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崛起第426章 幣制改革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晚清崛起 >>晚清崛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426章 幣制改革

第426章 幣制改革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26日  作者:老沈陽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老沈陽 | 晚清崛起 


廣州發行的銀元,是零點七六兩,也就是去掉了火耗以后的純白銀的重量,以后也就不用再考慮收入銀子,還要考慮銀子的成sè問題,火耗問題,那就是計算塊數就可以了。這在流通中是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的。然后就是一些輔幣,也就是用來找零用的角幣,大家一致同意用黃銅來制作輔幣,是比較理想的,就和原來用銅錢一樣,只不過當中有一個方形的孔,平常不也有人和它叫孔方兄嗎。

輔幣五角的用白銀,一角的用黃銅,剩下的五分、二分、一分的也全都用黃銅制造,這樣也可以讓大家分的更清楚了。

發行的銀行,就請興華銀行繼續來發行,到時大家對這個事情一起支持就可以了。

另外徐世昌提出,要是制造銀元,上面的圖案用什么,很多的國家是把自己國家的領導人的肖像印在上面,現在我們要出新幣了那就一定要把李振華的肖像印在上面的,李振華認為我們中國有很多的風景,像是長城、黃果樹瀑布等,都是可以印在貨幣上面的。

所有的人都不同意李振華的觀點,結果李振華引用了一句經典名言表示屈服了:“好,好,好,少數服從多數,就依大家的意見好了。吧站點(wap.shouda8)”雖然在這里只是一句笑話,但是以后在很多的情況下,人們也開始遵守這個規定了。

商議通過了這些貨幣的問題以后,李振華覺得還是有問題,那就是遇到一些沒有銀行的地方,比如méng古和甘肅一些邊遠地區地區,是沒有銀行的網點的,人們還是要攜帶大量的、沉重的銀子去進行商務活動,于是他又建議用紙印刷一批大面額的貨幣,像五十兩的或者是,再有一些一百兩的,人們要是再出mén帶上一捆一百兩的也就可以了,也不用再顧傭一些車馬去拉著了,那才是真正地解決了問題,以后人們的文化水平面逐步提高,再加上一些防偽標識,那就可以印刷更多的低價貨幣了,那就是真正地方便了。

通過以后,李振華馬上讓徐世昌準備在廣州、上海、北京建立三座造幣廠,廣州的那家工廠就讓他們擴大一下規模,上海的就建立在蘇州河邊上,北京的就在琉璃廠的旁邊了。對于造幣廠的工人那是一定要挑選可靠的人到里邊去工作的。

雖然人們對于這個銀元問題普遍都表示了支持,省了直接用銀子的許多問題,但是還是沒有解決出mén協帶的問題,李振華的目的是要直接發行紙幣的,金城明白李振華的意思,看到研究了半天人們也有些累了,于是他建議人們先休息一下,明天再繼續商議。

其它的人們都走了,盛宣懷、王熾、徐世昌和金城留下來和李振華直接商議貨幣的問題,金城是專業人員,而李振華對這些事情很清楚,他們都知道,無論是英鎊還是美元,他們都是在用一些紙幣,直接就把中國的一些商品給交換走了,這也是他們利用經濟手段對我們進行侵略的一種方式,而我們的大量地白銀和黃金,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它們流入了外國人的手中。

現在英國和美國都是采用的金本位制,就是以自己國內的黃金作為抵押,而印制紙幣的,他們有多少黃金作抵押,別人是不知道的,但是我們自己卻是不少的,現在光是國庫內存著的黃金,就已經達到了三百噸之多,也就是說已經完全地具備了發行紙幣的條件。

先是由金城負責向大家說明,為什么要發行紙幣的問題,鑒于西方國家現在執行的金本位的辦法,他們用大量的商品已經從我們的國家交換了大量的黃金和白銀,從一八四零年到現在,數量最少也要有上百噸的黃金、白銀流入了國外。

因此我們也必須要發行紙幣,當然了發行紙幣的好處大家都是知道的,大量的黃金、白銀、黃銅以后要大量地用于軍事和工業上,我們不能讓這些的稀有金屬再流入國外了我們要自己控制起來。

另外我們現在發行紙幣,在整個的亞洲地區,我們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以我們自己為主,再加上日本、朝鮮、菲律賓、安南、印尼等南亞國家,他們現在都已經離不開我們了,在整個以中國為中心的這一個經濟圈內,我們紙幣一定是可以受到各個國家的歡迎的。

在金城的說明下,人們馬上就同意了發行紙幣的問題,既然大家同意了那就是要討論幣值的問題了,也就是一銀元等于多少中華元紙幣的問題,這個問題最后還是由金城來決定,定于一塊銀元等于十元紙幣,原來的銀元幣值太高了,這樣一來也就是說兩點五華元等于一美元,四點五華元等于一英鎊。

下面就是先發行多少的問題了,經過大家地一起進行論證,最后決定先發行一億元華元紙幣,與市面上的銀元共同流通使用。紙幣的名稱就稱為中華元。

紙幣為分十元、五元、一元,五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經過一番的調查,最后這些高層的人們知道,這些貨幣的真正購買力是多少了,即二分錢可以買一個激蛋,二分錢可以買一合火柴,一斤小米一角五分,一斤白面一角八分,豬ròu六角五分。

人們這才知道原來老百姓買東西有多么的不方便了。這讓一些對幣制改革有不同意見的人,徹底地同意了搞幣制改革,這不光是對老百姓有好處,另外從其它的方面來說,每年光是用于鑄造錢幣的人工、火耗就是很大的一筆,估計每年不會少于一百萬兩銀子的。

而一百萬兩要是建設一座印刷紙幣的工廠,也是用不了的。那一家印刷紙幣的工廠就讓他們建在天津西郊了,李振華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可能是那里的楊柳青年畫特別出名吧。讓那里的一些人們進行設計,然后再進行審查,通過了就可以開始印刷了。

這個事情就讓徐世昌去安排吧,估計他一定會非常的上心的一定會設計的非常出sè的。

先讓上海的軍工廠給搞一塊模具母版出來,交給財政部,財政部交給給了興華銀行,他們馬上把它存入到金庫的地下室里去了,這個東西可是不能隨便讓人看見的東西。


上一章  |  晚清崛起目錄  |  下一章