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849章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849章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第849章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29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作為帝國的第一支航空母艦戰斗群,這也是一支艦隊的規模,聽到好消息以后,他們覺得很快就要有一個自己的家了,整個艦隊無比的興奮,從知道的那一天開始全艦隊的人員都積極的抽出人員去參加那里的義務勞動,建設方面只要是有了需要,無論是需要人員還是設備,只要是艦隊有的他們都會無私地進行支援。

整個的港口區的規劃是由帝國方面最有名的設計人員進行的,依山傍水,充分地利用了當地的地形,地貌,在這里進行了設計,艦隊的軍營,軍官住宅,還有水兵們的公寓式住房,都注重于一個居住舒適、環境優雅,綠地、樹木、花草,還有一些假山石,這里很快就會成為帝國海軍最舒適的一處住宅區的。

在這幾條航道上,大量的運輸船隊在這里來回往返,大量的建筑用水泥、鋼筋混凝土、和其它的一些建筑材料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了硫球的那霸港,舟山的一位漁民看到眾多的船只都在跑運輸,他馬上就組織了幾條漁船,跑到了海軍的后勤部門去進行申請,結果后勤的領導們馬上就同意讓他也參加一些小量的運輸,幾條漁船馬上就投入到了運輸的工作中去。

他們細心地工作受到了海軍的好評,以后一些工作全都找上了他們的經過一年锪工作以后,他們干脆不再以打魚為生了。就改行成了正式的運輸企業,他們把船也賣了又重新買了運輸的船只,在政府的有關部門進行了登記,成為了正式的運輸企業。

有一次他們運送的是水泥,途中趕上了下雨,他們趕緊就采取了措施,可是到了那霸以后還是有一些水泥沾了水。(就到)他們馬上就向海軍提出來要求進行賠償損失,但是海軍的后勤官兵們看他們也不容易,就決定不讓他們賠償損失。但是對他們也要求以后的運輸一定要快一些,因為海軍在趕時間,于是他們調整了自己的工作時間。多拉快跑,他們的這一行動得到了海軍基地方面的好評。

在最后的基地落成典禮上他們作為佳賓,坐上了主席臺,和一些海軍的高層軍官們坐到了一起,這讓他們非常的高興,他們也把自己的孩子們送到了海軍基地讓他們上了艦艇部隊了海軍的戰士。這樣的事情是很多的,他們也在地方上成為了軍民合作的典范。

東海上的軍事演習結束了,無論是觀眾還是演員,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去作,只有李振華是當了甩手掌柜的。他連自己的專列都沒有坐,他到了上海以后他去找他的老朋友沈保祥去了。

這時候的沈保祥,他只是一個自在的閑人,公司的業務他交給了專業的人員去進行打理,原來的黑道老大。他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管世事的人,李振華的登門拜訪,卻是讓他嚇了一跳,多年了沒有見過皇上了,現在猛然一見還真有點不適應。

然而李振華與他親熱地交談,慢慢地又讓他回到了以前在一起的日子。李振華到他這里來沒有什么別的事情,他是要和他一起到長江上再走一趟,看一下長江上的兩座大橋。

這兩座大橋的修建,讓中華帝國的南北交通有了很大的改觀,一開始沈保祥對此真有些害怕,他怕李振華的這一下子,如果搞不成他會在全國人民的面前丟了面子,他特地讓朱保三代他向皇上傳了個話,不要落下個勞民傷財的話柄,李振華自然知道沈保祥是一片好心,但是在長江上修建大橋這是勢在必行,一定要搞。而且這也已經不是太難的事了,于是他讓人專門跑了一趟上海,來看望他并給他送了一些禮物,對他的關心表示了感謝。

他當時就想到以后要是修建好了這兩座大橋,一定要邀請沈保祥一起去參加通車典禮,讓他也高興一下。在沈保祥家里休息了一晚上,兩人于第二天一早就登上了海軍的快艇,他們要逆流而上,到南京和漢口去一下了。

很快地他們的快艇就到了南京,幾只巨大的橋墩已經矗立在了江心的兩側了,原來南京這里的水下地質情況非常的復雜,每個橋墩下面的地質情況都不一樣,因此大橋的修建工作也就慢了下來,現在南京長江大橋的十個橋墩位置都已經搞清楚了它的水下的地質情況,也制定了相應的建設方案和措施。

現在的長江上可以行走萬噸巨輪,那橋墩的凈高度已經達到了四十米,是后世的南京長江大橋所不能比的,后世的南京長江大橋橋墩的凈高為二十四米,只能行走三千噸以下的輪船。

他們沒有在這里停留,直接向漢口而去,很快他們就到達了漢口,在這里大橋的修建已經基本完工了,鋼粱已經架在了橋墩上,上面已經連成了一體,最后的裝飾建設正在進行著。

這一座長江上的大鐵橋,是中國第一座橫跨長江的橋梁,大橋為上面是公路,下面是鐵路的兩用橋,上層為公路,雙向四車道,兩側有人行道;下層為復線鐵路。

李振華和沈保祥一起來到了大橋的建設總指揮部,一位正在值班的技術人員向他們介紹了一下大橋的基本情況:

全橋總長1670米,其中正橋1156米,西北岸的引橋長三百多米,東南岸引橋長二百多米。從基底至公路橋面高80米,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寬14.5米,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上層為公路橋,寬22.5米,其中:車行道18米,設4車道;車行道兩邊的人行道各2.25米。橋身為三聯連續橋梁,每聯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為終年巨輪航行無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橋的兩端建有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各高35米,從底層大廳至頂亭,共7層,有電動升降梯供人上下。附屬建筑和各種裝飾,均極為協調精美,整座大橋異常雄偉。若從底層坐電動升降梯可直接上大橋公路橋面參觀,眺望四周,望大江東去,整個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連成一體盡收眼底,也打通了被長江隔斷的京漢、粵漢兩條鐵路,形成完整的京廣線,使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真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長江大橋西北始于漢陽龜山南坡,東南止于武昌蛇山入江的山頭。由于龜蛇鎖江,江面狹窄,這樣就縮短了大橋的長度。江底為兩山余脈,除7號墩地質條件比較差以外,正橋的7個橋墩都立在堅固巖石上。利用兩岸山勢,橋下凈空高,可滿足通航的需要。

正橋8墩9孔,每孔橋跨128米。橋墩基礎施工采用“管柱鉆孔法”,開創了中華帝國建橋史上的新工藝。正橋鋼梁由平弦菱形連續梁組成,鋼梁設計為三聯,每聯三孔。鋼梁制作精確,由兩岸平衡懸臂向江心拼接合攏。連續梁由一組絞式固定支座和三組輥軸式支座所支撐。在最高洪水位時,橋下凈高達到了18米,可滿足上下行大型輪船的通航要求。

漢陽的北岸引橋長三百多米,共有十七孔;武昌的南岸引橋長二百多米,共十二孔。每孔跨度不超過17.2米,均為鋼筋混凝土門式拱橋。連接正橋與兩岸引橋的橋臺為8層樓式橋頭堡,第8層在公路橋橋面兩側各設一對仿古雙檐小角亭,成為橋頭附近黃鶴樓與晴川閣之間的連結點。橋面上下分為兩層。

下層設計為鐵路雙軌,南北列車可同時對開。兩側有2.25米寬小道,專供大橋養護人員行走。上層為公路橋橋面,車行道寬18米,可并行6輛汽車,設計荷載汽—18噸、掛—100噸,其兩側人行道寬2.25米。正橋人行道外緣為鑄鐵雕花欄桿,圖案有丹鳳朝陽、孔雀開屏、雄雞報曉、鳥語花香、菊黃蟹肥、石榴結籽、獼猴摘桃、魚躍荷香等。

人行道內緣后來增設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防撞護欄。每隔32米矗立一對燈柱,兼作無軌電車供電線路的支架。入夜成串的橋燈遠望如過江銀龍,壯麗奇絕。大橋管柱基礎、墩臺、梁體及鐵路聯絡線由鐵道部大橋工程局施工,公路橋橋面及兩岸引道由地方建設部門協同施工。大橋工程耗用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一十二萬多立方米;安裝鋼梁二十五萬噸;打入鋼筋混凝土管樁3000多根,總長度超過了六十多公里;直徑1.55米的鋼筋混凝土管柱224根,總長將近四千米。公路橋橋面由地方建設部門負責維修管理,其余均由鄭州鐵路局長江大橋橋工處維修管理。

大橋通車前,一列鐵路貨車車廂經輪渡過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個多小時。而大橋通車以后速度為兩分鐘,這就極大地節省了時間和人力物力。這座萬里長江第一橋修建以后,為以后長江上各處修建大橋,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培養造就出了大批的大型橋梁的設計和建設的人才。(本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