來,因此大家也非常的期待,能早日看到英國人的坦克,看一下他們的坦克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阿拉伯人的起義,是于六月六日開始的,爆發于阿拉伯半島的反對興起于西亞地區的奧斯曼帝國、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領導人為麥加的謝里夫,侯賽因伊本阿里。阿拉伯起義是阿拉伯人與土耳其統治者長期斗爭的繼續。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敘利亞興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為起義作了一定的思想和組織準備,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起義提供了時機。

侯賽因系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屬哈希姆家族。1908年被奧斯曼帝國蘇丹任命為漢志(一譯希賈茲)總督和麥加謝里夫。侯賽因對受制于奧斯曼帝國早就心懷不滿,他希望擺脫其統治,在阿拉伯半島和“肥沃新月”地帶建立一個由他統治的獨立的阿拉伯國家。他一就任漢志總督,便禁止青年土耳其黨人干涉他的政務。1914年春天,奧斯曼蘇丹看到候賽因已經是越來越不聽話了,于是便取消了侯賽因享有的一些特權,并開始秘密派人對其監視。這更增強了他擺脫土耳其控制的決心。

就在20世紀初期時,敘利亞等地一些阿拉伯民族主義組織提出了建立獨立的阿拉伯國家的政治綱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阿赫邁德杰馬爾帕夏被任命為奧斯曼帝國第四軍軍長。執掌西利西亞、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漢志等行省的軍政大權,他一上任就殘酷地鎮壓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僅1915~1916年,就有數十人被處死。上千人被關進監獄或流放到邊遠地區。

借用后世的一句話就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因而進一步激起阿拉伯人的憤慨,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當時敘利亞民族主義組織力量十分薄弱,他們希望與侯賽因結盟。侯賽因也想借助他們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愿望。于是兩家一拍即合,他遂于1915年9月派其三子費薩爾到大馬士革,與阿拉伯民族主義秘密組織商談起義事宜。同時,英國出于自身的利益,他們也積極鼓勵侯賽因對土作戰。

以“將軍”名義出現的法赫德此時也出現在了這里,他是來渾水摸魚的。他的那一支軍隊那可是真正的正規軍,作戰力量在所有的起義部隊中。他們的力量絕對是排在第一位的。

于是就在六月六日,漢志地區(紅海的東岸部分)的阿拉伯群眾武裝開始向當地的奧斯曼帝國(土耳其)軍隊發起了進攻,在當地的群眾武裝和阿拉伯軍隊的猛烈打擊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在漢志的統治迅速瓦解。起義軍連克吉達、麥加、塔伊夫等城。1916年10月,侯賽因宣布自己為阿拉伯國王。但是原來支持他的英、法、意三國,現在卻只是承認他為漢志地區的統治者,而不承認他的所謂“國王”的身份。

而法赫德也從國防部長的職位上,又成為了一個地方的保安司令了,不過自己的軍權在手,卻是不怕這一切變化的。反正你們的是誰也離不開我的,我的根子在波斯帝國,那里我的職務只是一個少校,但是我喜歡,而且那里還有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在那里呢。我到這里的目的也就是為了為我們的帝國,只是來獲取更大的利益而已。反正我的一切行動都要是要聽國內的命令的。

而候賽因的三兒子費薩爾,由于工作的需要,去擔任了其它的職務,主要也就是他的軍事能力不如法赫德,這哪能比呢,終究法赫德是經過專門的學習和訓練的,又參加過對法國人的戰斗,對于這種情況下的戰爭,對于他來說那也太容易了。因此他的威望也是越來越高了,在很多的地方已經超越了漢志地方的首腦候賽因了,但是此時的法赫德一直是以低調在行事的。

大英帝國的秘密武器終于閃亮登場登場了,1914年的6月24日,以英、法兩國為首的協約國軍隊,向索姆河一線的德軍發起了第一次聲勢浩大的反攻,首先是進行了長時間的火力準備,并沒有出動地面部隊的進攻,這個長時間競然長到了七天的時間,這也是前無古人的了。

戰役開始以前中華帝國就已經知道了英國人和法國的戰役企圖,和他們想要進攻的具體地址就是在索姆河地區,風玉清當時向皇上李振華請示是否向德國方面通報這一情況,李振華當時就指示風玉清把情況通知蔡鍔將軍,讓蔡鍔將軍負責向德國人在合適的時候提出,因為在某些方面德國人他們并不是十分地相信中華帝國方面的情報的。

德國人在當時他們是絕對不相信英國人和法國人會向他們發動進攻的,他們一直認為在當時只有他們才有可能主動去打擊別人的,而別人只能是被動地等他們來打的,因此你就是說了也沒有用,從威廉二世到馮法金漢將軍、再到馮興登堡將軍,那是一個比一個的驕傲,一個比一個的眼中無人。

而且他們的飛機集中于維克多皇儲的第五集團軍的手中,在索姆河一線他們根本就沒有對敵人進行必要的偵察,再加上他們正在進行中的凡爾登戰役,在那里投入了大量的軍隊,相對來說在索姆河一線他們的兵力就要少多了,這也和他們的總參謀部的判斷有關,主要就是不相信敵人會對他們發起反擊。

德國人自然有他們驕傲的理由,他們把軍事家馮比洛大將的第二集團軍放在了索姆河地區,馮比洛大將在德國軍隊中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將軍,他在索姆河一線的工事被吹成了“最堅強的防線”。而在凡爾登地區又牽制了大量的法國軍隊,他們自然不會去想英國人和法國人會在這里發起進攻的。

索姆河之戰是由法軍總司令霞飛發動的。他的目的在迫使德國從俄國戰線撤出部隊,給予德軍以致命打擊,并減輕對凡爾登的壓力。由于索姆河地區沒有什么戰略目標,英國遠征軍的指揮官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在最初被告知這個戰役計劃時,他寧愿選擇更便于進攻的象佛蘭德這樣的防區。雖然他并不屬霞飛管轄,但他的方針是,如果他感覺不到什么災禍臨頭時,在法國以聽從法國指揮官的意愿為宜。不久,黑格爵士就完全被霞飛的計劃爭取過去了,他忘記了選擇索姆河防區是缺乏戰術考慮的,并宣告這條戰線是通向勝利的門路。

中國人對霞飛大將的印象不錯,曾有人在戰后寫道:“……而霞飛將軍生平儉樸。一如山谷之民。軍衣而外。行住坐臥。未嘗著他服。時人嘲之曰。霞飛將軍。不知結領帶之法。歐人鮮有之事也。食則僅備蔬豆果乳數品。不設肴饌。西諺云。克己方可克人。自助始得神助。將軍有之。其在軍中。輕騎簡從。有時步行戰壕及火線前。一日將軍微服巡視拔爾尼斯山要塞。該要塞守備兵。誤為德探。突起盤詰。將軍固拙于言者。急不能自白。遂被捕。交警察署搜查身體。去其外衣。見大將軍服。始知為將軍。其樸素勤勞。大率類此。將軍之成大名也。……”而上海的“霞飛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當時戰線由南向北,在亞眠以東50多公里的地方穿過索姆河。德軍在該地區構筑了號稱“最堅強的”防線,包括3道陣地和一些中間陣地。主要陣地有坑道工事,陣地前面有多層鐵絲網。守軍為德軍馮比洛大將的第2集團軍,防御正面寬58公里,其第一線為9個師,預備隊4個師。以后兵力增加到67個師。英、法方面原計劃以法軍擔任主攻,但因凡爾登戰役動用了法軍大量兵力,改以英軍為主。

協約國方面最初投入的兵力為39個師(戰役過程中增加到86個師),其中英軍25個師,以第4集團軍為主、第3集團軍為輔,在索姆河北岸卡爾諾以北地區進攻,正面25公里;法軍第6集團軍14個師,跨索姆河在英軍右側進攻,正面15公里。。。)

閱讀提示:

如果對小說列表作品內容有意見,建議發送郵件或站內消息告訴我們!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