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778章 軍備競賽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778章 軍備競賽

第778章 軍備競賽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27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第二卷發展

本站公告


炮長手中舉著一面小紅旗,用力向下一揮,三炮手用力一拉炮繩,大炮猛地向后一坐,炮口冒出了一團白煙,隨后才傳來了一聲巨響,炮開炮栓退出了炮彈,然后又是一枚炮彈進入了炮膛,進入了發射狀態。

三發炮彈順利地射擊完畢,下面就又是一五五毫米大炮的表演了,很快他們的三發炮彈結束,高級將領們又一次地前往觀看炮彈落點的情況,這一五五的大炮就是歷害呀,方圓五十米內,人為制造的東西什么也被完全的破壞掉了。

不過按現在來說,這種一百零五毫米的火炮,世界上很多的國家都在用,按鋼材來說要數德國的最好,也就是他們的鋼材最好了,不過他們的鋼材技術我們中華帝國也已經掌握了,所以大炮的質量也是最好的,一五五毫米的大炮也有很多的國家在用,有的還是從軍艦上拆下來直接用的。

現在進行試驗的一五五大炮,重量達到了一噸多,現在全是用汽車在牽引的,自行火炮的底盤,還有一定的困難,現在也只有很少的幾輛在使用。

最后出場的是一種新的炮種,那就是火箭炮了,不過現在的它還不是那么完美,新式40毫米火箭破甲彈亦采用平衡拋射原理,雖名為火箭彈,但彈體內并沒有火箭發動機,也沒有以后火箭彈那樣的助推火箭。其動力來源為一個圓柱形發射藥管。由于無火箭發動機。又使用機械觸發引信,因此這種火箭彈結構較為簡單,主要分為彈體部分和發射藥管兩大部分。

超口徑彈體直徑為80毫米,炮彈自上而下分別為風帽、彈體外殼、主裝藥、隔板、傳爆藥、傳爆藥殼體、襯套、引信、尾管、尾翼、尾翼箍、底火座、底火、傳火藥和保護蓋組成。炮彈采用單錐形、等壁厚的紫銅藥形罩,TNT黑色,隔板用多層厚紙板制成,隔板底部有分層傳爆藥,傳爆藥底部裝有機械發火引信,傳爆管向上插入傳爆藥的底部孔內。

彈體部分全部由薄鋼板制成,因此這種火箭彈的重量偏大。風帽是鋼板沖壓成的錐形體。為便于加工,尖部為小直徑半球形,錐面壓有多道豎向加強槽。彈體為圓柱形薄壁管狀結構,上部與風帽及藥形罩通過卷邊鉚合的工藝壓接在一起。藥形罩下有主裝藥柱。隔板和傳爆藥壓在圓臺形的傳爆藥殼體內,中間有引信孔,為了提高強度,孔內還裝有襯套。整個傳爆體組件安裝于主裝藥下部,由彈體壓緊。至于彈體外殼與下彈體,則是通過殼體上壓出來的粗螺紋旋接在一起的。

下彈體為薄板沖壓成的圓臺形狀,底部有引信室,引信底部裝在引信室內,并被壓緊。下彈體與尾管壓接在一起。尾管由薄壁鋼管制成,內部中空。外部壓成平面,截面為正六邊形,這樣做是為了提高尾管的剛度,防止受力時變形。

在下彈體稍靠后的位置上,焊接有一個片狀定位突起,與筒身前端的定位缺口配合,可以使火箭彈定位。尾管的底火座前均布焊接有6片矩形的尾翼片,材料為帶有相當彈性的薄鋼片,平時依次環繞疊合在尾管周圍,前面用鋼絲制成的尾翼箍套住。這樣火箭彈才能裝入發射筒。但裝進發射筒的同時,尾翼箍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向前脫落,翼片在自身彈性作用下自動張開,抵住發射筒內壁,避免火箭彈滑落。發射后。只要尾翼片脫離筒壁約束,就會自動彈開。保持火箭彈的飛行穩定。

底火座內有個“L”形通孔,其中靠近底火座外圓的孔內裝有6層底火,與之垂直的孔內則裝有傳火藥,一直通到座尾的螺紋連接段,確保順利點燃發射藥管。藥管本身為圓柱形,主體為一個厚紙管,與彈體連接的一端帶有鋼板沖壓的帶螺紋的加強蓋,內部分層裝有6層小粒黑火藥,每層都用紙板隔開,最底部裝有多層的紙塞墊,這種裝藥結構目的是使發射藥逐層燃燒,保證最大膛壓不至于過高。為防潮并提高強度起見,整個發射藥管表面都涂有硝基清漆,這些要是讓現在的人們搞出來那是很困難的,也幸虧是李振華以前曾經多次使用過火箭筒,他才知道的如此清楚。

不過這射程卻是太近了,只有一百米的有效射程,再遠了也就沒準了,它的靶子是一輛淘汰下來的裝甲車,在一百米的距離上,只是一炮就讓它著火了,這個試驗結果也是令人滿意的。不過現在的戰場上還沒有裝甲車出現,不過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就會出現了,英國人最早研究出來的馬克一型、二型“水箱”也就是坦克,他們是由拖拉機改裝的,不過盡管如此,在一開始的戰斗中對上德隊時還是出了大力的。讓德國人很是為它苦惱了一陣子,但是要是有了這個40火箭筒,那英國人就要倒霉了。

看了炮兵的射擊表演,按總的情況來看這樣的武器在當前的陸軍當中來說,那是相當的先進了,其實按戰爭的進展情況來說主要的還是要看戰術指揮方面,現代的歐洲軍事強國他們還是處于原來的戰術手段上的,很多的軍隊還是在用原來的那種,大部隊密集隊形,像是奧匈帝國他們的軍隊還是在用整齊有序的隊形在戰爭上沖鋒,就連英國現在也沒有脫離開原來的戰斗模式。

這也是原來的軍事教科書上明確規定的,整齊有序的軍隊前進給對方絕對是一種精神上的壓力,對方的軍隊一看到這種情況下進攻的隊形,很多也就站不住了,他們就有人要逃跑了,一有人逃跑那整個的防守陣線也就完了,對面的強大氣勢,就會以強大的精神壓力直接沖了過來,防守的一方,就會潰敗而逃了。

但是中華帝國的軍隊從一開始就沒有執行他們的傳統方式,就和海軍一樣,運用巧妙的作戰隊形,對敵人的軍艦形成巨大的打擊,但是中華帝國的海軍一直也沒有一個很好的戰斗隊形在進行練習,但是多次的戰斗中他們并沒有運用這種傳統的隊列戰術,一直是在強調一個抓住機會猛沖猛打,這整個就是一個“亂戰”海軍自己也說這是自己最有利的隊形。

然而就是這種情況下亂打的隊形,卻是讓和我們交手的艦隊都是吃了我們的大虧,當然這和我們的軍艦、武器和靈活的戰斗有關,最重要的還是海軍官兵們那頑強的斗志,他們以一往無前的斗志,敢于向一切來侵犯我們的人開火,他們有一種決心,那就是不把他們打敗,我們死也不會退縮的。

這也和歐洲西方的軍隊不一樣,他們在戰斗無法進行下去的時候,他們會認為,我們已經盡了力了,我們的投降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作為我們的傳統意識來說,這卻不是我們的作風,就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會投降的。

現在的李振華還沒有要加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去的想法,打誰?除了俄羅斯原來曾經大量地占有了我們的領土,我們用武力收回以外,我們和其它的國家沒有什么地緣關系,從政治上來講也沒什么關系,所以打誰,自己心里根本就不知道,不過英國、美國油水多一些,以后是要想辦法從他們的身上多揩些油,卻是正題。

那就讓他們打的熱鬧一些我們多掙一些就行了,這些錢要是用到老百姓的身上,那一定會讓人們的生活有很大的提高的,什么是目的?這就是自己的最終目的,死道友不死貧道,也就可以了。

演習結束,李振華對演習的部隊進行了表彰,同時對那些武器的研制單位,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為國家國民族,研制出更多更好的武器出來,為保衛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就在李振華進行軍備的時候,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主角兒,也進行著他們之間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于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他們的目標就是英國那強大的皇家海軍,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并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他們決定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量為德國海軍的兩倍以相應付。

英國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的海軍;而在陸軍方面,兩大軍事集團瘋狂地擴充各自的軍隊數量,最后到1913年時,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準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后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素質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帝國的軍隊則由27萬擴充至80萬,意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兩國的陸軍素質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國也響應歐洲局勢緊張,將他們的軍隊數量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人。(。。)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