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939章 小毛奇的難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939章 小毛奇的難處

第939章 小毛奇的難處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30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參加制訂毛奇計劃的魯登道夫,普魯士總參謀部最后一位具有杰出戰略頭腦的人,認為這個的計劃是好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做出同樣評價的還有著名軍事理論家,總參謀部第3處法國處處長馮庫爾將軍:一切都取決于付諸實施,如庫爾將軍所說的,取決于在關鍵時刻實施“指揮的藝術”保羅馮興登堡曾說過,總參謀部勤務純粹就在于將理智運用于適當的時機

總而言之,對于能洞察整體的人來說,指揮藝術和鎮定自若則顯得為重要現在需要的是在巴塞爾-亞琛地域部署六個集團軍,并排定其先后機動順序小毛奇能否勝任這一重任,戰前無人能做出肯定回答,但是也肯定沒有人會否定

1914年8月1日下午5時,皇帝威廉二世下達于次日即8月2日實施動員的指令此日下午,毛奇也在柏林宮中的樞密院會議結束后,毛奇回到柯尼希廣場的總參謀部大樓,準備起草下發必要的命令時間對他來說異常緊迫,但工作仍然有條不紊

現在一切都取決于行動的快和計劃的周密此時,皇帝召見他德國駐英大使利希諾夫斯基侯爵,這是一個雜亂無章的人,從倫敦發回報告稱,只要德國保證不對法國采取任何敵對行動,英國將會阻止法國參戰在帝國宰相和普魯士戰爭部長法爾肯海恩將軍不在場的情況下,皇帝便天真地脫口宣布:“好了我們的全部軍隊都可以開向東方了”

皇帝的這種對軍事的一知半解使毛奇大為駭然,百萬大軍利用鐵路實施開進,這不是隨意可以改的若干年以來他已經放棄了對東線實施大規模進軍的準備工作俄國在波蘭西北地域構筑的要塞體系已相當強大,使德軍在此迅決勝的可能性不復存在他告訴皇帝,這是不可能的皇帝像一些霍亨索倫王室的人一樣,毫無禮貌地尖刻說道:“要是您的叔父,他會給我另一種回答”小毛奇的眼里充滿淚花使他如此動情并不是因為他的至高無上的主子沒有一絲判斷能力,而是由于在眾大臣面前使他這個本來受皇帝信賴的人竟如此下不來臺,簡直可以說是一種侮辱

最后毛奇還是說服了皇帝,軍隊仍必須向西方開進對此可以向西方解釋為,西進并不意味著對法國采取敵對行動以后可能會將軍隊東調一封同樣內容的電報發向倫敦:軍隊的開進由于技術原因無法中止,只要英國采取中立態度,德國對法國并無敵意

精神受到極大傷害的毛奇返回總參謀部大樓在這種狀態下怎么能指導戰爭,怎么能迅取勝?整個計劃開始搖擺不定,他拒絕簽署讓第16師停止原計劃占領盧森堡的命令接著,晚11時左右他再次奉召來到皇宮英王喬治五世電告德皇,倫敦對利希諾夫斯基大使所說的事一無所知,這想必是一個誤會實際上還真是這么回事于是,皇帝便對毛奇說:“現在您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了”

從下午5時到夜間11時威廉二世三次召見毛奇,而且說話根本就沒個把門的這個威廉二世還真拿這樣的大事當成是兒戲了

正如毛奇所擔心的,帝國被迫同時對法、俄宣戰的情況出現了在給比利時的最后通牒中,要求比利時同意德軍借道比利時比利時皇帝向倫敦求援,英政府要求德國尊重比利時的中立然而尊重比利時已成為不可能的事,因為這已寫在了柏林的偉大計劃之中1914年8月4日英國作為中立的維護者在政治上站在一個十分有利的地位上對德意志帝國宣戰了英國終于撕下他的最后的一塊遮羞布,冠冕堂皇地對德國宣戰了

小毛奇向所有的部隊下達了一條條的指令年復一年不斷進行研究和完善的動員和開進,現在如同一部龐大和運轉自如的機器一樣啟動了在巴塞爾和克雷菲爾德之間展開7個集團軍,與在上萊茵實施掩護任務的部隊一起共計160萬人

5個集團軍和2個騎兵軍已做好通過盧森堡和比利時的準備,2個集團軍集結于阿爾薩斯和洛林1個預備隊軍部署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以防英軍可能的登陸在正面法國已將5個集團軍部署在勃良第運河與阿登之間地域,隨時待命出發,此外還有比利時集團軍和英國準備用于在北非登陸的遠征軍

在東線,第8集團軍擔負掩護東普魯士的任務,該集團軍司令是馮普里特維茨馮加夫龍大將,參謀長為第一軍需長瓦爾德澤伯爵奧地利主力在加利西亞展開俄國將兩個強大兵團——涅曼集團軍和納累夫集團軍,集中部署在東普魯士,第三個集團軍集結在華沙地域,共同對付加利西亞的奧軍

施利芬在西線的“方陣”,即以梅斯-迪登霍夫為軸部署在布魯塞爾-那慕爾一線的兵力,按老計劃應比側翼掩護部隊多七成毛奇將作戰部隊與掩護部隊之比減少為5:2,因為他要預防敵人可能對萊茵蘭實施遠程突破,這一理由也不無道理

將七個集團軍部署在一條上百公里戰線上畢竟是太密集和太笨重,可取的辦法是將部隊分為若干集群并作梯次配置,但這種思想對當時1914年的人來說還是陌的電報、電話、汽車和飛機等現代化的通信、偵察手段也不能抵消這一弊端,其困難在于:要隨時掌握阿爾薩斯和比利時之間的戰事進程,要時刻注意可能危及各部隊機動協調一致的因素

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是,總參謀長能隨一個作戰梯隊,一個機動的野戰大本營隨北翼部隊跟進然而,這一措施無論如何也不會得到最高統帥即皇帝的贊同,因為按照霍亨索倫王室的傳統,皇帝要親赴前線,“與士兵在一起”可是,他不僅不能實施指揮,也不可能保證各項措施的協調運轉其實這也是施利芬計劃不能得到真正執行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侍候這樣的一個君主,小毛奇就是有再大的能力也是不行的

作戰總指揮小毛奇大將必須呆在按1866年和1870年模式組建的體制臃腫的大本營里,而名義上皇帝一直是最高統帥這是第一個失誤小毛奇認為,最高指揮者利用指示就足以使其偉大計劃正常實施他指出,在各集團軍司令及其參謀長都十分明了的總方案框架內,必須給集團軍指揮官以放手行動的自主權,而上級下達過于嚴格和直接的命令,其結果是弊多利少

然而,對施利芬-毛奇思想深信不疑的人在集團軍中只有一個,即過去的軍需長馮庫爾將軍,他當時在由亞歷山大亨利希魯道夫克魯克大將指揮的右翼下屬的第1集團軍任參謀長大本營按照普魯士的習慣在國君領導下,動作遲緩地隨各集團軍由柏林出發,經科布倫茨直抵盧森堡

除威廉二世皇帝以外,大本營還有大本營司令官、皇帝侍官長馮普勒森大將、總參謀長、普魯士戰爭部長和軍事內閣、海軍內閣、民事內閣各首腦,以及一批宮廷顯要,另外還有一個龐大的保衛部隊隨行

現在,正在西線對法、比作戰的百萬大軍好比一部運轉良好,但是沒有統一操作的機器最高統帥仿佛是自己主動放棄領導,他將陸上軍事行動的領導權全部交給了總參謀長現在,總參謀長集總長和總司令于一身,然而作為總司令他又沒有固定和明確的指揮權原計劃“閃電”式的作戰行動,只能分為一系列先后實施的大小不同的作戰行動進行作戰指揮的任務在于使在各個不同地域展開的軍隊,在事先規定的最后決戰地點形成兵力優勢

這一任務無論毛奇還是作戰處長塔彭中校都難以勝任而作為軍事觀察員的蔡鍔將軍也是在為小毛奇的處境擔心,你這樣一來不能直接參與掌握部隊,你還怎么指揮呀?現在蔡鍔可真的是為小毛奇捏著一把汗了,如此龐大周密的計劃,隨時都有可能會出現問題,可是真正掌握計劃的人卻又不能真正地了解情況,這要真的出了什么問題,你可是吃不了兜著走了,還真的被蔡鍔給言中了,一個半月后,小毛奇就被威廉二世給撤換了

一開始蔡鍔對于德軍的總參謀部還真是相當的佩服的,認為他們的工作效率是很高的,但是現在再一看,他是慶幸自己是在了中華帝國,而自己所為之服務的人是自己尊敬的皇上,要是換了威廉二世來當自己的上司,那可就真不知如何是好了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