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997 章 勃魯西洛夫攻勢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997 章 勃魯西洛夫攻勢

第997 章 勃魯西洛夫攻勢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29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老沈陽)


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勃魯西洛夫是俄羅斯的軍事家,騎兵上將。生于第比利斯。后進圣彼得堡騎兵學校。自學員一路升為校長,以推崇攻勢戰略著稱。1912年晉升為騎兵上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調任第八集團軍司令。1916年初任西南方面軍司令,

一戰進行到1916年,陷入戰爭泥潭的參戰各國在塹壕間疲于奔命。為了打破西線僵局,德國總參謀長埃里希馮法金漢上將猛攻法國凡爾登要塞,著名的“凡爾登絞肉機”開始絞肉。血流不止的英、法聯軍,迫切請求東線俄軍發動攻勢牽制德軍,以減輕凡爾登的軍事壓力。

一旦凡爾登不保,整個西線就有潰敗的危險。與此同時,同盟國對意大利戰前突然轉向,這讓協約國感到憤怒,德軍發動攻勢猛攻特蘭提諾的意大利軍隊,迫使其退到倫巴第平原。而奧匈帝國也對意大利陣地發動猛攻。面臨突如其來的攻勢,意大利國王發電報懇求俄羅斯方面派軍隊挽救危局,發動對奧匈帝國的攻勢來減輕壓力。

小沙皇阿歷克謝是不管事的,軍事行動交由尼古拉大公負責,于是他下令對奧匈軍隊發動東部戰役。不過,俄羅斯雖然有心,但是俄軍卻有些力不從心。俄國曾通過在維爾努地區的納羅茲湖發動一場攻勢,作為對西方盟友的回應,但此戰德、俄雙方的實際傷亡卻是1:5,這種消耗戰使俄國的進攻顯得過于乏力。于是,當尼古拉大公代表著沙皇的旨意下達后。幾乎所有一線將領都認為俄軍損失很大,難以有所作為。因此一直奉行防御為主的戰術。但上意難違,戰局又如火如荼,在這種背景下,主角也就閃亮登場了。

阿列克謝阿歷克謝耶維奇勃魯西洛夫,是當時俄軍西南方面軍指揮官。他對進攻頗有心得,思維敏捷,很有戰略眼光,被認為是一戰時俄軍最出色的將領,也是從拿破侖戰爭后到蘇俄建立前,俄國最具影響力的名將。名將就是來解決特定的問題的。而1916年俄軍的問題。就是作戰不利。開戰以來,俄軍就沒打過什么漂亮仗,損失卻很大。究其原因,除了對手德軍素質強之外,另一點則與一戰大多數參戰國相同。就是受制于戰術僵化。

由于受中、俄戰爭的影響,當時各國軍隊一般都采取側翼迂回的戰術。一戰開始后,由于雙方防線都長達數百公里,部隊迂回極難實現。于是,各國開始采用正面強行突破的戰術。比如,德軍在1915年果爾利策戰役中使用此戰術,獲得了巨大成功,但由于飛機和飛艇用于實戰,交戰雙方加大了空中偵察力度。使得防守一方很容易判斷出敵軍主攻方向,并及時投入預備隊和炮兵。因此正面突破的戰術往往難以奏效,反而增大了己方傷亡。俄軍在納羅茲湖的攻勢,高比例的傷亡就是寫照。

面對這種情況,勃魯西洛夫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很瘋狂的方案。他向最高司令部呈達其作戰計劃,提議在西南部的加里西亞地區向奧匈帝國的軍隊。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勢。他的計劃可以概括為“多點進攻,一點主打”,即在一條寬廣戰線上,用一支軍隊集中兵力實施主要突擊,再讓其他幾批部隊各自選好地點同時實行突破,這樣就能迷惑敵軍,以此分散其防守兵力,從而達成進攻的目的。

但這種進攻的方式,最高司令部并不同意,認為超出了俄軍的實際承受能力。所以,盡管在高層已經批準、最高司令部最終亦認可該計劃可行的同時,勃魯西洛夫希望鄰近戰線為攻勢提供支援的請求卻是被否決了。

雖然阿列克謝阿歷克謝耶維奇勃魯西洛夫的手下已經有了五十多萬的部隊,但是按俄羅斯的傳統作戰方法來看,他還是處于缺兵少將的局面,勃魯西洛夫不得不倉促地展開部署,盡量彌補無法獲得支援的不足。他動員了40個步兵師及15個騎兵師共4支軍團。

盡管后來奧匈帝國逐漸獲得德國增援,但勃魯西洛夫卻只需面對其防線上的39個步兵師及10個騎兵師。4月18日,他召集下轄各集團軍司令開會,要每個集團軍,甚至軍,自行選擇突破地段。最后,在整個長達440公里的正面戰線上,勃魯西洛夫親自幫他們選擇了30多個突破點。

戰役發起之前,俄軍充分利用黑夜,暗地里潛行至奧匈帝國軍隊防線100碼(91米)之內,更在一些地方抵進到75碼(69米)。勃魯西洛夫準備沿著483公里長的戰線進行一次奇襲。俄最高司令部勸告他大大縮短其攻擊面,以便更好發揮攻擊力,使其攻勢擁有更重疊的密度。

司令部的建議,是有事實依據的。俄對面的奧匈軍隊共有步兵45萬,騎兵3萬,火炮1846門。雖然表面上看少于俄軍,但其重炮就占三分之一,而俄重炮僅占總數的十分之一。由于長期作戰失利,俄軍士氣低落,使人數優勢被抵消。而且當時奧匈帝國的進攻重點是在意大利,在東線采取的是防御方針。整個防線由3道陣地組成,間隔5公里,第1道陣地最強,縱深約公里。但是勃魯西洛夫堅持己見,司令部對他只好讓步。這次以勃魯西洛夫名字命名的攻勢,終歸是名副其實了。

俄西南方面軍兵力配置從北至南依次為:第8、11、7、9集團軍,共有步兵57萬,騎兵6萬,火炮1938門。其中,以第8集團軍集中9個師的力量實施主要突擊。

要戰前的動員會上,勃魯西洛夫興起酒杯對手下的高級將領們說道:“今天我們要用我們的勇敢去面對面奧匈帝國的軍隊,讓他們看一下,我們英勇的斯拉夫人是無所畏懼的,我們這一戰要為我們以前的戰爭劃上一個句號,我們不是以前的俄羅斯軍隊了,我們要讓我們的敵人,一提起我們就嚇的發抖。”在司令官的鼓舞下,將領們喝下了這一杯灑,而他們的確也在戰斗中都的了自己的威風。

俄軍于6月4日正式發動大規模攻勢,勃魯西洛夫命令沿著322公里戰線出擊。他不用慣常的全日持久性炮擊,這也是俄羅斯太窮了,他根本就沒有那么的炮彈供他使用,他要把鋼用在刀刃上,他要完全用奇襲來打擊敵人,短促精悍的火炮彈幕在整條奧匈帝國部隊的防線前面拉開了。

俄軍向他們的目標——戰略地位重要的科韋耳和鐵路中心、加利西亞的工業首府倫貝格(利沃夫)猛沖。奧匈帝國的第4集團軍和第7集團軍被出其不意地突擊打暈,在俄軍精準而簡捷的炮轟之下,奧匈帝國的防御徹底崩潰。初段的攻擊,隨著奧匈帝國防線崩潰而完勝,使勃魯西洛夫四分之三的軍隊能更大幅度地推進到更廣闊的前線。突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突擊部隊,這是其在此次戰役中的創新。他們的任務是一直沿著奧匈帝國軍隊防線的弱點逐個攻擊,使俄軍主力能輕而易舉地利用這些缺口實施突破。

6月8日,俄西南方面軍奪取了盧茨克,奧匈帝國總司令約索夫費迪南大公此時只能指揮軍隊在俄軍進城前撤出,這足以證明俄軍推進速度之快。在俄軍一反常態的進攻下,奧匈帝國的部隊全面崩潰,此時已經有約20萬人淪為戰俘。這種快速推進,短時間內摧毀防御體系,令其部隊士氣崩潰而大批被俘的效果,與二戰閃電戰效果極為相似。而勃魯西洛夫攻勢本身,亦具有閃電戰的特點,可以說是閃電戰的“試運行版”。

后來中華帝國的將領們在一起進行了分析以后,為他總結了他的三大特點:

其攻勢步驟一:是集結,在全線攻擊的掩護下集中9個師主攻,符合“攻擊發起前夕,將兵力徹底集中于一個狹窄的正面上”的閃電戰原則;

步驟二:是突破,俄軍短促炮火的使用,迅速突擊的達成,符合閃電戰“形成重點后所造成的壓倒性優勢武力,以決定性的沖擊力突穿敵人戰線”的描述;

步驟三:是突破穿插,沿著奧匈防線的弱點實施突破穿插,是閃電戰“在完成突破之后,裝甲部隊主力以及其他機械化支援單位會穿越打開的缺口,并進入敵人戰線開始向敵后深入”的一戰“穿越版”。

如果說二戰是納粹德國的閃電戰摧枯拉朽的話,就可以想象一戰時俄軍的這種所謂“瘋狂”戰術帶來的震撼。當俄軍的進攻在6月底勢頭稍緩時,部隊已經穿過了烏克蘭到了羅馬尼亞附近,其前鋒已經可以望見喀爾巴阡山的山口。

(埃里希馮法金漢,又譯為埃里希馮法爾肯海因或埃里希馮法爾根漢,德國軍事家、元帥,1914年至1916年間任德軍總參謀長。)。。)

閱讀提示:

如果對小說列表作品內容有意見,建議發送郵件或站內消息告訴我們!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